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15-12-07吴常娟
吴常娟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有效与否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和领导者,其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渗透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综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生活细节中发现数学问题,在动手操作中直面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分享问题解决的喜悦,从而构建高效且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
一、故事、游戏导入的教学策略
课堂前五分钟是学生注意力从分散到集中的关键时期,如何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这一阶段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课堂导人的方式较多,而其中故事以及游戏导人的教学策略不仅起到寓教于乐的课堂效果,而且还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吨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来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探索新知:“从前,有一个美丽的森林村庄,村庄里面住着猴子、大象、熊、小白兔等许多动物。村庄的唯一通道就是西边河上的一座木桥,由于连续暴雨,被河水冲断了。猴子作为桥的设计者,需要确定桥的承受重量。你能否为猴子出谋划策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成功地被转移到故事中,纷纷投入到故事情境中,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桥的承受重量,应该略大于森林村庄中最重的动物重量。”“我认为要略大于村庄中所有动物重量的和。”“木桥应该只能容两只动物同时通过,应该只需大于森林村庄中最重的两只动物的体重就好。”听到学生议论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管大家的思路如何,其中都涉及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动物的体重。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这一重量单位。”由故事出发,巧妙地将学生带人到本节课的课程内容中,使学生的精神状态由课下自然地过渡到课上,避免了生硬衔接。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对于熟悉的环境显示出更为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也相对较高。特别是小学阶段,具体、形象的生活化问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并不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当进入案例讲解阶段时,教师不妨从生活实践中概括出一些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通过对案例的解剖、分析,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一课中,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直尺观察1毫米有多长,然后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的,可以直接在课堂上进行测量验证。又如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伸缩衣架带人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特点。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发问: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特点,以及这一特点有什么弊端和益处。学生在回忆生活的过程中不仅使得抽象思维有了具体实物的参照,而且有助于形成“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的意识,从而利于培养数学学习自信心和课堂参与兴趣。
三、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策略
课堂不仅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也是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的平台。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妨适当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实现全生参与,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摸索最优解,从而真正实现“还课堂于学生”,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思考后,学生可以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一组员认为:“必须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才能够计算周长。”另一组员补充道:“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即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我们只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了。”讨论、探究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支持的一个过程,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在不经意间往往能够茅塞顿开。又如在《认识东、南、西、北》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到学校操场上,根据既有的知识来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确定方向后,再观察四个方位分别有什么建筑物,并进行记录。然后,每一小组返回教室,将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最后,组与组之间可以分享自己辨认方向的经验和方法。
四、分层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量、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个性化差异,教师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分层教学策略,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教学目的。
一方面分层教学策略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一课时,有的学生对时钟数字的反应较慢,解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钟表。教师在借助钟表导人本节课内容之后,可以训练学生记住数字在钟表中的位置,从而有意识地淡化学生对具体实物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人数多、差异复杂,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分层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如小组合作探究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的一个好机会,教师在小组的划分过程中,既要兼顾组与组之间实力的相对平衡,又要考虑到组员之间互补的可能性。
课堂不单单要讲求能力,还需讲究技巧和部署策略。教师作为参与者、组织者,自身不仅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量,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迎合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适应课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