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执”的陆贽

2024-04-17王厚明

金秋 2024年2期
关键词:陆贽唐德宗韩愈

◎文/王厚明

唐朝名相陆贽,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官清廉,性格耿直,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曾国藩视“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为政务典范,要求家人学习借鉴。但陆贽清正耿直之余,也有其“偏执”的一面。也正是这种性格,让陆贽的人格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为后世所敬仰。

张岱《史阙》曾载,贞元七年,陆贽拜兵部侍郎,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韩愈年轻时曾试博学弘辞科,他挥笔成章,作《不迁怒不贰过论》。提倡秦汉古文(散文)、排斥骈文的韩愈,文风自然未能入擅长骈文的主考官陆贽法眼,他批阅韩愈试卷,感到无可取之处,于是韩愈落了榜。第二年,韩愈继续应试,主考官还是陆贽,题目也仍是不迁怒不贰过。韩愈将去年旧作一字不易地抄了一遍。这一次,陆贽虽感到此卷似曾相识,细读后却大加叹赏,并擢韩愈为第一,丝毫没有考虑自己两次选择天差地别会落人口实。

尽管陆贽有其文学文风上的偏好,也因此排斥了韩愈,但他并没有一意孤行到底,最终秉公选士,为朝廷选拔了韩愈、柳宗元、李观、斐度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于选人用人,陆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人才重在能用,“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韩愈后来在《与祠部陆员外书》中表达感激之情:“往者陆相公司贡士,考文章甚详,愈时亦幸在得中,而未知陆之得人也。”也在《马说》一文中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陆贽居相位时,曾偏信谗言,怀疑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交朋党,将他贬为明州长史。不久后,陆贽遭到户部侍郎裴延龄的构陷排挤,裴延龄屡向德宗进谗言,陆贽也因此被贬谪忠州担任州刺史佐官。裴延龄欲加害陆贽,便利用陆、李两人之间曾有过隙,刻意起用李吉甫为忠州刺史,陆贽的兄弟门人为此担忧不已。然而,李吉甫上任后不计前嫌,以对待宰相的礼节对待陆贽,与他相处甚欢。时人都对李吉甫的器量敬重不已。

陆贽也并没有停留在当初自己的识人“偏执”上,而是知错则改,知耻而后勇。起初他也感到愧对李吉甫,之后敬于李吉甫的大度胸怀,逐渐与其结为至交。更在担任佐官期间,极力献策,协助李吉甫施行善政,将忠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姓有口皆碑。这也可见陆贽秉性贞刚、有过知改的品行。

提到陆贽,不得不提“于公异事件”。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后,名将李晟带兵平定朱泚的叛乱,派人给唐德宗送来传递军事捷报的收城露布,上边写着:“臣已肃清宫禁,祗谒寝园,钟虡不移,庙貌如故。”文字简明扼要,其中感情含而不露,既有安慰皇上之意,又有大将效忠之心,唐德宗读后大为感动,与身边臣子禁不住流泪哭泣,“泣下不自胜,左右为之呜咽。”唐德宗回到长安后,便命人把这露布的作者于公异找来,并重用了他。

于公异自然也是个人才,据《苏州府志》称其:“文章精拔,为时所称”,但与陆贽关系并不好,“公异初应进士时,与举人陆贽不协”,所以当时身为翰林学士的陆贽,“闻上称与,尤不悦。”这其中的不悦,大概有陆贽与于公异曾经的过节,也许有文人相轻的心结,因为唐德宗的诏书公文一向是由他负责主笔,如今于公异以文受宠,自是会有一种无形的失落感。

当然,尽管心有不悦,但陆贽并未为难于公异。直到十年后的贞元年间,陆贽当了宰相,听闻“时议者言公异少时不为后母所容,自游宦成名,不归乡里。”于是有“奏公异无素行”一谏,指于公异在道德上有缺陷,不尽孝道,自从出来做官,就很少回家看望父母。颇为看重孝行的唐德宗听了大怒,下诏赐予于公异一本《孝经》令其反省,并罢免了于公异。

究竟是陆贽公报私仇,还是陆贽秉公直谏,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陆贽并没有在于公异受宠时阻扰其上位,且弹劾时已是近十年之后,而“世多言公异不能事后母,既仕不归省”亦是封建年代失德失范大不敬的事实,才有奏谏于公异之举。可以说据实直谏的成分更为合理,也可见陆贽是未计前嫌,实事求是的。

猜你喜欢

陆贽唐德宗韩愈
晚春
“清慎太过”的宰相
“清慎太过”的宰相
“清慎太过”的宰相
唐代考生很“坦率”
唐代考生很“坦率”
聪明的韩愈
术士拯救大唐帝国
一张检讨书挽救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