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俗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2015-12-08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意译译介陕北

田 玲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陕北民俗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田 玲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陕北民俗文化体现了陕北人民生活与劳动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到宗教信仰、岁时节令等。陕北民俗文化可以划分为许多种类,但概括起来,无外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与精神民俗。翻译陕北民俗文化应以有效传播陕北民俗文化为宗旨,主要遵循异化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直译、直译加解释、意译、音译加解释等。但有时在以上方法行不通的情况下,还得根据语境,辅以其它方法,灵活翻译。

陕北民俗文化;分类;翻译策略;异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1]陕北民俗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到宗教信仰、随时节令等。由于特定的地域、历史与文化特点,陕北民俗文化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随着延安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展开、陕北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如何将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译介到国外,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将集中探讨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

一、陕北民俗文化简介与分类

陕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位于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曾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来往之地,融合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征,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岁时文化、制度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三个方面,即“物质民俗,以人们吃、穿、住、行、用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主要包括:家庭、家族、村落、民间组织、岁时及人生礼仪等;精神民俗,诸如宗教信仰、道德、禁忌、民间文学等。”[2]

物质文化方面,由于陕北天气寒冷,人们喜欢穿棉袄或羊皮袄;陕北风沙大,气候条件较为恶劣,老百姓喜欢头戴羊肚子手巾,一来可以抵挡风沙,二来可以遮阳,三来还可以用来擦汗,真可谓一物多用。正是由于羊肚子手巾的多重功用,陕北民歌中经常出现羊肚子手巾的形象,现在也成为传统陕北人民的形象代表。由于陕北的沟壑地貌特点,陕北人多种植高粱、荞麦、糜子、玉米等农作物,农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放羊,因此在饮食方面喜欢食用小米粥(常称为米汤)、荞面饸饹、荞面圪坨、油糕、羊肉等食物。例如“荞面圪坨羊腥汤”就是极受陕北人民欢迎的食品,也曾是穷苦人家招待客人的美食。吃油糕时喜欢配着米酒来喝,陕北民歌里就有“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的歌词,由此可以看出陕北饮食文化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能反映出陕北人热情淳朴的待客之道。住宿条件方面,陕北人的居住场所主要是窑洞,窑洞内都设有炕。陕北的炕并不是单纯的床,炕通着灶,灶可以用来烧火做饭,也可以为炕供暖。炕上不止可以睡人,白天还具有客厅的功能,来了客人就会把客人迎到炕上去。所以陕北的窑洞兼具卧室、客厅与厨房的作用。窑洞外面的空旷场地又称为碱畔,有时也是另一家的窑顶。在碱畔上人们可以远眺,可以干活,也可以玩耍。由于陕北四处环山,旧时出去一趟不太容易,常用的交通工具有驴、马、骡子等。有时会把放养这些牲口的人称为“赶牲灵的人”。陕北自然条件恶劣,有时为了谋生,有些人不得不去宁夏、内蒙等地,人们把这种行为称为“走西口”。

社会民俗方面,陕北人非常注重家族观念,古时一个大家族经常会聚在一起,召开一些家庭会议之类的,同时也会设立祠堂,供奉祖先灵位,遇到宗族里难以解决的事情,则族人聚在一起共同协商。陕北人对岁时节令也非常看重,因为陕北人经常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靠地为生,岁时节令与他们的收成紧密相关,所以人们的言谈里经常会涉及节令,如“正月、春分、清明、端午、九重阳”等词出现频率非常高。同时,陕北的礼仪也非常多,遇到旱季人们会拜神求雨,有相应的仪式,房屋修好有合龙口的仪式,“一合龙口不再开,家添人口外添财。窑里窑外喜气生,天神地仙降福来。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南方丙丁火,三撒西方庚辛金,四撒北方壬葵水,五撒中方戊已土。”订亲、娶亲仪式也很严格、复杂,如陕北民歌里的“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三月里就交大钱,四月里迎。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精神民俗方面,好多陕北人相信鬼神之说,占卜算卦在民间十分流行,结婚要请神婆测日子,还要看男女生辰八字合不合。白事要测入土埋葬的日子,坟地也要找风水先生算过方能安心。到了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各地的人民都会去赶庙会,求神问卜。有的测姻缘,有的问前程,还有的求送子菩萨,人们把生活的希望往往都寄托于占卜上。同时,陕北人也有一些自己的禁忌。古时婚姻不能由当事人自己做主,而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女子被迫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便通过“交朋友”的方式搞婚外情,但是这种感情是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因此便有“发一回山水冲一层泥,交一回朋友褪一层皮”的说法。陕北还有很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安塞腰鼓、剪纸、陕北大秧歌、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打起腰鼓、扭起秧歌,如延安等地每年正月就有秧歌汇演,来庆祝新春。而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艺术形式,陕北民歌曲风粗犷豪放,内容涵盖面广,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唱出来。如描写人民劳动场景的:“九月里九重阳秋(呀)秋收忙,谷子(呀那个)糜子(呀)收(呀)收上场。”描写人民庆祝新春的:“除旧迎新庆丰收,新春秧歌闹起来。”描写男女爱情的:“二月里那个来是春风,我爱我那三哥哥好后生。”

二、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生活本身。它亦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其进行译介研究将丰富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对外宣传。”[3]陕北民俗文化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翻译属于文化翻译的范畴。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应秉持文化传真的原则。“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观的基本原则,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即把原语文化信息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4]因此,在陕北民俗文化译介过程中,应采用异化的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本的文化特色,如实传递陕北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免文化失真。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一)直译

