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利益视角探索兴趣的青年学生思想引导策略

2015-12-10唐玉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7期
关键词: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利益

唐玉洁

摘要:利益属于哲学范畴,兴趣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二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相互影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利益论出发,讨论利益与兴趣的关系及其对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启示,并从兴趣的成长利益论基础、兴趣群构建、兴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参照、兴趣的转化和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策略。

关键词:兴趣;利益;青年学生;思想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66-03

一般认为,兴趣是个体在主动地选择或接触客观对象或者观念的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1]。它能够拉近个体与目标对象的距离,使得个体在全心投入对象中获得发展。当前我国对兴趣的研究大都是针对如何提高、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兴趣研究较少。因此,探索兴趣与利益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青年学生思想引导的意义将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哲学命题。

一、兴趣和利益的关系

兴趣和利益分属不同的范畴,但二者具有着深厚的语言渊源。在西方,利益(interes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resse,inter(在…之间)+拉丁词语esse(存在),构成原义“存在于事物之中”,引伸为兴趣、利益。《韦氏大词典》中对于“interest”的解释也同有“兴趣”、“利益(profit)”之意。在汉语中,兴趣和利益虽没有直接的语源联系,但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关系内涵。

1.兴趣和需要。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是兴趣的对象[2]。从直观现象来看,人们对需要的对象感兴趣,被需要的对象也能够引起人们心理活动对它的主动关注、指向和集中(亦即心理学上的注意),更能够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对需要对象本身或者周围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联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3]。在一定程度上,对需要对象的追求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实施。而注意又能够使我们有意识地选择、持续关注被需要的对象,及时掌握和调控自身的态度和行为,保证对需求对象的有效性需求。一般情况下,我們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凡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或者是精神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刺激物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无意注意直接受兴趣的影响,但制约有意注意的却是间接兴趣[4]。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兴趣是通过对需要的注意而产生的,注意使得需要和兴趣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需要的完整心理活动过程。

2.需要和利益。一切需要都是对利益的需要,一切占有都是对利益的占有,一切满足都是对利益的满足[5]。对需要的占有欲表现为对利益的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包含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追求从而为之努力和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获取利益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概括为三个大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前两个需要是人们生存和健康生活的原始需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环境条件,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它要求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而不懈奋斗,在不断自我提高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对精神需要的满足。需要是利益的基础和条件,没有需要就没有利益可谈。需要是直观欲求,利益是在社会经济关系背景下需要的表达,二者有着不同的内涵。利益是激励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意识活动的客观动因,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范畴[7]。需要转化为利益,必须要经过社会经济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的作用[8]。正确理解利益和需要的基本内涵和实现条件,对于帮助人们合理表达需要,达到需要表达与利益实现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3.兴趣与利益。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兴趣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一切兴趣都和利益有关,利益的追求过程含有兴趣心理因素的推动。在利益范畴分析兴趣,探索兴趣和利益的内涵联系,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涉及的利益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经过社会经济关系作用的需要,是以不损伤其他人、其他集体利益为前提的。

二、兴趣与利益相关性的启示

兴趣和利益虽然分属不同的范畴,但二者却能够相互关联。兴趣会随着利益的变化(大小变化、转向变化)而发生变化,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益的获得。明确了兴趣和利益的相关性,对于指导实践会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1.从需要出发开展兴趣引导。兴趣以需要为动力和方向。发展兴趣要坚持个体的需要为基础,充分考虑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统一,加强引导以实现自我价值需要为追求的精神需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①。”我们要引导个体在追求需要的过程中培养兴趣(直接兴趣),教育启发对需要深层次意义的认识(间接兴趣),增加兴趣对追求需要的动力和意义的理解。兴趣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9]无论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心智发展还是事业进步,都需要兴趣的动力作支持。在中外历史上,兴趣成就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毛泽东是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国学大师启功是中国现代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文学家……他们都具有广泛的兴趣,并受益于兴趣带来的丰硕成果。因此,我们要主动学习和了解兴趣心理过程的发生机理,掌握兴趣和需要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把握自身培养和发展兴趣的依据、机会和方向。

2.树立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利益观。利益具有社会性,不同经济社会关系下的利益观不同。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树立正确利益观的社会大背景,我们要具有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利益观,要坚持以人为本,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要能够主动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个人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利益观,要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科学统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在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服务集体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实现利益和谐,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要求之一。

