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5-12-08汪银洲李永坤李志欣

福建中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针灸穴位

魏 文,汪银洲,程 琼,李永坤,李志欣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以评价1979年—2013年该类文献的质量。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索来源 利用中文数据库检索国内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中国知网(CNKI,197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维普数据库(VIP,198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1986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1.2 检索策略 中文检索词为“针灸”或“针刺”和“三叉神经痛”。

1.3 检索结果 使用检索词共查到770篇相关文献,流程图见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

2 结果和分析

2.1 纳入文献分布情况

2.1.1 纳入文献的年份分布 见图2。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学科的活跃和被认可程度,文献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可大致揭示科学发展的某些特点和规律[1]。

共纳入388篇文献中18篇未检索到确切时间,余370篇文献年份分布情况见图2。由图2可知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基本集中在2001年后,占文献总量84.79%,在2003—2006年文献量相对稳定,2012年达到峰值的51篇。从文献数量的分布情况可看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应该乐观看到该领域值得探索。

图2 文献数量分布图

2.1.2 纳入文献的期刊分布 388篇文献中有23篇为会议论文汇编、硕博学位论文等非期刊类文献未纳入计算,剩余365篇文献分别收录在124种期刊上,载文量排前10的期刊见表1。表1说明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已引起重视,但社会影响力有限,文献研究质量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2.1.3 纳入文献类型的分布 388篇文献中临床研究307篇(占总量79.12%)、实验研究 4篇(占1.03%)、综述 39篇(占 10.05%)、其他(包括学术探讨、病例分析、个案报道、经验总结等)38篇(占9.79%)。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目前以临床研究为主,仅4篇为实验研究,表明目前针灸临床及科研人员未对其实验研究足够重视。今后应加强作用机制研究,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研究针灸作用特点,从循证医学上支持针灸治疗理论。

2.2 临床研究文献设计分析

2.2.1 文献研究方法分析 307篇临床研究文献中多达53.09%文献未设立对照组,以描述性、回顾性研究为主,前瞻性研究不多,证据级别及论证强度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更少。具体如下:设立对照组144篇,其中42篇按就诊顺序分配;88篇仅简单描述采用随机分组方法,但文中未具体论述何种随机方法;12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篇[2]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1篇[3]采用随机双盲法研究。随访方面,仅23.13%提及随访;4篇研究描述有失访,但未做ITT分析;仅有1篇[4]采用单盲和分配隐藏;1篇[5]有记录不良反应。针灸临床研究设计是影响其疗效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规范国内临床科研设计和实施、论文撰写,多开展随机对照研究,提高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表1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纳入文献期刊分布情况

2.2.2 诊断评定方法分析 高达48.53%研究未提及三叉神经痛诊断方法,16.94%无明确客观诊断标准,而是根据疼痛发作部位、性质、体征等做出简单诊断。仅34.53%文献采用明确规定的诊断标准,但共采用28种诊断方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贝政平主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6篇、《神经病学》16篇,其余如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实用神经病学》、《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等只有少量人使用。由此可见三叉神经痛诊断评定方法上存在诊断不明确、方法不统一等问题。诊断明确是治疗的前提,因此,今后应进一步规范科研设计,确定统一、规范的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提高其科学性、可信度。

2.2.3 疗效评定方法分析 307篇临床研究类文献中65.47%疗效评定标准不客观、不统一,只根据疼痛的发作部位、性质、阳性体征等进行主观判断;7.49%文献无任何疗效评定标准,仅简单叙述为显效、好转、无效多少例;仅27.04%文献采用严格的量化标准。共采用26种疗效判断方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7篇,VAS疼痛评分14篇,其余如尼莫地平法、6点评分法、痛域划分法、麦吉尔疼痛量表(MPQ)等只有少数人使用。仅5.86%文献同时采用西医疗效评定和中医疗效评定方法。由此可见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缺乏统一、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多为临床医生的主观判断和粗略估计。没有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各个研究之间便无法进行疗效比较评价,不能很好地进行学术间沟通与交流,故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统一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评价体系,既体现疗效优势,也有利于推广。

2.3 临床研究文献技术

2.3.1 常用穴位统计分析 针灸取效很重要的一点是组方配穴,307篇临床研究文献中,虽选取穴位各不相同,仍可总结出规律。经过统计,使用次数最多的穴位是下关、合谷、四白、颊车、颧髎、阳白、太阳、攒竹、迎香、鱼腰。穴位频数排名前20位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穴位频数统计

