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著名宰相人格简论

2015-12-08刘军华

关键词:唐德宗魏征宰相

刘军华,陈 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历史学研究

唐代著名宰相人格简论

刘军华,陈 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唐代宰相处于国家权力的核心,是权力运行的枢纽。宰相的人格决定其行政的理念和行为,并直接影响政局的发展。唐代许多著名宰相都有仁爱、大度、节俭、正直的人格,正是在这种高尚人格的支撑下,他们在治理国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开创了一系列良好的政治局面,使唐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唐代;宰相;人格;政局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在几位有作为的皇帝统治时期,唐王朝君臣关系和谐,经济富庶,思想自由,疆域辽阔,唐王朝成为老百姓生活的美好时期,尤其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唐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唐代君臣和老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许多宰相兢兢业业治国的产物。唐代宰相在国家治理中取得巨大成就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政治才能,也与他们高尚的人格有密切的关系。唐代许多著名宰相都表现出仁爱、大度、节俭、正直的个性,正是他们的人格特性决定了他们处理政事的理念和行为,并成就了他们的政绩。充分了解唐代著名宰相的人格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完善自己的人格。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孔子说:“仁者,爱人也。”[1]146孔子的马厩着火,“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120对于第一个实行殉葬的人,孔子愤怒斥责道:“其始作俑者,其无后乎。”[2]9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有一颗仁爱的心。儒家亚圣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2]191孟子认为人与禽兽只有很细微的差别,那就是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四端”是人与生俱有的,人们应该弘扬而不是遗弃它,如果遗弃了也要寻找回来。这就是孟子人性善论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孟子还将人性善的观点引入政治学领域,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恶,但他又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3]330荀子认为圣人通过礼仪、法制来荡涤人本性中恶的一面,使人向善。儒家的大师们虽然对人性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要使人的本性充满善意,并对他人的生命给予尊重和关爱。儒家的这种仁爱思想深深影响了唐代许多宰相,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施政中都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对唐代政局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唐太宗君臣讨论治国策略时,宰相封德彝说:“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另一位宰相魏征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4]6084封德彝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变得越来越诡诈,难以教化,所以秦朝用法律,汉朝用王道加霸道来治理。魏征反驳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唐代的老百姓都成为妖魔鬼怪了,皇帝就根本没法治理。魏征认为对老百姓应有仁爱之心,治理应以教化为主。唐太宗认为魏征说的很有道理。在魏征等人的辅佐下,唐太宗轻徭薄赋、克己纳谏、选贤任能,结果出现令后人神往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曾感慨地说:“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我‘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征之力也。”[5]176唐太宗高度肯定了魏征在治理国家中的杰出贡献。贞观盛世的出现证明了魏征的治国理念是正确的,而“偃革兴文,布德施惠”的治国理念就来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

武则天当政时重用酷吏,残酷迫害异己。众多酷吏借机罗织罪名,严刑逼供以邀功取宠,结果殃及许多无辜,朝廷上下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许多官员上朝前和家人诀别,犹如身赴死地。后来担任宰相的张说、姚崇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们不仅痛斥酷吏,而且矛头直指武则天。张说在其制举对策中说:“昔三监玩常,有司既纠之以猛;今四罪咸服,陛下宜济之以宽。”[6]127姚崇上书说:“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陛下令近臣就狱问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辄有动摇?被问者若翻,又惧遭其毒手,将军张虔勖、李安静等皆是也。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锄凶竖,朝廷乂安。今日已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更无反逆者。乞陛下得告状,但收掌,不须推问。若后有征验,反逆有实,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7]3021张说、姚崇反对酷吏,为人请命,可谓是有仁有勇。武则天听取了张说、姚崇的建议,疏远酷吏,争取人心,使得唐王朝的国势继续向前发展。

