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农民画发展与创新路径研究
2015-12-08张晓红
张晓红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安塞农民画发展与创新路径研究
张晓红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陕北安塞农民画随着中国第三次农民画发展高峰而兴起,成为陕北民间艺术重要的艺术种类。随着中国新时期艺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如何活态传承与发展陕北农民画本初的拙朴、纯粹、不急功近利的绘画理念,创作出更具当代乡村气息的艺术精品;在我国艺术产业发展的语境中如何完善安塞农民画健康的产业化体系,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民画的文化资源,多维度、多路径进行持续创新发展,是安塞农民画艺术面临的重要命题。
安塞;农民画;艺术;创新
中国群体性的艺术流派发展是从明代开始成熟起来的艺术传统,主流画坛中的“吴派”、“吴门四家”之规模、师承、风格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表现力,能够经百余年而不衰,足见群体艺术流派的生命力。农民画作为极具群体性特征的艺术种类经历了国内经济产业发展的诸多变革期,在当前如此浮躁的美术界,进一步加强安塞农民画返璞归真的绘画状态;完善安塞农民画健康的产业化体系,从而获得更为深远的自我发展和更为广阔的对外发展机遇。
一、安塞农民画的发展现状
农民画并非如刺绣、剪纸、年画这样的纯粹民间艺术,郎绍君称之为“亚民间艺术”,认为农民画是在民间创作形式中糅合了精英主流画派的审美角度和创作语言形式,是区别于原生性民间艺术的[1]。这种认知与定位确定了农民画的发展理念与诸如年画、民间刺绣等原生性民间艺术是完全不同的,它既不能完全的归入民间艺术进行纯粹民间艺术的传统性发展,更不能同化到主流绘画领域中失去个性特色。只有明晰了其亚民间文化的特性位置,才能使农民画在主流绘画艺术和民间艺术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新发展路径,实现活态传承和持续创新的发展目的。
(一)安塞农民画的发展源起
安塞农民画与陕北地域文化一脉相承,即融合了农耕文化又融合了游牧文化,继承与发展了东汉画像石艺术的审美意识[2],呈现出粗犷豪放的气势。安塞农民画以本真的绘画意识表现农村生活,表达和揭示了陕北人民的价值观、审美意识,是陕北人民最真实的精神世界的展现。安塞县曾在1988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农民画的发展有三次高峰,分别为1958年、文革期间和上世纪80年代。如目前学术界农民画研究热点“户县农民画”就是文革期间的产物,而安塞农民画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金山农民画引领带动起来的全国性现代民间绘画创作的热潮中兴起的[3]。安塞农民画源起于上世纪80年代由文化馆为平台举办的妇女农民绘画创作学习班,妇女接受了主流绘画艺术理念的教育引导,融入自己熟悉的刺绣、炕围画、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中活泼、大胆的艺术风格,创作了以平涂为主、色彩强烈、造型夸张抽象的黄土农民画,并结合当时国内经济文化理念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黄土画风。在经过政府的展览宣传后,以其极具地域特色的画风赢得了“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称号,继而走向国际,在美国、法国等地展出,因其抽象简练的造型语言被称之为“东方毕加索”[4],并走入国际艺术市场视域内,成为国外收藏家竞相收藏的艺术品。
(二)安塞农民画的发展特色
艺术品的独特性是其赖以生存的核心与本质,安塞农民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创作群体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力,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成为相对成熟的民间绘画种类之一。安塞农民画的发展特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具有稳定承继性的创作群体。陕北一直是民间艺术壮大发展的沃土,80年代出现的安塞农民画代表了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农民生活风貌,主要的创作者为安塞县农村妇女,以中老年为主,她们阅历丰富,熟悉其他民间艺术制作,在接受了一定的艺术创作培训后以周围生活为内容创作了新的绘画种类,而这种艺术形式又由她们传授给女儿、儿媳,形成稳定的创作群体,这种群体性还表现在创作水平的持平性。第二是具有冲击性的艺术表现力。安塞农民画艺术特征极为鲜明,其内容多是创作者对生活感受的直接表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自己的思想细节;其造型粗犷古拙,多是创作者借鉴如剪纸、刺绣等其他民间艺术的传统样式;其色彩明亮具有装饰性,具有民间朴素的配色表现力;其构图具有饱满丰实之美,符合农民重视丰收、务实的审美观。