3.坚持兴趣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兴趣表现着个体的价值取向,兴趣观与价值观息息相关。符合个体价值观的事物往往也是容易引起个体注意的事物。培养和发展兴趣应按照主流价值取向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最高标准,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和发展有个性品质的兴趣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最高标准的兴趣观,需要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动吸收时代精神内涵,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创造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青年学生兴趣发展的思想引导策略

上述结论可以推断,利益对兴趣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兴趣发展也必然促进合理利益的实现和个体的健康成长。在利益范畴内,把握利益与兴趣的制衡点,发展良好的兴趣观和利益观,优化兴趣评判标准,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升思想内涵。

1.坚持成长利益论基础上的青年学生兴趣培养,是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动力。青年学生是思想引导工作的客体。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伴随着每一位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客体接收思想引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直接影响着工作开展的效果,这一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学生的兴趣取向,也是青年学生关注思想引导并将之转化为自觉行为的重要内在驱动力。笔者认为,青年学生成长利益是指青年学生所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类教育资源,是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要的背景、因素和条件。可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显性资源和信息资源、政策资源、人文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隐性资源[10],通过对资源(利益)的维护与调整,可以实现青年学生成长利益的平衡。在成长利益论基础上,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积极的道德观、价值观、大局观和和谐的为人处事观念,以长远的远光、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培养青年学生广泛的兴趣,由此激发和带动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和自我健康成长,推动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不断得到深入。在以成长利益为驱动发展青年学生兴趣的同时,要建立健全青年学生利益表达、调节和补偿机制,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在满足个人发展基本需求,强调利益的同时,弘扬奉献和相互帮助的精神,克服唯利是从的错误态度,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2.构建以青年学生核心兴趣为主导的兴趣群,是开展青年学生思想引导的有力突破口。青年学生思想引导是一项集理想、信念、心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辩证、批判、和谐、全局思维等多项综合内容于一体的教育引导工作。既需要全面推进,又需要从青年学生关注的兴趣点开始以点带面,实施重点突破,因此,以思想引导的内容要求为参照,构建符合青年学生发展实际的兴趣群将是开展青年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突破。兴趣群是以核心兴趣为主导,以零散兴趣为补充,引起青年学生注意和投入,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兴趣的集合。在兴趣群范围开展的工作能够使得青年学生主动参与和接受,能够激发他们的可塑性和发展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思想引导工作效果。兴趣群的建立可以通过学校和社会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兴趣小组、社团、志愿者服务等平台,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动与沟通机制,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兴趣、表达兴趣、发展兴趣,营造青年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社会发展、正确对待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提升文化和道德意识的良好氛围,以兴趣推动创新,不断推进兴趣的内化,形成推动青年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提升的约束力与推动力。

3.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发展兴趣观,是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要求之一,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新时期共青团分类引导青年的有机组成部分[11]。两者具有统一的价值观要求。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畴开展的,是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与落实。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和手段,引导青年学生进行关注和投入,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应当成为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和案例,或者关系个人成长发展的问题,发挥青年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开展个案和理论研讨活动,并付诸于宣传引导,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个人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对社会发展的兴趣,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荣辱感以及自我约束感。

4.促进兴趣的转化与发展,是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力。掌握兴趣的产生、发展机理,引导和促进青年学生兴趣的转化和发展,对于开展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按照工作要求和目的,有意识营造能够引起青年学生无意注意的良好教育氛围,比如可通过树立学习典型、校训石等物化教育理念等引起青年的无意注意,通过宣传舆论的手段,逐渐将之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发展为青年学生自觉、无意识的行为,从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在上面的例子中,青年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激励、物化理念的直接熏陶,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对自己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巩固产生了强烈的关注和精力投入。这些为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有效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注:①引自《论语·雍也》。

参考文献:

[1]李运花.兴趣:一个不容忽视和懈怠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4.269

[3]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文选[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55.

[4]刘水平.普通心理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5]王大豪.利益论[M].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2.

[7]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

[8]王伟光.论利益范畴[J].北京社会科学,1997,(01).

[9]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61.

[10]章康美,徐佩瑛,等.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34-37.

[11]直面挑战创新实践——北京大学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0,(8):22-24.

猜你喜欢

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强化思想教育引导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积极的思想引导在形成良好班级氛围中的重要作用
生涯辅导方法在大学生思想引导中的应用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