裴度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四次任相。他为人宽厚,颇有仁爱之心。淮南节度使吴元济叛乱,裴度奉命讨伐。平叛后,他废除了吴元济制定的严刑峻法,使老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裴度当时住在蔡州城,并选用蔡州降卒担任其侍卫。下属出于对裴度安全的考虑,都劝他不要相信蔡州人。裴度说:“吾受命为彰义军节度使,元恶就擒,蔡人即吾人也。”[7]4419他坚持以蔡州降卒为自己的侍卫。裴度不以蔡州人曾为叛乱之民就歧视他们,而是一视同仁。蔡州人非常感动。裴度的仁者情怀使得朝廷赢得蔡州人的真心归附,从而巩固了广大将士来之不易的战果。正是在裴度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唐宪宗外平藩镇,内抑宦官,使唐王朝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大好局面。

在唐代,像魏征、张说这样有仁爱之心的宰相为数不少,诸如狄仁杰、陆贽、李德裕等著名宰相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任职,也都以百姓的生活、安危为怀,他们一方面努力教化百姓;一方面为百姓请命。唐代宰相的仁者情怀使得他们始终把老百姓安居乐业放在为政的首位。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42曾参认为老师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忠恕”人格的培养。战国时期赵国老臣廉颇认为蔺相如仅有口舌之功,职位反在其上,想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一再隐忍退让,并对别人说“我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8]2443蔺相如一句话使廉颇羞愧不已,乃至负荆请罪。“将相和”成为一段历史佳话,令后人感慨不已。作为一个政治家应以国事为重,私恨为次,身居高位的宰相更应如此。但有此等胸怀的人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许多人都心怀“国仇犹可恕,私恨最难消”的想法,难以做到以国事为重。宰相大度是社稷和百姓之福,而宰相心胸狭窄既害自己,又误国家,为害甚大。

狄仁杰是武则天非常信任和尊重的宰相。在一次闲谈中,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回答说:“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7]2888狄仁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坦荡豁达,有利于大臣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避免了官场上的意气之争,保证了政局的稳定。否则,武则天只能像唐文宗那样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4]7899李泌是唐代的传奇宰相,他为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建立功勋,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李泌先后得到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等三代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唐肃宗李亨登基后,对李林甫早年迫害自己耿耿于怀。他想严惩李林甫,但李林甫已死,所以下令对其掘墓扬灰,以泄心头之恨。李泌说:“陛下方定天下,奈何仇死者!彼枯骨何知,徒示圣德之不弘耳。且方今从贼者皆陛下之仇也,若闻此举,恐阻其自新之心。”[4]6999李泌劝唐肃宗不要因为发泄私恨,表现出自己的心胸狭隘,并阻断叛军投诚的道路。他还认为是唐玄宗重用李林甫,这样做是彰显唐玄宗的过失,让唐玄宗蒙羞。唐肃宗听后很受感动,接受了李泌的建议。唐肃宗曾对李泌说,你有恩仇,我替你偿还,不要自行其是以免影响国事。李泌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李辅国、元载皆害臣者,今自毙矣。素所善及有恩者,率已显达,或多零落,臣无可报也。”[4]7489李泌不仅劝谏皇帝要大度,自己也身体力行,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良好素养。

在唐代历史上也有一些宰相反其道而行之。杨炎是唐德宗时期的著名宰相,他推行两税法,对唐王朝度过危机做出了贡献。杨炎早年得到元载的提携,对元载感恩戴德。元载倒行逆施,唐代宗早想杀掉他,后来找机会把元载治罪。刘晏受命审理,他不得已而为之。刘晏请求与其他几个大臣共同审理,最后惩处了元载,但对依附元载的人都宽大处理,包括杨炎在内。按理来说,刘晏也无可厚非。杨炎担任宰相后,不计是非,快意恩仇,他先剥夺了刘晏的实权,后又把刘晏贬官。即便如此,杨炎仍不解恨,最后借刘晏的仇家庾准之手杀了刘晏。刘晏是唐代名相,极具理财的才能,在当时德高望重。结果朝廷受到各方舆论的谴责,杨炎嫁祸于唐德宗。唐德宗则提拔卢杞,利用卢杞压制杨炎,最终置杨炎于死地。不仅如此,杨炎狭义报恩,坚持元载重筑原州城的策略,导致泾州军不满,埋下建中之乱的祸根。杨炎作为宰相不以大局为重,而是快意恩仇,表现出作为政治家很不成熟的一面。与杨炎类似的还有唐德宗时期的宰相张延赏。张延赏是一位能干的官员,深受唐德宗赏识。李晟是挽救唐王朝危亡的将帅并担任了宰相。张李两人因琐事结怨,互相仇视,后来发展为官场争斗。唐德宗想任命张延赏为宰相,李晟出面反对。后来在唐德宗和大臣韩滉的调解下,两人表面上言归于好,但张延赏仍耿耿于怀。李晟想为自己的儿子聘娶张延赏的女儿,张延赏拒绝了。李晟对别人说:“武人性快,若释旧恶于杯酒之间,终欢可解。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今不许婚,衅未忘也,得无惧焉!”。[7]3608不久,张延赏剥夺了李晟的军权。张延赏对待李晟的态度,引起其他将领的强烈不满,大家都不愿意再为朝廷出力。在处理唐与吐蕃关系时,张延赏故意与李晟唱反调,结果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自己也颜面扫地,最后只能辞职了事。此种教训当为文人宰相汲取。

