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题研究的眼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
2015-12-09唐红迎,郭大东,毕宏生
——————————————
基于课题研究的眼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
唐红迎A,郭大东B,毕宏生C
(山东中医药大学:A.眼视光学系;B.眼科研究所;C.附属眼科医院,山东 济南250002)
摘要:利用重点学科的科研优势,以课题为中心,采取导师组“四阶段一贯制”培养,通过选择导师、拟定科研训练计划、指导理论课程学习、参加课题研究、实验操作能力训练、课题设计能力训练、论文撰写能力训练以及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与考核等方式,激发眼科研究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和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使其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课题;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收稿日期:2014-09-26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GZ032)
作者简介:唐红迎(1970-),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眼科及视光学教育。
通讯作者:毕宏生(1960-),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眼科与视光学。
DOI:10.13555/j.cnki.c.m.e.2015.01.026
中图分类号:G643.0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Ophthalmic Postgraduates Based on Project Research
TANG Hong-ying1, GUO Da-dong2, BI Hong-sheng3
(1.School of Optometry and Ophthalmology; 2. Eye Institute; 3. The Affiliated Eye Hospit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02, China)
Abstract:U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s of key discipline and focusing on project research, the ophthalmic postgraduates were cultiva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utors via a continuous course of four-stage. The detailed training contents included selecting the tutor, drawing up a plan of scientific training, guiding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participating research project, training operational capacity, enhancing the abilities of designing projects and writing papers, and reward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By those ways mentioned above, the spirit of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 and the interes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ophthalmic postgraduates were aroused well and apparently made their scientific ability enhanced.
Key Words:project research; postgraduate;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on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诸多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策略中,课题研究以其有意识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执行周期灵活、有资金保障,团队合作和专业能力的管理等优势 ,成为导师和研究生们首选的进行科研培训的方式[1]。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学教研室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课题丰富,经费充足,科研人员力量强,是眼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几年来眼科学教研室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对眼科研究生实行“四阶段一贯制”科研能力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课题研究的知识储备阶段
此阶段从研究生入学持续到第一学期结束,在此阶段,研究生要在眼科临床导师的指导下,拟定科研训练计划,选择要学习的理论课程,并了解课题申报的相关知识,通过与导师多层次沟通和查阅相关文献,为从事课题研究做好知识储备。
1.1双向选择,确定眼科临床导师
研究生培养成功与否和导师密切相关,若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先有高水平的导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导师尤其如此[2]。眼科研究生培养实行临床导师负责制,根据临床专业和研究方向,选拔有高级职称、硕士以上学位、承担国家或省部级课题任务的专家担任导师。研究生入学一周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师生关系,临床导师要为学生的操守、品行、学习态度、临床实习、科研思路以及实验方法等给予全面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明确专业研究方向。
1.2制定科研训练计划
临床导师要帮助研究生制定科研训练计划,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不仅要达到学校的科研要求,如博士生必须做一次学术讲座;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完成读书报告1篇;听各类学术讲座8次等,还必须参与到眼科科研项目课题组中接受严格训练,通过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研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并撰写SCI论文。
1.3指导学生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课程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尤其是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构建合理完善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对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影响[3]。眼科研究生入学后,就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构建个性化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外语、计算机、医学统计学等,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必修专业课程,包括西医眼科学及研究进展、中医眼科学及研究进展等,不仅提供学生丰富广阔的专业知识,而且直接引导学生通向应用领域,紧跟科学发展前沿,拓宽学术视野。选修课程如文献检索、科研思路与方法、实验研究技术等,根据临床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让研究生直接接受科研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科研、创新的教育。
2课题研究的开题阶段
此阶段一般从第二学期开始,时间约为3-6个月,研究生进行临床轮转、部分专业课的同时参与科研训练,完成开题。在此阶段研究生要完成读书报告1篇、综述1篇。
2.1确定课题,配备科研训练副导师
进入此阶段,首先由教研室科研秘书提供研究生可参与课题一览表,包括已结题需进一步研究课题、在研课题、拟新申请课题的课题组成员、进展情况等,随后由教研室主任主持召开包括学科导师、相关课题负责人的讨论会,确定每名研究生参与的课题,并为每名研究生配备一名从事基础研究的副导师,与导师共同完成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任务。
2.2撰写综述能力训练
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培训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其在论文选题设计、科研设想及科研课题申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眼科研究生选定课题后,首先需完成一篇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综述。在副导师指导下,从文献检索开始,利用图书馆资源和CNKI、PUBMED等数据库对与科研方向相关的文献进行详尽的检索,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阅读与归纳,从中提炼和总结出重要的评述。副导师要对学生撰写的综述进行反复的修改,直至能够在核心期刊发表。在此过程中,研究生要比较不同检索技巧和策略所得到的结果,学会准确全面检索和利用文献,了解专业研究领域的现状,为开题打好基础。
