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数学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
2015-12-10王丽丽
王丽丽
摘要:数学素养是近年来在数学教育领域中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但是针对师范类非数学专业数学素养的调查和研究却很少。本文先通過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归纳出师范类毕业生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并通过访谈、调查问卷及毕业生走访对在校生数学素养的现状和相应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养;教师资格;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74-02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数学素养已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写进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自2013年山东试点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以来,凡省内所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而由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申请教师资格人员须具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因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成了师范类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新增因素,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指挥棒。
一、师范生数学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1.研究师范生的数学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才需求开始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智能型转变。随着各行各业对数学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所有公民的数学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到今天,数学素养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学会数学化的理性分析,才能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并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而要提高全民的数学素养,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因此,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的数学素养水平决定着将来教育水平的质量,并且直接会影响到下一代数学素养的培养。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研究师范生的数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需求。目前,中国的教育正试图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21世纪的中国公民应具有怎样的数学素养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它反映了研究者对基础教育数学教育目标的基本认识。正如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在《数学教育不能从培养数学家的要求出发》中所说的:“全国有两亿中、小学生,他们的数学素质如何,直接会影响未来世纪国家的建设”。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然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者、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和数学素质的引导者。因此,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首先要研究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数学素养。而要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师范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3.研究师范生的数学素养是师范类院校教师资格认证的需求。从2015年开始,在校师范生要获取教师资格证,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教师资格证的备考便成了师范类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小学资格证笔试科目《综合素质》中,明确逻辑思维能力为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及时开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是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正视、重视师范生的现状,及时开展数学素养培养及策略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在的教学状况,为师范类院校非数学专业数学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可应用的数学,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后续发展的工具和知识基础。
二、师范生的数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对于师范生来说,应该具备怎样的数学素养,才能促进她们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从而更有利于她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我们课题小组分三个阶段分别针对新入学学生、学习一年后学生以及往届毕业生三部分人群进行了问卷、访谈、走访等不同形式的调查,并对问卷及访谈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简单的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对数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②对数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认识过于单一。③对数学精神、数学文化知之甚少,数学思想及方法不能灵活运用。④在数学中形成的逻辑思维不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处理和解决。⑤已就业的师范生在教学中经常会遭遇小学生问数学题的尴尬。
三、数学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为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才能在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熟练地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才能用自己严谨而又敏捷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才能以理性的思维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形成逻辑性较强的语言表达,具有较好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经过课题小组一年多来的调查分析和日常实践,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课前开设讲座,让学生明确数学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在多数同学的头脑里,数学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于是课堂上便出现了很多“人在教室心在野”的隐形逃课者。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制止这种隐形逃课,教师在教学中再多的努力对其都起不到作用。但这种“隐形逃课”如何制止?这是学生思想中的问题,只有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我们以例为据、引据为理、以理服人,让学生从心里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和抵触。只要学生的内动力有了,数学素养培养的目标就达成了一半。学生不但可以重视这门课程,有意识地接受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课程之外他也会有意识地主动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这种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是长久的教育。
2.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从更高的视角看待数学。在调查中,发觉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限于单纯的计算数学,而对于丰富学生数学学识、数学思维以及提升学习兴趣的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内容则涉及很少。这样的知识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和运用,也极大地抵消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增加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简史、数学文化等模块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展示数学的趣味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家们的数学人文气质和理性精神,渗透他们“严谨朴实、理智自律、勤奋自强、开拓创新、宽容谦恭”的科学人文精神。使学生既学到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又了解到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既受到形式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又受到辩证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3.重视教材改革,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我们在教材编排中注重改变数学教育“重知识轻文化”的倾向,选择有利于学生领悟数学价值、领略数学文化、领会数学思想的内容。在知识的传授上,也注重知识的实质和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减少繁琐推理,简化繁杂演算,淡化外在形式,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尽量克服传统教材所带来的各种弊端。这样的教学转变,从一方面可以纠正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现状,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和用武之地,进一步从理性上激发学生主观主动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之外还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借鉴国外经验,改进传统的数学授课方式。除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我们课题小组注意借鉴了国外课堂形式多样化的经验,打破传统单向的授课和评价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查询趣味数学资料,在课堂上讲解数学文化的细节内容;在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尝试解决,享受探究式学习得来的成果;课后开辟“博学数理”讲堂,让学生结合身边生活讲解喜闻乐见的趣味数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丰富了课堂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可以这么简单有趣、精彩纷呈。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阅读和研讨中分享学习数学的快乐。
5.增加逻辑模块,适应教师资格考试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所必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而笔者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单纯靠逻辑学的学习是达不到的,是仅在数学学习中才能形成的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中小学对基础数学的学习已经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如果没有高等数学的深入学习,学生思维逻辑的高度就不足以完成数学和逻辑学的有效迁移。如果我们能在大学教程中增设数理逻辑等相应模块的内容,就能将学生原有的数学思维向逻辑思维有效的过渡,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6.开设选修课程,提高全校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能力、观念和品质。其养成仅靠正常的课时学习还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增设《数学欣赏》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数学的同时,可以以名人名言、故事、游戏、魔术等引入,通过数学之魂、数学之功、数学之旅、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妙、数学之奇七个模块,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本质与价值、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既提升了学生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为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开了一扇博览数学的趣味之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沛.数学文化课与素质教育[Z].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修班,2007-04-13.
[3]康世剛.数学素养生成的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吴晓红,周明儒,苗正科.地方师范院校文科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现状及提高[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