唐代还有一些宰相虽然有大度的美德,但是不能始终如一。李吉甫是唐宪宗时期宰相。唐德宗时,陆贽曾经把李吉甫贬官。当陆贽后来被贬谪到李吉甫的辖区时,人们认为他一定会打击报复陆贽。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李吉甫不仅没有报复陆贽,反以宰相之礼对待陆贽,嘘寒问暖,呵护备至。李吉甫因此受到人们的赞誉。但是李吉甫担任宰相后,却变得有些心胸狭窄。窦群向朝廷推荐羊士谔担任侍御史,吕温担任郎中、知杂事。这两个人也曾受到李吉甫提携,但李吉甫因为窦群等人事前没有告诉自己,便故意拖延不办,结果与窦群产生矛盾,被窦群借机陷害。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是一位有战功的人。他为人宽厚,从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责难。他担任宰相时,询问即将出任刺史弟弟何以保全自己,他弟弟说如果有人唾在自己脸上,自己也不生气,只是擦掉而已。娄师德愁容满面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4]6490虽然娄师德这样说是与武则天时酷吏横行有密切关系,但是作为一位在边疆建立战功又担任宰相的人,有如此心胸也实在令人钦佩。宰相心胸狭隘,快意恩仇的做法害己是小,误国为大。作为宰相要做到大度很难,但至少要有“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态度。

节俭是儒道两家共同提倡的美德。历代著名政治家都提倡节俭,并以之作为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办法。三国时蜀国宰相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9]28“奢能灭志,俭以养德”已成为许多成熟政治家的座右铭。唐代历史上许多宰相都以节俭劝谏皇帝、太子,而且身体力行,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贞观时期宰相于志宁对太子李承乾说:“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7]2694于志宁认为勤俭节约是道德的源泉,奢侈浪费是败坏品德的元凶。他劝告李承乾要勤俭节约,不要大兴土木,奢侈浪费。开元时期宰相宋璟上书唐玄宗说:“夫俭,德之恭;侈,恶之大。”[7]3033宋璟从节俭出发,反对唐玄宗允许驸马王守一越礼厚葬其父。唐德宗时期宰相赵憬深谙治国之道,他常说“为政之本,在于选贤能,务节俭,薄赋敛,宽刑罚”。[7]3776唐代宰相何以如此重视节俭。这可以从唐宪宗和宰相李藩的交谈中得知。唐宪宗问宰相李藩:“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李籓回答说:“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李藩因势利导给唐宪宗讲了一番民富国安的道理。唐宪宗非常感动地说:“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7]3999唐宪宗君臣认识到节俭是百姓富裕的关键,是国家安定的根本。统治者奉行节俭,百姓才能效仿,才能实现国富民足,长治久安。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褚遂良:“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唐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舜、大禹在容器上做点小花纹,大臣们要苦苦反对。诸遂良说雕琢器皿影响生产,谏诤小的装饰是防微杜渐。唐太宗感慨到:“夫为人君,不忧万姓而事奢淫,危亡之机可反掌而待也。”[7]2730唐太宗君臣认识到节俭关乎国家兴衰存亡,又认识到节俭要从小事做起,这是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奉行节俭,固然与皇帝的德行以及当时的形势有关,但也离不开宰相的苦心劝导。唐代宰相不仅劝导皇帝奉行节俭,他们也身体力行,为天下人作出楷模。