2.3课题设计能力的训练
完成对文献的“综”与“述”后,即可以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和汇报,开题报告是根据知识更新情况对课题设计进行的再论证[5]。开题报告重点强调课题研究依据、实施方法和技术路线等重要内容,要求研究目的明确,研究内容突出,研究目标具体,研究方法先进,关键问题准确,技术路线严谨,并具有科学的可行性分析。眼科学教研室开题论证会一年举行两次,不仅邀请导师和课题组成员参加,还根据具体研究内容邀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医学专家参加。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完善课题设计。如果课题可行性存在疑问就坚决退回,学生必需重新开题。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使学生了解整体实验过程,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设计能力。
3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
此阶段持续时间约为6-12个月。研究生在课题组各位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科学实验、临床观察,进行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整理,同时参加课题相关的学术交流,并开始着手学术论文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3.1实验操作能力训练
国外高等院校的实验室,通常都设有“RA(Research assistant)”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从事实验研究。学生通过“RA”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强科研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知识面得以扩展[6]。眼科学教研室借鉴“RA”训练的模式,在正式实验前,对研究生进行为期1月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训练。在实验室专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研究生学习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建立实验程序和实验记录的方法等,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为开展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3.2以Seminar为主的科研思维训练
Seminar教学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柏林大学,它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的教学路径,亦即“讨论式教学”,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7]。在西方国家的医学教育中颇受欢迎。眼科学教研室主要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题进展报告结合讨论式的Seminar方法,每周进行一次,过程可以概括为报告、提问、讨论和总结四大步骤。学生轮流担任每次Seminar的主讲,其中也穿插专家和教师的专题讲座。根据研究生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知识和领域,结合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学科的学生、课题小组成员、导师组成员和实验室研究人员共同参与、进行讨论和答疑。Seminar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了科研人员的团队精神,达到了知识分享和技能互补的目的,提高了团队的科研效率,保证了科研课题的顺利进展。
3.3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提高科研素养
在实践中,眼科学教研室借助重点学科优势,每年至少组织2-3次国家及省级学术活动,吸收研究生参加,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会议上发言和交流,并且设立了研究生出席学术会议基金,资助研究生外出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热情,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4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阶段
此阶段持续时间为3-6个月,在此阶段,研究生进行数据整理,完成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的写作,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4.1数据统计处理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医学研究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总结,也是推广和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写好科研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8]。研究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是完成学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对原始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科学归纳,从规范论文的格式着手,参考国内外文献,完成中、英文论文的撰写。学术论文一般要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反复修改4-5次,直至被核心期刊乃至SCI期刊录用。而学位论文则一般还要经过2-3次由眼科学科专家委员会担任评委的预答辩,只有通过预答辩,才具有提交最终毕业答辩申请的资格。学生在此过程中训练了中、英文撰写论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达到写作高质量核心期刊乃至SCI期刊论文的水平。
4.2成果奖励与考核
为了鼓励研究生能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眼科学教研室从学科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了研究生成果奖励基金,对研究生成果进行奖励。如规定,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首位作者,视期刊质量及是否论著性文章的不同分别给与300-1,000元的奖励;对在SCI发表论文的前三位作者,根据论文影响因子的不同分别给与5,000-15,000元的奖励。这项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热情,眼科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都高于学校要求,学校基于此提高了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
总之,眼科学教研室充分利用重点学科的导师、科研团队、实验室条件、科研课题、经费等优势,以课题研究为中心,采取“四阶段一贯制”的培养模式,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地完成了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任务。在此训练模式中,通过引入激励机制,激发了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探索求知精神和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学生学习更主动、更积极。经过规范的科研训练,研究生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论文的撰写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0:l-66.
[2]夏寅.浅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4,19 (3):149.
[3]王伟.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医教育, 2008, 27 (6):56.
[4]赵艳,闰惠平,张永宏.重视综述写作培训在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北京医学,2012,34(6):501.
[5]陈洁,徐晓璐,王健民,等.血液科临床教学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638.
[6]雷德亮,陈富舟,谷蔚琼,等.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5,26(5):74.
[7]唐志强,吴德全,李剑峰,等.以科研为中心的Seminar创新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3):336.
[8]曲丹,郑贵亮,陈晰辉,等.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题实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8):124.
(编辑:陈新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