直译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保留原文形式,又译出原文意义的一种翻译方法。陕北民俗文化中有大量的词汇涉及到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物质因素,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这些名词多数可以直译的方式译出。如“旱烟、毛皮、甜甘草”,这些词汇在英语中本就有现成的对应语,因此可直接译成tobacco,sheepskin and licoriceroot。又如“放羊铲、荞麦、腰鼓、米酒、米汤”等词,直译出来很容易理解,也可以分别译为sheep-spade,buckwheat,waist drum,millet wine,millet porridge。再如陕北人喜欢把豆角和南瓜熬在一起吃,所以有“红豆角角熬南瓜”的说法,这个说法直译出来也能被理解,因此就直译为fresh kidney beans cooked with pumpkins。陕北人有时把太阳亲切地称为“阳婆婆”,英文中虽没有这样的说法,但也惯于使用各种各样的比喻用法,因此直译为Granny Sun,西方读者能看懂这一比喻意义,也能体会出说话人在话语中蕴含的亲切之情。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将直译法运用于陕北民俗文化译介时,一定要保证直译出来的译文,读者能看懂,且不会引起误解。陕北民俗文化中一些物质名词经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译出。

(二)直译加解释

有时仅靠直译,读者还无法理解陕北民俗文化的含义,需要在原来直译的基础上适当增补一些词语,以明确译文语义。如陕北人特别喜欢吃油糕,尤其是在一些节日的时候。而西方没有这种食物,光靠直译读者似乎还是不能理解其确切含义,因此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其味道,译成sweet fried cakes,读者便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这种食物。再如陕北人,尤其是旧时的陕北农民头上很爱裹上“羊肚子手巾”,如直接采用直译的手法译为a sheep stomach towel,西方读者肯定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这毛巾到底原料为何,难道羊肚子也可以用来做毛巾吗?这时like一词的添加便具有重要意义,译为a towel like sheepskin,读者通过羊皮的形象便能对这种毛巾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意译

陕北民俗文化中还有一些词语直译出来,英语读者很难看懂,或容易引起误解,这样就应舍弃原语中的具体形象,只译其中蕴含的意思。如以前的陕北人在举行婚礼时还遵循着传统习俗,要“拜天地”,如果直译成bow to heaven and earth,西方读者无法理解为何结婚时要向天地叩拜,因此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enjoy one’s wedding day。再如陕北青年男女恋爱时,女子常给男子绣个荷包,作为定情之物,如果直译“荷包”一词,英语读者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装东西的物件,并不能把它与爱情联系起来,因此可意译为love pouch。建筑方面,陕北人多居于窑洞之中,窑洞外面的空旷场地称为碱畔,因为窑洞多建于高处,因此在碱畔上眺望就很有登高望远之感,直译为yard似乎不能揭示出碱畔的用途,因此可意译为the platform before the cave。陕北人在正月十五经常有“转九曲”的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花灯的形式,如果直译,读者无法理解,也不能明白为什么所用数字是“九”,所以意译为lantern pattern。陕北人窑洞里都有炕,白天可以用来待客,晚上铺上被褥可以睡觉,“扫炕铺毡”就是现在的“铺床”的意思,因此在有些语境中可直接意译为make beds。

(四)音译加解释

有时在译介陕北民俗文化时,为了让读者既能明白这些词语的含义,又能了解与学习陕北民俗文化,可以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这一方法既能保留原来民俗文化的读音,又能让读者理解其含义,是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陕北人睡觉用的“热炕”,是西方所没有的,如果只是意译,陕北民俗文化也会在译文中有所缺失,这时便可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一些解释,译为a warmkangbed,kang是斜体,读者可以体会到它是一个专有名词,从bed一词上可以看出其含义。陕北人在举行庆祝活动时特别喜欢扭秧歌,如果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上解释,读者能了解秧歌的说法,又能理解这是一种舞蹈的形式,所以yangge dance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翻译。

(五)灵活翻译

除了以上几种翻译方法之外,有时需要根据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有效传达陕北民俗文化。在一些语境中,可以将直译意译结合,如陕北有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跑旱船”,属秧歌的一种,但是直译、意译都不能有效传达原文含义,这时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译为dance a land boat,原文的含义便形象地传达出来了。前面笔者已经提过,在译介陕北民俗文化时主要应以异化为主,前面的几种策略多属异化的范畴。可有时异化实在无法达意,加上解释或注释,读者又看得特别费劲,这时也可适当采用归化的方法。如“抽签算卦问神神”,这个说法实在太具有民族色彩,且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其它方法很难奏效,即使勉强为之,效果也不佳,这时只好归化为cast lots and pray to gods。再如陕北恋爱中的男女喜欢互称为“哥哥、妹妹”,而西方不用亲属称谓词来指称这种关系,这就涉及到两种文化的冲突了,有时也只好迎合英美人的习惯,归化为my sweet heart。

结 语

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而唯其困难,也更能促使学者不断探索,总结各种可用的翻译策略。但无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异化是一个总的原则,也是文化翻译的大势所趋。在翻译陕北民俗文化时,应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给英语读者再现一个真实的文化面貌。

[1]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0(2):48.

[2]张文生.历史学与民俗学关系析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3(2):87.

[3]张婷.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译介的思考——以武陵地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4):155.

[4]庄帆.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看民俗文化的翻译——以福建省民俗文化汉英翻译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4(2):80.

[责任编辑 王俊虎]

J60-05

A

1004-9975(2015)04-0097-03

2014-12-12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延安红色旅游英译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1L053);延安市社科专项“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研究”(13BWXC29)

田 玲(1977—),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意译译介陕北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陕北的婆娘陕北的汉》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