裴炎是唐高宗的顾命大臣。武则天当政时,裴炎担任宰相,他反对武则天垂帘听政,劝武则天还位于太子。武则天非常嫉恨裴炎,结果他被小人陷害。在查抄家产时,官员们发现裴炎家竟然没有一个月的余粮。一个宰相的家里竟然没有一个月的余粮,其人品德行可想而知。唐玄宗时期宰相卢怀慎,虽然在政治上建树不大,被人称为“伴食宰相”。但他为官清廉,从不聚敛财物,他平常所穿所用的衣服、器皿,都没有华丽的装饰,和普通人家的并无两样。卢怀慎经常把自己所得俸禄分给亲朋好友,而自己的妻儿却处于贫困之中。宰相李元纮是一位坚持依法办事,不畏强权的人物。权势熏天的太平公主与人打官司,李元纮不惧权势,依法判处太平公主败诉。宰相窦怀贞不满,命令他改写判词。李元纮说:“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7]3073其性情刚正如此,令人赞叹。李元纮担任宰相后,一直住着自己的旧房子,也不装修。平时外出,他骑着劣马,带着老仆人。李元纮把自己的俸禄都散发给亲朋好友。当时担任右丞相宋璟非常感慨,赞叹说:“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7]3075开元年间是唐代最富裕的时期,作为宰相的卢怀慎、李元纮却节俭如此,令人深思。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家多难。许多宰相更加重视节俭的美德。唐德宗时期宰相郑余庆信奉儒家学说,注重人格修养。他一生坚持节俭,始终不渝。郑余庆先后担任过四朝宰相,为官五十余年,所得赏赐,都分给亲朋好友。当时宦官奉命宣布皇帝任命官员诏书时,经常勒索财物。被任命者心情高兴,也经常送给宦官财物。郑余庆多次被任命为节度使时,皇帝都要告诫宦官,郑余庆家里贫穷,不要向他索要财物。唐玄宗时期宰相韩休之子韩滉一生力行节俭,虽为国家管理财赋多年,衣服却十年一换,居住的房屋仅能遮风挡雨。韩滉的弟弟在家里扩建走廊,韩滉回来后命令弟弟拆除,并教训弟弟说:“先公容焉,吾辈奉之,常恐失坠,所有摧圮,葺之则已,岂敢改作,以伤俭德。”[7]3603韩滉从入仕到任宰相五十多年,先后仅骑过五匹马。唐敬宗时宰相郑覃信奉儒家学说,坚持节俭美德。史书记载“覃少清苦贞退,不造次与人款狎。位至相国,所居未尝增饰,才庇风雨。家无媵妾,人皆仰其素风”。[7]4492唐代一些宰相不仅生前勤俭节约,临终之际亦不忘节俭。令狐楚曾四朝为相,在中央、地方都有善政。他临终时告诫子弟,一定要薄葬,不要浪费财物。魏征是唐代著名宰相,他一生劝导唐太宗节俭,自己也奉行节俭。魏征临终时,唐太宗特意拨款厚葬,魏征的夫人坚决反对,说厚葬违背了魏征的遗愿。

唐代宰相奉行节俭或是出于儒家思想的熏陶,或是出于治国的需要,或是借鉴于历史,但也有人是出于对人生得失与祸福的深刻体验。武则天时期宰相李义琰的房屋没有大堂,他的弟弟李义琎购买大梁,准备为他修建大堂。李义琰对李义琎说:“以吾为国相,岂不怀愧?更营美室,是速吾祸,此岂爱我意哉!”李义琎说道:“凡人仕为丞尉,即营第宅,兄官高禄重,岂宜卑陋以逼下也?”李义琰说:“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有贵仕,又广其宇,若无令德,必受其殃。吾非不欲之,惧获戾也。”[7]2751李义琰始终没有答应弟弟的请求,梁木腐朽后都扔掉了。李义琰正是洞悉人生的道理,因而坚持节俭的美德。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纵览历史感慨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10]347这是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总结。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节俭都是必须坚持的美德。作为处于权力核心、肩负着“济苍生,安黎元”重任的宰相更应该时刻谨记节俭两字,并身体力行。

