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5-12-15邹胜华
邹胜华
【摘要】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新课程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数学教师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感悟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24-010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
一、设计激疑引思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的动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比如可以通过人们吃的糕点认识到多样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拓展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中学生必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用数学的双手去操作实践;用数学的头脑去归纳推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猜想、去证明、去推广,使不同的学生都去思考,并有所得,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目标就是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会检验所给的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在教学时由一个知识链接引出自主探究的问题: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名次,想在全部5场比赛中得到7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用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后自主探究以下问题:(1)上面的问题包含了哪些等量关系?(2)如果设胜x场,负y场,可以列出哪两个方程?(3)观察列出的两个方程有什么特点?教学中要给创造自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同时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敢于发言。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又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三、传授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是现代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也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而高效地学习。
如在学习“线段公理”时,可以从走路时往往喜欢抄斜路直奔目的地,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实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用;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再比如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又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性质时,学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无法把数和形统一,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从K决定图象的增减性,而B决定其与Y轴交点的位置入手,方便了学生的理解,数与形有效的结合并且能互相转化。在讲解依次函数图象位置时学生自己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再如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不同的,学生也记得它们的内容,但是在做题目当中往往用错,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白用得对?学生在初步学习判定和性质的时候,是否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公理和定理的内容?是否分清楚了每一个公理和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尤其是在两个都学完之后,是否从判定和性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归纳总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