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物无痕 却花开有声

2015-12-07吴姣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5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问题引领方法指导

吴姣

[摘要]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好奇心;强调思维过程,提升学生思想力;提供方法指导,助推学生自主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软能力”,十二年的坚守最终使得美国学生后劲十足,厚积薄发。

[关键词]“软能力”培养;问题引领;思维过程;方法指导

一、美国教育教学

美国教育,特别是其基础教育,一直伴随着赞誉声与批评声。然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教育又不得不堪称“世界典范”,颇具观察、参考和反思价值。2014年10月12日至12月10日,我有幸作为深圳市教师海外培训班的学员赴美国纽约圣文森山学院学习两个月。周一的晚上、周三的下午和周四的晚上我们都要接受教育理论培训,周二和周四上午的时间则下校参观。我们一共考察了12所学校,其中包括2所大学,4所高中,5所小学,1所完全中学。我们走进课堂,聆听教师上课,与当地师生进行交流,获得了关于美国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软能力”的一些初步印象,现将一些所闻所见所思与大家分享。

在PS307小学我们观摩了一堂五年级的数学课,当时老师正在进行三位数加法的教学,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在书桌上先画出百、十、个位的格子,格子中再用圆圈分别表示百、十、个位上的数,然后以十个圈为一组进位从而得出最终的结果(见图1)。我旁边的小朋友由于圆圈的个数太多画错了,导致个位数相加的结果明显是错的。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我们和PS307小学校长进行座谈时;校长宣称鼓励学生质疑,进行预见性思考,甚至称呼她的学生为scholar(学者)。

由于在国内辅导过儿子的数学,我清楚地记得儿子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竖式直接进行抽象运算,哪里还需要如此费劲地进行形象化演算。参观考察结束后,我心生疑惑——美国小学课堂内容这么简单,课堂效率这么低下,如此下去怎么可能完成教学进度呢?这样的scholar(学者)真是不敢认同啊!

但访美之前我查阅的大量资料却表明,大学阶段的美国学生普遍在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方面要优于中国学生很多,“如此差劲”的基础教育却培养出了众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级人物。到底这12年的基础教育留给了学生什么,能让美国学生厚积薄发,比中国学生更有“后劲”?在后续的下校考察中,我渐渐地找到了答案——“软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软能力”?笔者以为,所谓“软能力”,是与“硬能力”相对应产生的一个词。“硬能力”更多地是指一个人获得的知识总量,是“看得见的技能”,我们可以用标准化的考试轻而易举地进行量化考核。而“软能力”则更多是指一个人终身保持的学习好奇心,可持续地质疑和探究能力,以及调动自己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软能力”值越高,处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强。它是“看不见的技能”,无法通过标准化考试对其进行量化考核,但却能持续激发个体潜能,从而使个体获得不断超越自身的成功。

二、美国学生“软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如何培养学生“软能力”的呢?笔者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概括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好奇心

当笔者走进课堂,近距离观察美国中小学课堂时,惊奇地发现虽然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教师不同,但授课方式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问题引领。有的时候是自上而下的问题引领,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就问题的回答在全班进行交流和探讨。有的时候则是自下而上的问题引领,比如长岛的私立贵族学校庞德学校(Portledge School),就鼓励学生以大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倡导“I SEE-I THINK-I WONDER”(我观察-我思考-我想知道)的思维模式(见图2),以学生观察生活后所提出的问题为教师教学的起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这种基础教育阶段养成的问题意识,在美国人成年后仍能看到其痕迹。当我们与十二所学校校长进行面对面交流时,除了校长会单方面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基本情况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当场进行解答。当我们在接受圣文森山学院教授们的理论培训时,无一例外也都会要求我们提出问题,然后就相关问题展开教育培训。

美国有句名言:“没有任何问题是愚蠢的。”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美国基础教育以问题为教学起点,鼓励学生质疑,时刻保持问题意识,无疑将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软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调思维过程,提升学生思想力

在PS49小学的一堂艺术历史课上,老师首先展示了一幅来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雕像照片(见图3)。

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①List as many words as you can to describewhat you are looking at.

②What materials do you think it is made of?What do you see that makes you say that?

③How do you think it was made?What do yousee that makes you say that?

④Why do you think it was made?What do yousee that makes you say that?

⑤Do you think it was what it meant to be seenor used by other people?What do you see that makesyou say that?

其中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让我和我的同学纠结了很久,除了“How”和“Why”这两个单词不一样外,整个句型都是一样的,表面看起来这两个问题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瞬间我们就糊涂了,不知道教师的真正教学意图是什么?随着整个课程的推进,我和我的同学终于弄明白了老师的授课意图——学生要根据自己看到的图片事实,不仅要回答制作雕像的材料是什么?还要回答你是怎么得知制作雕像的材料的?为什么你能得知制作雕像的材料?