正直是官员的重要品格之一。孔子对此多有论述。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52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1]20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141孟子又将正直的人格无限放大,极力提倡一种大丈夫人格。但是正直的人却经常仕途坎坷。如西汉民谣说:“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东晋著名诗人鲍照诗曰:“自古圣贤皆寂寞,何况我辈孤且直。”虽然如此,但许多文人仍坚持正直的人格,始终不渝。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写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唐代大诗人李白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先贤的言传身教下,正直已成为中国优秀文人的重要个性特征。同样,唐代许多著名宰相都正道直行,坚持正直的人格,虽然历经坎坷,也始终不渝,成为名垂青史的宰相。唐代宰相的正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唐代宰相的正直表现在执法公正,不畏权势。唐代许多宰相都曾担任过大理丞、御史中丞等司法官员。他们在任职期间都能依法办事,不畏权势,表现出正直的个性。这点尤以狄仁杰、牛僧孺最具代表性。唐高宗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的柏树,按照法律应当免职。唐高宗非常生气,严令处死权善才。担任大理丞的狄仁杰据理力争,拒绝执行唐高宗的命令。最后,唐高宗接受了狄仁杰的意见。牛僧孺担任御史中丞时,也能依公办事,拒绝请托,即使是皇帝也不为所动。长庆元年,宿州刺史李直臣贪赃枉法按照法律应当处死。李直臣贿赂宦官为其求情。唐穆宗也为他说情:“直臣事虽僭失,然此人有经度才,可委之边任,朕欲贷其法。”牛僧孺说:“凡人不才,止于持禄取容耳。帝王立法,束缚奸雄,正为才多者。禄山、硃泚以才过人,浊乱天下,况直臣小才,又何屈法哉?”[7]4469-4470牛僧孺不为所动,李直臣最终受到惩处。狄仁杰、牛僧孺刚正不阿,以致天子动色,群臣肃然。

第二,唐代宰相的正直表现在官员的选用方面,即能够坚持为国家选用人才,而不盲从皇帝的好恶。这方面张九龄、裴度堪为楷模。张九龄担任宰相时,颇受唐玄宗信任。唐玄宗早年知人善任,选用了许多德才兼备的官员,但是他后来好大喜功,又沉溺于玩乐,选用官员多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对唐玄宗用人不当,张九龄都提出反对意见,并且据理力争。他先后反对唐玄宗任用李林甫、牛仙客、安禄山等人,并和唐玄宗发生了尖锐冲突,最终被罢相。虽然这些反对都以无效告终,但事实证明了张九龄的远见卓识。唐玄宗坚持任命的人或者是危害社稷,或者是尸餐素位,或者是乱臣贼子。张九龄的确有知人之明。唐玄宗流落成都时,每每想起张九龄,就潸然泪下,后来下诏褒扬张九龄:“谠言定其社稷,先觉合于蓍策,永怀贤弼,可谓大臣。”[7]3100张九龄的被贬成为唐玄宗一朝政局发展的分水岭,对唐代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裴度是唐宪宗时期以性格耿直、嫉恶如仇著称的宰相。唐宪宗在初步平定河北藩镇后,志骄意满,敛财淫逸,宠信奸佞,他任用奸佞的皇甫镈为宰相。裴度挺身而出,极力反对,他上书唐宪宗,甚至以辞职相要挟。唐宪宗不为所动,坚持任命皇甫镈为相。皇甫镈担任宰相后推荐术士柳泌、僧大通为唐宪宗炼丹,最后唐宪宗因服用丹药死于非命,元和中兴的局面毁之一旦。

第三,皇帝高高在上,刚愎自用;大臣阿谀奉承,讨取皇帝欢心。唐代却有许多宰相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的过失,表现出正直的个性。

