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12-11杨树奇李增绪孙丽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9期
关键词:体制机制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杨树奇 李增绪 孙丽萍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校企合作深入、持续、健康的开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43-0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办好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实现此目标,需要学校和企业两者相互依托。同时,校企合作办学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3]。

高职院校依据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普遍感觉效果不佳,校企深度合作明显呈现出“校热企冷”的局面,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保障机制,让校企合作难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府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政府政策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制度保障。虽然我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教育,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确定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造成我国校企合作具有表面性、短期性的特点,缺乏内在动力。目前急缺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性的规范性文件及相关的法律支持,仅停留在口头上强调改革,导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至今未能向深层次方向发展。地方政府也未能主动协调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宜,社会人才的需求信息公布存在滞后现象,社会人才需求调查不够清晰,所以大部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脱钩。今后,政府应努力找到校企合作的平衡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让高职院校能够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2.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构建专业发展平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储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理想的就业机会,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从目前的合作实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未能充分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安排方式、教学方法与企业的诉求不匹配,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被传统的教育模式束缚,创造力较弱。而企业需要实践能力较强,并能迅速融入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这是企业和高职院校无法深度合作的主要原因。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主要停留在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学,或者教师到企业走访调研,简单地进行“订单式”培养,注重合作协议的签订,对后期合同的执行与实际操作环节重视不够。学校未能发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与企业并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所以要建立校企战略伙伴关系,真正实现校企“零对接”合作模式,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互惠双赢的机制,才能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目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针对如何保障企业利益,缺少相应的措施和机制,企业单纯承担风险,无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导致企业不愿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而且,企业片面地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对企业人力资源储备、技术人才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缺乏对人力资源的中长期规划。即使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但是大部分企业未能和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结合,企业也并没有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给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培养的人才无法与企业直接对接。另外,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管理成本高,利益驱动不足,难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往往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二、深度校企合作对策

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细化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在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决定其在构建院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地方政府必须有意识地谋求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强政策制度设计,通过法规制度鼓励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约束各方的责权利,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确保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可持续发展。

加强政策激励引导。地方政府必须加大财政倾斜投入,采取税收减免、专项基金扶持、技术方面、人员等优惠政策措施,多渠道补偿和减少企业参与成本,有效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升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

2.强化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组织协调。行业企业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加强行业指导能力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4]。行业协会应积极利用平台信息优势,发挥协调作用,从实际出发制定行业校企合作的指导规划。行业协会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权威数据,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统筹社会资源,承担服务企业和学校的义务,与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积极引导和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开展产教融合,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标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提高整体效益,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困难,积极研究协助制定相应政策,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机制,为高职教育谋求持续发展取得较好进步。

3.健全校企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校企合作涉及学校与企业全面对接的问题,对接的效果直接影响合作效果。因此,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必须积极主动,创新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建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小组,赋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权限,协调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实施者和直接受益人,有责任和义务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能直接获得专业对口、直接上手、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企业应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校企合作推动,提供合作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校内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等。同时,企业支持职业教育享受政府优惠政策,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4.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彰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贴近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可以突破专业、年级的限制,形成“虚拟订单班”[5]。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弹性“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在结合企业需求的情况下,弹性安排“顶岗实习”[6]。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机制,努力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改革,实现学院、企业、学生以及教师的多赢[7],多措施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发展的“零”对接。

三、结论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政府统筹协调,负责校企合作的协调、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企业要切实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和途径,争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进步、项目研究等方面的优先支持,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意识,争取校企合作的主动权,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丽芳,李德尧,张宇驰.高职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119-1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

[3]教高[2006]l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4]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

[5]张武.校企合作“虚拟订单班”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6):162-163.

[6]秦宗槐.弹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6:132-133.

[7]王萍,胡旭.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4,(16):267-268.

猜你喜欢

体制机制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欠发达地区创新型政府体制机制优化策略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