这种强调思维过程的层层追问,彻底让我们惊呆了!其实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回答相当漫无边际,但老师自始自终都保持着微笑,鼓励学生作答。至此,我想,结果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位老师在教学生如何独立地进行有理有据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种下了思想力的种子,终有一天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长成为参天大树的。这种重思维过程轻思考结果旨在提高思想力的做法恰恰是“软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在。经过十二年的长期培养,美国的学生怎能不厚积薄发!

3.提供方法指导。助推学生自主探究

当你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个性化的教室装饰。在这满墙花花绿绿的装饰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学习方法指导是以张贴的方式供学生时时研习的。

从“The Ideal School”的“It's ok not to know,but it's not ok not to try”(你可以不懂,但你不应该不去努力),到PS69小学的“Want to be a super reader?Use the 4 steps”(想成为超级阅读者吗?这4步可以帮你实现),再到“The Pioneer School”的“You understand it and perform it so well that youcould teach it to someone else”(你理解和运用得非常好,都可以教其他人了),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学习方法指导的特点之一就是充满了正能量,用激励的口吻暗示学生“我能行”,“我可以”,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自主探究。

这些学习方法指导的特点之二就是非常具象化,往往是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表述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口头解释,学生往往通过认真阅读就可以自行操作,促成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PS255小学用红绿灯的形象比喻启发学生进行“Self Assessment”(自我评价)(见图4)。

这些张贴在墙上一个个充满激励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就像无声的语言,在“润物细无声”中推动学生从愿意自主探究到能够自主探究。这一做法使得“软能力”培养由外化被动变内化主动,同时兼具可持续性,将伴随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如此这般的坚守,美国的学生怎能没有“后劲”!

三、反思

透过两个月的纽约教育考察,“润物无痕,却花开有声”的美式“软能力”培养,不禁让我重新开始审视我们的教育,再一次投身到新的教育改革实践中。

1.教育是个“慢”过程,让我们静待花开

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落后挨打和建国后十年的文革浩劫,受市场经济推动的当下中国人普遍具有急功近利思想,人们总在想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这种目光短浅浮躁的思想势必会反映到中国的教育上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恰恰就是教育上急功近利的表现。但其实,教育是个“慢”过程,我们是在培养鲜活的人,而不是在生产冰冷的产品。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不断成长,这条路是没有终点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静待花开。

令人振奋的是,2014年8月,作为全国教育改革领跑者的深圳,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创造性地提出将通过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特别在实施原则三中提到:“要坚持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统一。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阶段特点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避免短期化和功利化行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这一指导意见紧紧跟上了世界最前沿教育的步伐,还原了教育对象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无疑是对当下急功近利教育误区的最有力批驳,必将成为打造教育深圳质量的一张亮丽名片!

2.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正如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张洁校长所言,中美教育的大框架不同,只能在理念上进行借鉴和微调,不可能照搬照抄。所以当我们在借鉴美国基础教育注重“软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应该抛弃我们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的传统优秀做法。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则认为应该改为“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基础教育应该是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强化基本学习技能的培训,从而为学生在将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奠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双基础。

身为一线教师的我,虽无力撼动整个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但至少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内做一些有益的尝试。高三的文科学生对于试卷讲评课往往是比较懈怠的,因为学生的关注点主要在成绩的高低和答案的对错,而对于隐藏背后的解题技巧则漠不关心,由此产生的后果往往是老师讲评时会做了,但自己独立解题时又不会了,变换材料和问题后就更不会了。以前我都是将解题技巧和试题答案混在一起讲解并加以板书的,想到哪儿讲到哪儿,随意性比较大,学生往往要经过长达一两个月的时间培训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技巧。回国后的第一节高三政治复习课,我改变了授课模式,在白板上开辟出固定区域专门板书解题技巧,做到只要涉及解题技巧就写在这个区域;并且在讲解某类具体题目之前,都先让学生回忆解题技巧,力求学生在不断的口头重复中内化吸收。在试卷订正环节,除了保持划掉错误答案添加正确答案落实基础知识的传统做法外,我还特意增加了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将困惑写在试卷上。学生提出的困惑让我及时了解了他们的思维误区,减少了主观臆测的成份,使得自己的讲解更有针对性。这些小小细节上的改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短短两周的时间学生就掌握了解题技巧,做题的得分率明显提高。以上这些教学实践的小尝试,不仅让我在高三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找到了平衡点,同时也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做一名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教育工作者!

行程匆匆,所见甚浅,也许只是管中窥豹,我所亲历的只能代表美国教学诸多特色中极其微小的一个方面。面对比我们强大的美国,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盲目地邯郸学步,也不能骄傲自大,愚蠢地固步自封,而是应该放开胸怀,始终保持学习他人的好奇心,以国际化的视野,积极吸收和借鉴美国的有益教育成果,为我所用,以实践之名打造教育深圳质量!以实践之名致敬中国梦!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问题引领方法指导
素描写生的思维解析过程
例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书面表达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