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诗歌教学方法初探

2015-12-11华伟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感悟朗读

华伟

摘 要:初中诗歌教学不能囿于机械传统的讲授法,应该遵循诗歌这一文体的内在特质,用诵读来体味语言,感受情感;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评析来深入文本;鼓励学生合理探究,形成学生独特的个体阅读体验。

关键词:朗读;感悟;关键字词;分析;阅读体验

诗歌是最古老的语言艺术。在人类以懵懂的心态打量这个世界之时,诗歌就开始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阅读并鉴赏诗歌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初中教材中选用了古今中外许多的优秀诗歌作品,希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但就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

诗歌语言凝练,注重以意境的营造来传递微妙的情愫,这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都是难以立刻感悟掌握的,因而诗歌文本也成了难以处理的“烫手山芋”。许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往往就是先介绍作家生平背景,再让学生通读两遍文本,然后分析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这种分析也就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学生埋头忙记笔记——下课前再次诵读几遍文本,一首优美诗歌的教学也就大功告成。这种教法根本不符合诗歌的文体特点,这样的教学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紧紧抓住诗歌的特点,让诵读贯穿诗歌教学

在中国古代的私塾及书院教学中,诵读是最基本也几乎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语感的熏陶。”对于诗歌教学而言,诵读既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以朗读为抓手,“带着感情去朗读、品味,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悟诗人通过诗的语言、节奏来表现的情感”。

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就可以把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上阕文字中所描摹的军旅生活的壮阔宏大,边关将士的豪情满怀就自然汩汩而出。朗读将从未有过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很容易地带入诗人年轻时激情燃烧的岁月。进入下阕后,先要求学生朗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在几次朗读之后,学生很容易能感受到辛弃疾年轻时的豪勇雄健,体会到他报国立功的炽热梦想。接下来再要求学生加入“可怜白发生”这一句,将下阕一起朗读。几遍之后学生就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笔锋陡转,感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心中的深重悲凉。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长篇大论的机械分析,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去寻找体会。文本的理解、感情的体悟全部在朗读中完成。

二、从关键字词入手解读诗歌

古人对诗歌语言极其重视,“推敲”的故事早已流传千古。“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是诗人们的普遍追求。在诗歌中一些字词往往“一字点睛”,这些字词就成为解读诗歌的

关键。

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在赏析上阕之时,一个“倦”字就值得反复玩味。对于一个出生优渥的女子,梳妆打扮可以说是每日极其重要之事,可是此时词人似乎反常地对此事漠不关心。联系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此时她因战乱逃离故土,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此时她已经几乎失去了生命中所有的寄托。一个“倦”字其实道出了她因内心的无尽哀伤而产生的百无聊赖,进而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的生存状态。一个“倦”字,可谓浸透血泪。从“倦”字入手,不仅可以用这种反常之举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之心,而在带领学生玩味一番之后,他们对于李清照那深重的哀伤自然心领神会。

在这首词的下阕之中,同样有可以仔细咀嚼的字词。李清照年轻时喜爱出游,亲近自然山水,常常“沉醉不知归路”。当她“闻说”双溪春色尚好之时,心中本能地涌起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之心。心中的悲伤似乎暂时消退,产生了“也拟泛轻舟”的想法,然而当词人心中深重的忧愁忽而又重新涌上心头之后,出游的兴致也就烟消云散,于是词人发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悲叹。“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完整地展现了词人希冀游玩却又瞬间迟疑否定的矛盾心理。将内心情感的微妙转变描摹得淋漓尽致。而另一个方面,这几个“平淡无奇”的词语又表现出忧愁的巨大破坏力,它可以轻易地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一瞬间摧残殆尽。通过仔细玩味这三个词,词人心中这份忧愁的刻骨铭心也就不难体会。

三、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诗歌教学也要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诗歌教学本质上还是阅读教学,既然是阅读教学,那么学生自己的见解就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受,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与讨论中激发学生自身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一文本的教学中,教参对这首诗的解读是诗人通过自己对路的选择的人生经历进而告诫人们要小心谨慎地选择未来之路。这对诗歌的解读未尝不可,但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有时唯一的解读往往扼杀了诗歌的丰富内涵。于是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人惊喜的是,就有学生提出这首诗只是客观地描述出人类的“选择困境”,并无告诫之意。诗人有时只是通过诗歌提出、展现问题,并不是想要通过一首诗去解决问题。这一精彩的见解如果没有学生思维的发散是不可能迸发出来的。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困在思维定式当中,认为初中的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无法读懂诗歌,更不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其实如果放开束缚,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一定会给老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教无定法,但有一定的路径可循。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要牢牢抓住诵读这一基本点,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悟体会,抓住诗歌中那些具有张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字词,进而深入文本,同时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地思索体味,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水平就一定能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唐玉婷,陈磊.朗读:打开诗歌欣赏之门的金钥匙[J].中学语文,2011(05).

[2]沈德潜.说诗晬语笺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05.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感悟朗读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