(三)安塞农民画存在的问题
陕北民间文化是安塞农民画生成发展的生命源动力,安塞县农民画与腰鼓、剪纸、民歌一起组成了安塞县极为独特的陕北黄土风情文化表现,社会各界人士和政府机构以此为依托展开了文化旅游、艺术推广等手段推动地域经济的文化优势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群体性的创作水平逐年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由文化环境的变化改变了陕北农民画原本的艺术状态,冲击了其质朴、本真、和谐的美学理念,目前面临作品空洞、不再感人的处境。艺术受众接受农民画作品有两个审美标准:地域独特性、艺术表现性。这两个审美标准实质是主流精英绘画艺术与地域民间乡土艺术的碰撞式融合,是较为困难的,需要创作者不仅具有现代绘画技法和审美意趣,更重要的要有传统民间艺术制作的功底。因此,安塞农民画必须保持民间文化鲜明的个性,健全陕北农民画的文化土壤,克服创作者想象力萎缩和个人情感消退的困境。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饱满的人文情感,农民画才能保持长久的艺术活力。第二是艺术产业化未能形成,主要表现在艺术产品开发的单一性,农民画未能建立起系统的产品架构,无法拓宽其发展路径。第三是对外交流平台不完善。上世纪农民画的兴盛主要从政府推广方式进行,举办官方展览,进行国际对外交流,但如今只凭借这些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市场要求,需要建立多层次、共赢联合式的平台对农民画的对外交流进行推动。
二、安塞农民画的创新路径
正如宋代刘道醇论艺名言所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创新向来讲求自我转型,是向内的艺术语言形式创新发展,但在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创新更多的是在考量市场环境发展方向基础上展开的内化革新。安塞农民画更应在发展自身艺术语言和艺术特色的同时关注艺术产业化大环境,由内而外的进行多维度、多向性的创新路径发展。
(一)深化安塞农民画本真性的创作理念
农民画因其“亚民间艺术”的特殊性质,天然具有主流绘画语言体系特征和民间艺术语言体系特征。这也决定了安塞农民画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不能完全投入到传统民间艺术样式中,也不能同化为主流精英绘画语言中,而解决两者矛盾的是追求绘画的“本真性”,是碰撞式的原创创新融合。深化其“本真性”的创作理念,最重要的就是用本质代替视觉观察,引导创作者更深的潜入传统民间艺术中,加以现代性的审美学习和自我生活体验,使创作者真正回归随性而发的一种精神娱乐和情感表达方式,没有功利的社会目的,没有强迫的宣泄之求,尊重并表露创作者内心的声音,使之转化为以物化形态存在的合理现实。如安塞农民画中的知名艺术家张凤兰、张之兰,熟悉传统剪纸、刺绣艺术中的人物样式,结合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理想,制作的系列农民画风格各有特色,或繁复天真、或浑厚质朴,成为农民画创作中的佼佼者。这种“本真性”不仅强调画者具有深厚的传统民间艺术功力,更需要画者从本土特性出发,是写实与写心共同结合的产物,正如明代王履所谓“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一样,安塞农民画中大块的土黄色、质朴的石磨、稚拙的驴马正是陕北常见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图景的写照[5]。只有建立在对传统民间艺术把握和对周围生活深刻的理解之上,才能更好的进行“本真性”的农民绘画创作,并且能够创作出引起艺术共鸣的精美画作。
(二)提升安塞农民画创作的精品意识
作为质朴的农民画类别,提升其“精品性”并不是指画面的细致精巧,其涵义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提升画作自身的精品性。即显示返璞归真的美学特性,画面不仅能够反映出陕北传统民间造型样式和配色特点,而且能够反映出陕北鲜明的本土特性,充分表达出画者的生活情感,极具原创性的精品意识。其二是提升创作者的品牌性。即在群体性创作群中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艺术家、品牌团队,继而壮大整体的安塞农民画群体,这种方式在各地民间传统艺术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创新承继作用。如河南淮阳的传统泥玩具泥泥狗艺术主要集中在河南陈楼,但在学术界乃至国际上,则以房国富、任国伦、许国璋为代表分为三派不同的艺术风格派别,呈现出丰富的创作样式,扩大提升了淮阳泥泥狗整体的创作水平。
(三)创新安塞农民画的当代内容
