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总苷联合阿伐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2015-12-13褚美琴
褚美琴
·临床研究·
白芍总苷联合阿伐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褚美琴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复杂,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单一用药效果不理想。我科以白芍总苷联合阿伐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入选患者16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18~60岁,平均35.4±9.3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2±0.30年;对照组82例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19~58岁,平均35.6±8.8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1.1±0.4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标准:①有慢性荨麻疹病史,每周至少发作2次并超过6周以上,年龄>18岁;②治疗前1个月内未曾服用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类药物,1周内未曾服用抗组胺药。排除标准:①对白芍总苷和阿伐斯汀过敏者;②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③患有心、肝、肾疾病者;④1周内服用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物者。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0.6 g,每日3次(商品名:帕夫林,深圳朗生医药有限公司)和阿伐斯汀胶囊8 mg,每日3次(商品名:阿伐斯汀,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对照组口服阿伐斯汀胶囊8 mg,每天3次。于治疗第2、4、8、12周分别随访1次,由接诊医生询问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等,判定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2治疗前后根据患者瘙痒、风团的数量和大小进行评分,并分别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瘙痒程度)和客观症状(风团的数目和直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其症状程度按4级(0~3分)进行评分。按0~3级标准对瘙痒程度、风团数目、大小和发作持续时间进行评分:(1)瘙痒:0为无;1分为轻微,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2分为中等,可忍受,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为严重瘙痒,不能忍受,明显影响生活和(或)睡眠。(2)风团数目:0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1~10个;2分为风团11~25个;3分为风团>25个。(3)风团大小:0为无风团;1分为直径<1.5 cm;2分为直径1.5~2.5 cm;3分为直径>2.5 cm。(4)每次发作持续时间:0为无风团;1分为<1 h;2分≤12 h;3分为>12 h。评定标准:疗效分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根据每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进行评定,SSRT=(治疗前症状-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SSRI≥90%为痊愈;60%≤SSRI<90%为显效;30%≤SSRI<60%为有效;SSRI<30%为无效。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治疗期间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见表1。
两组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97,P>0.05);治疗4、8、12周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第2、4、8、12周临床疗效比较
2.2 复发及随访 治疗12周后,对各组痊愈和显效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2个月,实验组复发5例,复发率6.67%;对照组复发12例,复发率18.46%。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1,P<0.05)。
2.3 不良反应 主要为轻度嗜睡(实验组1例,对照组1例),实验组5例出现轻微腹痛腹泻,均未作特殊处理,坚持完成治疗。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确切病因。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肥大细胞活化释放介质(主要是组胺),3因此抗组胺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但造成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介质的机制是多元化的。有体外实验表明IL-4能促进浆细胞合成IgE并与IL-3协同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在促发过敏反应形成中起主要作用。4尤其是近年来发现的Th1/Th2的免疫失衡及自身抗体,主要为抗FcCRI(IgE高亲和力受体)抗体等均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此外,除组胺外,激肽、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等炎症递质也参与其发病过程,有研究比较发现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其组织中以多形核细胞浸润为主,血中除组胺外,还有白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多种炎症递质水平不同程度地升高。5因此,在抗组胺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要想提高疗效,应更加关注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白芍总苷是从中药白芍中提取的一组糖苷类物质。药理及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多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双向调节免疫反应及抗炎等作用。6贾瑜等7研究发现白芍总苷可以使患者的Th1细胞比例升高,Th2细胞比例降低,使Th1/Th2比值升高。白芍总苷可以通过促进Th细胞的诱导,产生IL-1、IL-2及IFN-γ,调控巨噬细胞功能等方式,对免疫应答多个环节具有调控作用,并可能在此基础上抑制局部致炎因子合成而起到强大的抗炎作用,从而起到治疗荨麻疹的效果。8
阿伐斯汀是第二代抗组胺新药,是一种没有明显抗胆碱能作用而竞争强的组胺受体拮抗药,由于在曲普利啶(triprolidine,克敏)上加上一个极性丙烯酸基,减轻了亲脂性,使之难于进入血脑屏障,故为一种中枢作用轻微的新型抗组胺药物。其口服吸收良好,1. 5 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主要由肾脏排泄,少量在肝脏中被代谢,代谢产物仍具有药理活性,9故阿伐斯汀起效快、镇静作用轻微、肝脏毒性小。
我们选用白芍总苷联合阿伐斯汀与单用阿伐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对照研究发现,两组治疗2周时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8、12周时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2个月后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白芍总苷与阿伐斯汀联合用药即可增加疗效,又可降低慢性荨麻疹的复发率,且副作用较小。因此,对于慢性荨麻疹治疗,尤其是那些难治性或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加用白芍总苷治疗可能是一种更好、更安全的治疗方法。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皮肤科志,2014,47(7):514-516.
2刘斌,李燕,谢帆.枸地氯雷他定与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29(12):802-803.
3钟华,郝飞.荨麻疹的病理生理与临床.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0):652-654.
4 Tsehopp CM,Spiegl N,Didiehenko S,etal.Granzyme B,a novelmediator of allergic inflammation:its induction and release inblood basophils and human asthma.Blood,2006,108(7): 2290-2299.
5郝飞,钟华,宋志强.关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应用的策略.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5(1):2-4.
6周强,栗占国.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中的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1):687-691.
7贾瑜,雷山川.白芍总苷胶囊对慢性荨麻疹T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中国药房,2012,23(24):2240-2242.
8林颖苹.白芍总苷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10):744-745.
9刘雪梅,王玮蓁.阿伐斯汀治疗荨麻疹40例.医药导报,2003,6(22):23.
(收稿:2015-03-18)
上海市奉贤皮肤病防治所,20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