陆贽是以性格耿直著称的唐代宰相。唐德宗是唐代历史上刚愎自用的典型。陆贽帮助唐德宗度过危机,是挽狂澜于即到之人。陆贽给唐德宗上书说:“陛下智出庶物,有轻待人臣之心;思周万机,有独驭区寓之意;谋吞众略,有过慎之防;明照群情,有先事之察;严束百辟,有任刑致理之规;威制四方,有以力胜残之志。由是才能者怨于不任,忠荩者忧于见疑,著勋业者惧于不容,怀反侧者迫于及讨,驯致离叛,构成祸灾。”[4]7425陆贽的批评字字见血,一般人听起来都无地自容,何况刚愎自用的唐德宗。唐德宗虽然承认陆贽的批评,但内心对陆贽极为不满。许多平庸之辈都被任相,但是德才兼备的陆贽却长期无缘相位。后来任相不久就被罢免。《旧唐书》作者刘昫说:“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7]3800这正说出了陆贽不能长期为相的原因。有人劝陆贽不要正道直行,要随波逐流。但为了“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陆贽明知唐德宗不愿虚心纳谏,他始终如直言进谏,九死不悔。陆贽始终保持了一个正直宰相的本性。陆贽之前的卢杞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奸相。他以揣摩、迎合唐德宗的意图,取得唐德宗的信任。他劝唐德宗以刑罚治天下,激化国内矛盾。在与河北藩镇作战时,他听从赵赞的建议,强取豪夺,导致泾州之兵叛乱。叛乱发生后,他不以大局为重,仍然打击、陷害其他大臣,又导致李怀光叛乱。幸亏陆贽、李晟等人竭忠尽智,才力挽狂澜,帮助唐德宗度过危机。唐德宗任用卢杞这样的奸佞之人导致国内形势危急,任用陆贽等正直的人才化险为夷,开创良好的政治局面。

宰相正直,君主受益,唐代皇帝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武则天曾对姚崇说:“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7]3022唐玄宗也对宋璟说:“朕每事常欲正身以成纲纪,至于妻子,情岂有私?然人所难言,亦在于此。卿等乃能再三坚执,成朕美事,足使万代之后,光扬我史策。”[7]3034皇帝们能认识到宰相正直敢言于己于国的重要性,但是要从谏如流,又何其难也。武则天时著名宰相杨再思以媚态十足为人不齿,他任宰相十余年无所建树。有人对他说:“公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杨再思说:“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7]2918刚正直言的魏征也差点被唐太宗惩处,也是由于“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7]2549才幸免于难。宰相正直敢言是冒着很大的风险,平庸的宰相就以保全自身为念。

欧阳修说:“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11]1182唐代宰相处于权力的核心,肩负着辅助天子,管理百官的重任,天下兴亡,百姓祸福都取决于宰相。而宰相的人格又是其行政的基础,决定着政局的发展。司马光评开元盛世时说:“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竑,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4]6825李肇在论元和中兴时说:“宪宗朝,则有杜邠公之器量,郑少保之清俭,郑武阳之精粹,李安邑之智计,裴中书之秉持,李仆射之强贞,韦河南之坚正,裴晋公之宏达,亦各行其志也。”[12]78两人都认识到这些盛世局面的出现都得益于宰相的高尚人格。因而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这也是历代思想家重视人格培养的原因。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梁启雄.荀子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330.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76.

[6]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7.

[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443.

[9]诸葛亮.诸葛亮集[M].段熙仲,等,编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28.

[10]李商隐.李商隐诗歌集解[M].刘学锴,等,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347.

[1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28.

[12]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8.

[责任编辑 高 锐]

On Personality of the Famous Prime Minister in Tang Dynasty

LIU Jun-hua,CHEN Lia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Shannxi)

The prime ministers of Tang Dynasty is at the core of the state power,and is the power contact of the imperial government.The prime minister's personality determines its administrative ideas and behavior,and impact 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directly.In Tang Dynasty,many famous prime ministers have kindness,generosity,thrifty,integrity in their noble personality,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creating a series of favorable political situation,then lead the Tang Dynasty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prosperousdynasties of the Chinese history.

Tang Dynasty; the prime ministers; personality; political situation

K242

A

1004-9975(2015)04-0107-06

2015-06-05

刘军华(1972—),男,陕西大荔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陈 亮(1991—),女,陕西延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唐德宗魏征宰相
假仁义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魏征身后的落寞
唐代考生很“坦率”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术士拯救大唐帝国
一张检讨书挽救大唐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