由表2可见:取穴以太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三阳经络受邪所致,下关穴位于三叉神经总干分支处,是足阳明胃经的面部腧穴,又是足阳明和足少阳经的交会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可祛邪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6]。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二者相配,名曰“四关”,有调理气血,疏经通络,止痛的作用[7]。四白是面痛针灸治疗主穴之一,位于三叉神经眶下神经点处,有疏经通络止痛之效。颧髎是手少阳、太阳之会,可疏导经气。攒竹、四白、夹承浆相当于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出颅处[8],有研究表明直接针刺神经疗效甚至优于针刺穴位[9]。故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可近端取下关、四白、颊车、颧髎等穴,远端取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穴,以激发经气,调理气血,疏经通络,止痛。

2.3.2 常用操作方法分析 临床工作者采用针灸操作方法各异,有单以针灸治疗,也有多种有效方法综合治疗,电针、针刀、理疗等现代医学发展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也有不同针具的应用,如火针、电针、梅花针、埋针、耳针等。文献中针灸操作方法分布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方法统计

三叉神经痛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单纯采用针刺就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所载文献中针刺治疗方法最多,占46.58%,其中,毫针刺最多,占所研究单独针刺79.72%,穴位注射和电针分别占9.09%、8.39%。针灸配合推拿、中药、理疗、刺络拔罐等综合疗法占52.44%,综合疗法可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手段。161篇综合疗法文献统计:针灸联合药物43篇,采用中药汤剂以祛风散寒胜湿、调理气血、调平阴阳,配合针灸能更好疏通经络,西药多采用卡马西平等抗惊厥镇痛药,起镇静止痛的作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19篇,注射药物多选活血化瘀类或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类,穴位注射可延长得气时间,达到止痛目的[10];针灸并用12篇,在留针时辅以温灸,旨在温煦疏通面部诸阳经脉,扶正祛邪,温经散寒,通络除湿,调和气血,通而不痛[11]。3篇提到小针刀治疗,小针刀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独特且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2]。不同针具疗法中,电针运用最广,有34篇。特殊操作中,多针刺共8篇,分别有6篇齐刺和2篇扬刺法。齐刺不仅加强受刺穴位刺激量,还可扩大受刺穴位面积,增强通络止痛作用[13]。 另外还有较为特殊的龙虎交战法[14]、灵龟八法[15]、导气调气法[16]、宿穴对应疗法[17]、青龙摆尾针法[18]各有1篇报道,都取得理想效果。临证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个体化治疗,选择合适针具,灵活使用各种针灸治疗方法,将针灸与其他疗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找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方案。

3 结 语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在载文量年份分布上,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年之后增长迅速,说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期刊分布上,主要发表于《针灸临床杂志》、《上海针灸杂志》、《中国针灸》,其余刊物分布较分散,且多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穴位组方研究上,下关、四白、合谷、颊车、颧髎、阳白、太阳、攒竹是常用穴位,以三阳经穴位为主。针灸操作方面,针灸治疗本病疗效好,临床可选择不同针具、操作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针灸治疗由传统方法转向结合多种现代疗法的综合运用,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手段,产生疗效最大化效应。在文献类型上,以临床研究为主,实验研究少,作用机制研究匮乏,应引起重视。在临床研究方法上,科研设计方法不规范,53.09%未设立对照,缺乏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针刺操作不规范,文献研究水平普遍偏低,导致研究结果说服力低,妨碍了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发展。因此,应在注重临床疗效观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科研设计及论文撰写的质量。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58.

[2]潘炎顺.耳穴贴压结合针刺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干预作用的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3.

[3]李崖雪,程卫平,刘潇,等.穴位帖敷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1-3.

[4]郑盛惠,吴玉娟,焦建凯,等.人迎穴深刺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5):70-72.

[5]陶飞.针灸联合阿霉素神经干注射及维生素B12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0):204-205.

[6]孙云光,刘小燕.独刺下关治疗三叉神经痛28例[J].中国针灸,1999,19(10):61.

[7]蔡国锋,张殿全,李旗,等.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7 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5):6-7.

[8]和岚,周婉瑜,张秀梅.下关穴不同深度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三叉神经痛: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2):107-110.

[9]米春存.试析醒脑开窍法中部分腧穴的刺法[J].天津中医药,2009,26(1):50-51.

[10]刘婷婷,金弘.透穴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6 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9):40-41.

[11]徐斯伟,胡蔚琼.电针配合温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97-98.

[12]李英红.齐刺配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3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1):5.

[13]刘来明.龙虎交战法配合耳压治疗三叉神经痛26例[J].河北中医,2003,25(11):844.

[14]张继红,寇胜玲.灵龟八法加刺络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5):34.

[15]丁丽,赵耀.导气调气针刺法治疗三叉神经痛48例浅识[J].实用针灸内科杂志,2008,22(2):53.

[16]闫晓瑞,段文杰,吕小桃.“宿穴对应疗法”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430-431.

[17]徐立光,张敏,谭赢.青龙摆尾针法配合雷火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2):9-10.

[18]张晓华.小针刀治疗颈源性三叉神经痛1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3):425.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针灸穴位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