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5-12-15于晓舟张俐
于晓舟 张俐
摘要:通过对学位授权点含义的界定、学位点与学科的关系分析、学位授权点评估影响因素的探讨,在综合性、主导性、可行性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通过对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进一步分解、细化,从而得到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最后指出构建的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学位点;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59-03
一、前言
开展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根本目的是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学术人才和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经过11次学位授权审核评估、6次部分学科的学位授予质量评估、7次部分学位点质量评估、1次5个一级学科评估、1次学位点基本条件合格评估、1次学位点定期评估,学位点评估标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对推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发展,特别是对提高我国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
今年1月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文,进一步明确关于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办法:对于获得学位授权点满六年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每六年进行一轮合格评估,以学位授权单位自我评估为主,教育行政部门随即抽评为辅,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点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这对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手段。但是对于学位点的评估,目前尚无明确的指标体系,有的单位直接套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有的单位则是围绕评估办法文件要求的几项内容进行宏观的总结和论述,有时候难以体现学位授权点的真实情况。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套标准的、从学位授权点本质出发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二、学位点与学科的区别
(一)含义界定
学位点与学科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二者虽相辅相成,但无论从内涵还是各自发挥的作用上看,又不尽相同。很多管理者或者是从业者,经常会出现概念模糊不清,或者将二者混为一谈的现象。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建设对于体现高等学校的整體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学位点是学位授权点的简称,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基本制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认为学位点是指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2]。学位点建设对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巩固并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位点与学科的关系
要明确学位点与学科的区别和联系,首先要明确二者包含的内容。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而学位点建设则是着重于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其核心内容应该是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平台、人才培养成效、学位授权质量等。其次要明确二者的作用。学科建设是学校上水平上台阶的体现,一所高校是否是高水平大学,未来是否能发展成高水平大学,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学科发展潜力决定的。而学位点建设则是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实力的体现,一所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具有较高科研水平或职业技能,是否为社会所需求并能真正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学位点建设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从学位点与学科各自的内涵和发挥的作用看,二者虽相辅相成,却又明显区别。学科包含学位点,一流的大学,须有一流的学科作支撑。一流的学科,须以一流的学位点为体现。目前,我国正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国内各大学都把学科、学位点建设放在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上,将之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认识、布局、实施、推进[2]。大学若想取得某一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首先必须得有这一专业的学科点;其次学科点建设成效显著,在人才培养方面能提供有力的支撑。没有学科,就无从谈起学位点。学位点对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获得授权的学位点,其可持续性就取决于学科的后续建设。学位点也是检验学科发展水平进而成为检验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众所周知,高水平大学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它体现于学位获得者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结构、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术能力、论文水平等,而这些都以学位点的建设为前提。国务院学位办于2012年发布的54号文件《关于对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的通知》中,也对学科与学位的关系有所阐述:学科简介是对学科的科学界定和客观描述,主要针对学科本身。它是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学科管理,学位授权单位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而学位基本要求则是根据各学科特点,确定各学科博士、硕士两级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主要针对学位授予者。它是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质量检查和评估的重要依据,是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的参考依据。
由此可见,学位点与学科是各有侧重,不能将二者简单地混为一谈,因此评估指标体系也不能单纯地套用,对于学位点评估来说,应该建立一套标准的、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
