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皮止痒胶囊治疗湿热型湿疹62例及对外周血EOS的影响

2015-12-08李春霄左小红

福建中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湿热型皮肤科湿疹

李春霄 ,左小红 ,赖 江 ,黄 莺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的疾病[1],皮疹呈多形性、渗出性、瘙痒性、对称性、反复发作性,中医称“湿疮”,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2]。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占皮肤科门诊量15%~30%[3]。本病病程较长,发病原因复杂,且伴不同程度瘙痒,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已成为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

西医认为湿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4]。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系统治疗首选抗组胺药,短期效果尚可,但极易迁延反复,尤其在不当使用激素后,病情控制更加的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湿疹历史悠久,在皮肤科应用广泛。“三皮止痒汤”系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钟以泽教授治疗湿疹经验方,在我院皮肤科多年来大量用于治疗湿热型湿疹,临床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2011年9月—2013年3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本试验采用随机同期对照设计,单盲法,按病人就诊先后顺序,采用信封随机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因疗效不佳患者自动退出1例,肝酶异常剔除2例。对照组因患者未及时复诊脱落2例,因疗效不佳退出1例,实际完成临床观察病例56例。 2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瘙痒评分[7]、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5]、外周血 EOS 计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男1411女1417年龄/岁36.39±12.6139.68±15.43瘙痒评分/分2.87±0.862.95±0.72 EASI评分 /分3.30±1.312.85±1.33 EOS 计数(×106/L)379.36±125.66368.43±128.6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4]。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复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辨证为湿热型,主症:急性病程,瘙痒较重,渗出明显,伴皮肤红斑、灼热。次症: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具备以上主症及次症2项以上者,可诊断为该证候。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 年龄18~65岁;③ 除外与过敏有关的疾病;④ 无心脑血管、肝、肾、消化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无精神、恶性肿瘤疾病者;⑤ 对研究药物或药物成分无过敏史者;⑥ 近2周内未使用过类固醇激素,近1周内未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或外用皮质激素制剂者;⑦ 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 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② 妊娠、意向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③ 湿疹型药疹、接触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郁积性皮炎、癣菌疹等疾病者;④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消化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恶性肿瘤疾病者;⑤已知或可疑对研究药物或者药物成分过敏者;⑥近2周内使用过类固醇激素,近1周内使用过抗组胺类药物或外用过皮质激素制剂者;⑦ 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者。

2 治疗方法

2组均外用蛇黄软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2次/d为基础治疗,急性渗出明显者先予3%硼酸溶液(硼酸500 g/袋,自贡鸿鹤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冷湿敷,待完全无渗出后,再外搽蛇黄软膏,连续用药4周。2组口服药物如下:

2.1 对照组 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西可韦,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次,1次/晚;空白胶囊(主要成分为食用淀粉,我院制药厂生产)3粒/次,饭后半小时口服,3次/d,疗程4周。因我院患者均有要求中医治疗,故加用空白胶囊,做成和治疗组用药同样的安慰剂对照,实行单盲实验。

2.2 治疗组 三皮止痒胶囊(名中医钟以泽验方“三皮止痒汤”改剂型制成,由我院制药厂生产,组成: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生地黄、蝉蜕、地肤子、土茯苓、白茅根)3粒/次,饭后半小时口服,3次/d,疗程4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处理

3.1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 治疗后1、2、3、4周各记录1次。① 瘙痒评分标准采用Rihalta制定的标准:无瘙痒0分;偶发瘙痒1分;间断性瘙痒,症状无波动2分;间断性瘙痒,症状有波动3分;持续性瘙痒,日夜无变化4分。② 皮损情况参考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简称 EASI)评分法[5]。 病期加权系数:急性期1,慢性期2。③ 综合积分=(瘙痒评分+EASI评分)×病期加权系数。④ 治疗前后空腹抽取静脉血,测EOS,详细记录结果,观察其变化。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者,采用成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临床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综合积分减少≥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失,症状明显减轻,95%>综合积分减少≥7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70%>综合积分减少≥5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减轻或反而恶化,综合积分减少不足50%。计算公式:

综合积分减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综合积分-治疗后综合积分)/治疗前综合积分×100%。

4.2 2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EASI评分、EOS计数比较,如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EASI评分、EOS计数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EASI评分、EOS计数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131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瘙痒评分/分2.87±0.860.57±0.461)2.95±0.720.71±0.681)EASI评分/分3.30±1.311.54±0.361)2)2.85±1.332.02±0.411)EOS 计数(×106/L)379.36±125.66128.89±58.271)2)368.43±128.65133.57±68.371)

4.3 2组疗效比较,如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5 讨 论

湿疹属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范畴。EOS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关系密切,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起到重要的效应器细胞作用,血中、炎症组织中EOS数量增加是变应性疾病的一个特征[8]。在外周血中,EOS本身不会致湿疹发病,但可对抗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HT、缓激肽等物质引起变态反应,并能吞噬病原体与免疫复合物,减轻或抑制过敏反应。但其脱颗粒时释放的基质蛋白,损害靶细胞及靶组织,导致皮肤组织出现瘙痒、水肿、渗出等症状[9]。由此,在湿疹的发展与转归过程中,都有EOS的参与,使其在外周血中的数量偏高,湿疹的加重与缓解与嗜酸性粒细胞密切相关。

本方为钟以泽教授治疗湿热型湿疹名方,钟老认为湿疹主要与湿邪有关,湿邪致病重浊黏滞,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湿邪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交蒸,蕴于肌肤,发为湿疹,故清热除湿仍为治疗湿疹的主法。但湿热交蒸,易灼阴液,清热除湿,也易伤阴,风、湿、热蕴于肌肤而发瘙痒,故其在组方中体现了治疗湿热型湿疹六大思路:① 肺合皮毛,“肺皮同治”:如方中“桑白皮、地骨皮主要以清泻肺热为主,泻肺而治皮;② 取象比类,“以皮治皮”:方中选用多种植物的外皮如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来治疗本病,寓以形象思维;③ 清热除湿,必虑伤阴,因此钟老加用生地黄滋阴清热,顾护阴液;④ 湿邪为患,邪欲出体,必予出路,可予发汗、利小便、通大便、涌吐之法,钟老选择白茅根清热利尿、土茯苓除湿,令邪从小便解;⑤ 疏风止痒、除湿止痒、清热止痒为三大止痒思路:僵蚕、蝉蜕为疏风止痒首推药对,“三皮“以清热止痒,地肤子以除湿止痒;⑥ 减少渗出必选止血药,故选白茅根凉血止血,但须注意止血不留瘀,牡丹皮在清热凉血的同时,兼有活血之功。

综上,三皮止痒胶囊在改善患者瘙痒评分方面与西替利嗪相当;在改善患者EASI评分、综合疗效判定方面均优于西替利嗪。2组EOS水平检测结果较治疗前均有降低,说明三皮止痒胶囊可能通过调整湿热型湿疹患者外周血EOS水平而发挥作用。

[1]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56.

[2]路雪艳,李邻峰,尤艳明.丽水市社区人群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9):692-694.

[3]EKE LUND,ESSAY A,TENGVALL-LINDER M,et al.Elevated Expression and Genetic Association Links the SOCS3 Gene to A topic Dermatitis.Am J Hum Genet,2006,78(6):1060-1065.

[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S].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

[5]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4.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5-298.

[7]RIHALTA,REVES H,GONZALEZ M,et al.Sadenosyl-methion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a randomiz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with negative results[J].Hepatology,1991,13(6):1084-1089.

[8]燕志强,章如新.嗜酸性细胞功能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学分册,2004,28(5):304.

[9]郑霞,邓丹立,杨辉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临床[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654-656.

猜你喜欢

湿热型皮肤科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邢台市中医院皮肤科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