早在清代石涛曾有画论言“笔墨当随时代”,强调了时代性对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对于安塞农民画而言,内容上的当代性并非是摒弃其本土化表现和传统样式特性,而是借助二者完成内容上的当代创新。安塞农民画其实质是“中国现代农民绘画”,农民画更一度被称之为“新农民画”就是相对于“传统题材”而言的。所以我们可在户县农民画中看到“文革”的生活场景,在金山农民画中看到经济市场迸发的痕迹。早期的安塞农民画绘制了改革开放市场变革后农民富足丰乐的生活,画面中不仅有新式窑洞、马牛丰收、乡村社戏,更有电视天线等新生活新时代的映照表现,这种生动活泼的内容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才能有效保障安塞农民画持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创作内容的当代性通过加强引导农民画艺术家们特有的散点式构图、平面化手法以及线面结合的艺术形式展开创作,结合创作者对陕北黄土高原生活的独特表现力,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民间文化的内涵,创新农民画的内容和形式,能极为鲜明的反映出陕北地区几十年的自然、生活变迁,使安塞农民画更具时代意义。
(四)完善安塞农民画的产业化体系
艺术产业化实质即是将艺术作为特殊产品放置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进行优胜劣汰,但这种时代、环境的选择并非是单向,而是双向选择。所以安塞农民画要在当今艺术经济市场中得到发展,需要扭转发展理念,完善其产业化体系。产业化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平台的搭建与推广,安塞农民画原有的平台多以官方展览为主,经过政府手段的推广,以联展的形式得到国内外普遍的认同。在艺术市场急剧发展的今天,首先需要安塞农民画建立品牌体系,交由非官方进行公司型的组织管理,并形成与民间艺术家群体的对接平台,联合政府设立基金会,对品牌艺术家进行项目扶持资助。并由公司进行多类周边产品的研发,如进行礼品、原创艺术品、旅游纪念品的系列产品线开发,更在持续的发展中进行文艺纸具、家居纺织品、灯具等延伸产品的开发,将安塞农民画发展为纯艺术品线和实用产品线两大类,实现安塞农民画的产业化转型[6]。这种创新路径产生的市场效应对安塞农民画的反推力是极为强大的,如2013年曾有民间艺人与淘宝店主合作将其创作作品印制为床单被罩进行交易,每售出件按比例抽成而年入几十万的新闻,即是艺术产业化的经济效应表现。其次要完善建立双语交流贸易机制,在网站的营建、涉外产品的研发、双语平台的介入方面都要重视和发展,这种创新路径不仅拓宽了安塞农民画的国际性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产生了对安塞农民画的良性促进刺激,由国际市场的反应深化安塞农民画的原创发展之路。
安塞农民画常因其独特的本土地域特性被类同于传统民间艺术,但通过对其发展源起的剖析,其准确概念应是主流精英绘画与传统民间视域碰撞交融后的“亚民间艺术”。由此方能界定安塞农民画创新路径的方式方法,进行更具实践性的对策分析。农民画是群体性的创作行为,兼具了当代艺术语言特征和传统地域民间艺术样式特征,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画种类别,其独特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只有对其创新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出更为科学的学术论证,使这种生动活泼的民间艺术不致在当代艺术经济市场的浪潮中逐渐衰落,反而得到新生与持久发展[7]。
[1]郎绍君.论中国农民画[J].文艺研究,1989(6).
[2]王娟.画像石艺术"纪念碑"与"纪念碑性"的流传与嬗变——以陕北东汉画像石和剪纸、农民画为例[J].美术,2010(1).
[3]高秦艳.上海传统金山农民画的审美特征及其设计开发探索[J].包装工程,2013(14).
[4]靳之林.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之花——延安地区安塞、洛川县的农民画[J].社会科学家,1982(9).
[5]冉琰.中国农民画的发展现状和生态保护[J].艺术探索,2010(5).
[6]王淑兰.中国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2).
[7]郑士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J].民间文化论坛,2014(1).
[责任编辑 刘国荣]
J217
A
1004-9975(2015)04-0104-03
2015-05-14
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2014年度规划项目“陕北农民画的现状调查及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安塞县为例”(14BWY28)
张晓红(1979—),女,辽宁盘锦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