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5-12-11万凯宇马照宏刘利国
万凯宇 马照宏 刘利国
摘要:结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设计大赛的经历,阐述了创新活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创新活动质量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创新活动;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03-02
21世纪以来,高校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关注。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由于起点低,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之一,并且每年参报队伍都呈现递增趋势。笔者结合指导历届创新设计大赛的经历,就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质量保证展开论述和分析。
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体现为个体创造力的大小,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地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及智力成果[1]。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思维局限性和创新被动性。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在封闭的教育环境中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了吸纳接受能力,弱化了探究能力,从而限制了创造性思维。有学生认为,上大学是来学习的,搞发明创造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情,搞发明创造需要大量时间,影响学习。因此,学生放弃了为数不多的可以发散思维的机会。创新被动性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的惰性,目前大学的学位与学历制度是只要考试合格,毕业时均能拿到学历和学位证书,学校过多地强调了学习期限,专业的发散思考的培养没有得到加强。由此引发学生懒于动脑,不想思考,不会思考,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最终失去了创新能力。
2.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创新活动都要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因此,团队成员间相互协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团队成员的目标不一致。部分学生参赛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取得好成绩,整个过程积极主动。也有同学参赛目的不纯,本着“混”的原则,处处被动,处处应付,在工作后期,干脆找各种借口逃避。第二,团队分工不合理。学生一旦组建了团队,往往急于分配任务,没有考虑到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和兴趣。平均分工,忽视工作量和课程的多少。团队成员在分工前应制定合适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合理安排工作量。第三,团队成员间缺乏交流。合作开展工作时,成员倾向于优先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对队友是否需要帮助不闻不问[2],团队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以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为例,该比赛的作品要求学生自己构思,因此活动初期需要每个成员搜集材料,再提出各自的想法,进行讨论交流,进而完善方案。第四,团队成员间缺乏相互激励。创新活动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保持高昂的士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维持士气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励。同时,应避免过度的赞美给队伍带来压力。
3.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机械设计、制作的工作能力;通过工程实践的训练,为未来步入机械行业的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相较于中小学单一地将课本知识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大学更应注重专业学习和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然而,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方式,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提高。笔者对本学院学生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金工实习持消极态度,在实习考核中蒙混过关,这也直接反映到创新活动中。以无碳小车越障竞赛为例,该赛事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实物作品,学生由于对机械加工工艺流程了解较少,导致设计出的零件无法加工或加工难度过大,部分队伍不得不因此放弃比赛。在制作小车零件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差,对机械加工设备不熟悉,诸如钻孔、切削和攻丝等简单的机械加工都无法独立完成,只能将零件全部外包加工,造成资金不必要的浪费。装配方面,学生不遵守机械装配要求,盲目拆装,造成零件的损坏,破坏小车的性能。另外,学生对小车调试缺乏经验,无法将小车调整到最佳状态,影响比赛成绩。
4.指导教师没有明确自己的任务。首先,指导老师应该明确创新活动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指导过程中应该本着对本人,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能使指导过程流于形式。学生是参赛的主体,老师的职责是激励、引导和答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绝对不能过分突出或弱化自己的作用。目前,在创新活动中,部分指导老师只负责签字,开展过程中对学生不闻不问,这使得学生创新活动一直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有的团队更因此而弃权。原因可能在于老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科研任务,而教学和科研任务与职称晋升挂钩。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指导老师缺乏责任心。
二、改进创新活动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教育重视学生的应试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3]。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要从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出发,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等相结合的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创新活动参与率的问题,同时还为今后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
2.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在校园内营造创新氛围。科技活动不是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学生是否参加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要做好重视大学生默会认知氛围的创建工作。通过利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和校园网络等途径,在大学生各种学习和生活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的宣传,使创新活动与校园社会文化活动结合。同时,邀请在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现身说法,让更多学生认识创新活动的意义和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笔者学院每年都召开多次创新活动座谈会,由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结合自己在创新活动中认识和感受,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感染和激励其他同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同时,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过硬的基础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应对指导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经验。教师要有奉献精神,要以身作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成才观,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因此,在构建指导教师队伍时应使用“以老带新”的方式,保持指导教师队伍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需要更多有能力,有热情和负责任的教师参与,学校职能部门要从创新活动的形式、创新活动目标导向的政策上加以保障。有了肥沃的土壤,才能结出创新的果实[4]。
4.完善创新活动管理体制。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学院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成果转让及指导老师的表彰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制定完善的制度,为学生参赛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经费和硬件设施的保障;第二,对大学生科研成果采取物质奖励和荣誉相结合的方式,在保研或就业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由此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师方面,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根据导师在创新活动中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补助,将指导创新活动纳入教师的考核之中,并与职称和职务的晋升挂钩;第三,注重大学生创新活动纵向与横向同时发展,既要选拔成绩优异,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作为创新活动的骨干力量,又要鼓励所有大学生参与其中,做到重点培养相与普遍参与结合,提升创新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5.创新课程和创新基地的建设。通过开设各类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其次,让学生享受各项教学资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锻炼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基地,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和设备、仪器。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作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主要渠道,创新活动的举办一直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尽管各种创新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参赛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面临的问题大致相似。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创新活动全面、深入以及持续地开展。创新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学生成长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兴森,刘玮,陈科,叶玉葵.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0:194-197
[2]朱伟峰.论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J].中国人才,2010:53-54
[3]梅永刚,王春娟,吕军战.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3):166-168.
[4]胡庆武.大学生创新活动目标导向的研究[J].理工高等教育,2009,28(10):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