三、学位点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评估工作所选择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需从多方面反映学位点建设的内涵。学位点建设的本质是通过增加对学位点建设涉及到的各项内容的投入,不断提高学位点建设的质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综合性原则,包括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
2.主导性原则。学位授权点评估应重点调查分析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如学术团队、导师数量、科研产出、学位授予等。
3.可行性原则。任何统计指标的设置都是为了作进一步地统计分析和比较,这就涉及到统计调查、资料整理及进一步计算分析的问题。因此,数据的易得和可比性十分重要。学位点评估指标应尽量以定量为主,体现科学性。
(二)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
前文提到,学位授权点针对的对象是研究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应围绕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各项考核指标和支撑条件而构建。结合前人的研究及笔者自己的思考,提出影响学位授权点评估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平台。学科是学位点的根基,先有学科点才能有学位授权点。学科平台应包括学术团队、重点学科、科研中心。学术团队主要是指高层次的专家和创新团队,能以较高的学术水平来指导研究生。重点学科则是一所高校学位授权点等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之一。科研中心是指能提供给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的高水平的实验室、基地、中心等。
2.师资队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指导教师是关键。师资队伍应包括各层次导师数量、师生比、导师学术素养。导师数量是指学位点所拥有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和硕士生指导教师的数量,决定了可指导的研究生的层次和人数。师生比是指某特定教育层次在指定年份工作的教师人数与同年同一教育层次的学生人数之比,国家标准是1∶14。师生比反映的是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各种师资的投入情况。导师学术素养是指导师自身的才智、学术道德、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等,是能否指导研究生的有效评判标准。
3.科研水平。学位点的科研水平是学位点建设成效的直接体现,是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平台。科研水平应包括科研产出、科研项目与经费、科研成果质量等。科研产出主要是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成果专利转化等。科研项目与经费主要是指重大科研项目以及达到一定数额的到账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质量主要是指科学研究获奖情况。
4.人才培养。学位点评估的重点就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人才培养应该是整个指标体系的核心。衡量人才培养的指标应包括研究生的学习环境、教学与教材质量、学位授予质量、在学期间成果、国际交流情况、社会评价等[3]。学习环境是指宿舍环境及配套设施、助管、助教、助研等“三助”经费的到位情况,是开展好研究生生活的基本保证。教学与教材质量主要是指高级别的教学成果奖和精品教材,通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来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学位授予质量主要是指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直观的指标之一,包括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和各级论文抽检情况。在学期间成果主要是指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的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励、授权的发明专利、出版的专著、其他省部级以上获奖等,是在学期间研究生培养成效的体现。国际交流情况主要是指境外留学生授予学位和派出境外交流的情况,反映学位点国际化视野。社会评价则主要针对毕业生,“产品”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使用者”,可以通过就业率、用人单位评价、杰出校友等指标反映。
基于上述的思路及理念,构建三层评估指标体系:学科平台(A1)、师资队伍(A2)、科研水平(A3)、人才培養(A4)为目标层;进一步细化下设15个准则层,即学科平台(A1)用学术团队(B1)、重点学科(B2)、科研中心(B3)来衡量;师资队伍(A2)用导师数量(B4)、师生比(B5)、导师学术素养(B6)来衡量;科研水平(A3)用科研产出(B7)、科研项目与经费(B8)、科研成果质量(B9)来衡量;人才培养(A4)用学习环境(B10)、教学与教材质量(B11)、学位授予质量(B12)、在学期间成果(B13)、国际交流情况(B14)、社会评价情况(B15)来衡量。然后再将15个准则层划分为高层次专家(C1)等41个指标层。由于学位授权点评估的复杂性,有些指标项并不能获得具体数据,只能采取主观评价。见表1。
笔者认为,41个指标项中,绝大多数都能用客观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进行评估,可以有效保证评估的真实性与公平性。当然,对导师的自身才智、学术道德、创新能力、研究生学习配套设施的完备程度以及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评价则不能用数字进行直接量化,只能进行主观上的判断。
由于学位点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各个指标层应如何分类和量化,如哪些类别隶属于高层次专家,每一层次专家分值应如何分配,以及主观打分指标项权重控制范围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及广泛听取高校和专家的意见,因此,本文未列出各指标项的具体权重。但前面分析得出的指标体系,符合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为学位点授权评估提供了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学位点的现状,为学位点授权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位点内涵的界定以及对学位点与学科关系的深入分析,认为影响学位授权点评估的因素主要是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人才培养,重点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细化为41个指标层,最后在综合性、主导型、可行性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学位点授权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希望通过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对学位点授权评估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但是由于学位点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对各个指标项的打分还需进一步对应细化,还有部分指标并不能直接量化,而是需要通过主观定性判断,需要将其合理转化为量化分值等,因此,指标项的进一步精确量化将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院.构建我国学位点评估标准体系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25-28.
[2]安学斌,王顶明.现代大学的学科、学位点及其辩证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1,(9):1-6.
[3]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