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作业中快乐成长
2015-12-07姚期
姚期
一、引言
开展作业效能研究是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回应社会对当前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和“作业质量低下”的质疑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我们自2009年3月始,着手准备开展区校联动提升小学作业效能的实践探索,从了解作业问题现状、认识作业效能人手,针对作业量和质的问题,形成了“单元作业指导建议”、“作业两级备案”、“作业效能常态调研”、“作业实时咨询”等解决方案,以实现作业“量的把控”和“质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区域小学作业效能监测中心,形成“行政支撑,专业指导,多方监督”的效能监测管理机制,探索通过有效管理促使效能提升的新路径,促进学生在作业中快乐成长。
二、了解作业问题的现状,认识作业效能的内涵
1.了解作业问题的现状
2007年,长宁区曾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了学业质量的分析调研。作业多、效率低、压力大,是学生的普遍感受。2009年3月,为了解学生课业负担情况,长宁区教育局又在区域部分学校针对“完成作业的时间”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超过上海市教委相关文件规定。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来看,对作业与课程的关系不甚明了、作业的布置与实施不规范、对改变作业现状有心无力等问题也广泛存在。
2.认识作业效能的内涵
在研究之初,我们广泛学习、研究了国内外关于作业的相关文献,界定了体现作业效能提升的5个方面: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作业效能体现在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完善,促进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就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作业效能体现在学生高效度地建构知识,养成主动、热情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形成实践与探究的能力;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作业效能体现在实现教师自我诊断与及时反馈作业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形成有效教学新模式;就学校的教学秩序而言,作业效能体现在从作业环节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就区域的教学研究而言,作业效能则体现在优化作业结构,逐步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作业系统,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最终实现优质教育。
三、设计学用结合的“长作业”。改变作业形态
针对学生作业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作业形态单一的问题,小学作业效能监测中心依托学科发展中心专业引领,强调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社会,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和“活动教学思想”,立足课程标准,设计体验、实践性的“长作业”。努力探索一种与生活联系、以兴趣为核心、以问题为起点的,有别于传统作业的新型作业。它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空间广、途径方法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成性强以及多学习领域交叉与综合的特点。
长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源于对课堂、教材的延伸,源于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源于对实践活动的拓展。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制定了长作业的设计依据一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了长作业的设计原则——问题性、活动性、开放性,明确了长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流程,并确定了长作业设计的具体框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编制单元作业指导建议。规范作业设计
区域小学作业监测中心联合语数外学科发展中心、区教研室,组织了部分市区专家和特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并命名了6个基地学校,对小学各学科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都进行了梳理,制定了分层作业目标及评价建议,提前两周以上在长宁教育学院小学作业效能监测中心网站发布,学校组织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下载学习,并落实校本实施。
单元作业指导建议网上发布制有三项基本流程。一是形成指导建议。编写团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特点,梳理学科核心知识和技能,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学科单元作业指导建议(内容大致包括“作业目标”、“能力与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作业形式举例”、“作业设计依据”以及“评价建议”等),教学前在网上发布。二是区域集体解读。教研员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集体解读学科单元作业指导建议。三是学校下载研读。学校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学习和研讨学科单元作业指导建议,并结合本校的师情、生情进行内化,编制适应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作业。
单元作业指导建议网上发布的实施从作业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起点的基本方向,彻底改变了以往作业设计与实施随意性过大的现象,学生作业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差异性在逐步提升。
研究至今,中心已组织发布语文、数学、英语学科154条单元作业指导建议(其中,语文66条,数学40条,英语48条),网上点击超16000次,构建了覆盖小学全年段的单元作业指导建议资源体系,在规范课堂教学、引领教师科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五、实施作业网上两级备案,
监控作业的“质”与“量”
1.作业网上第一级备案实现作业“量的把控”
监测中心在全区24所小学建立了一套小学作业备案系统,要求每个教师在每天离开学校以前将当天布置作业的内容、形式和数量发布在网上,作业“量的控制”主要就来自教师的个人上传。
第一级备案基本以班级为单位,各任课教师将学科作业汇总给负责教师(一般为班主任),由负责教师于每天放学前将学生每天的回家作业总体情况上传至学校校园网进行网上备案,向全社会公布。第一级备案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量的把控”:任课教师自主控制当天作业量,班主任负责协调各学科作业总量,家长协同督管学生完成回家作业时间,社区督导员随机了解作业量现状。实施“第一级备案”有利于实现对作业“量的把控”的齐抓共管。
2.作业网上第二级备案落实作业“质的提升”
第二级备案是指各校以备课组或者教研组为单位,在组织学习、讨论区域学科单元作业指导建议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师生现状,由组内教师(一般采用组内轮流的方式)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交由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后,设计者再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同时上传至学校局域网(部分学校直接向教导处)进行网上备案。
第二级备案根据学科特点,基本以单元或专题为单位,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质的提升”:学科教师依托单元作业指导建议规范作业设计,备课组长(教研组长)通过检查、调整优化作业设计,业务部门随时了解作业设计总体质量,专家督导员队伍不定期提供专业指导。
可见,实施作业网上两级备案以来,作业会经过一个规范流程才能,布置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得到提升。目前,全区所有学校均已建立网上作业备案系统,客观上控制了作业总量,杜绝了机械性、惩罚性作业,作业的质量有所提高。
六、形成常态调研和实时咨询机制。
保障作业效能监测研究持续稳步推进
长宁区在探索校、区联动提升小学作业效能之初就建立了常态调研制,小学作业效能监测中心根据研究推进情况,制定评估标准,确定调研主题,制定调研方案,实施调研后,撰写分析报告。常态调研每学期一次(一般临近学期结束),围绕调研主题由小学作业效能监测中心设计问卷,其分析报告一般在学期开始时的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向全区公布。四年来,中心围绕“小学生完成回家作业时间”、“单元作业指导建议使用情况”、“网上作业一、二级备案制实施情况”、“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现状”等内容开展了多次专题调研。
与此同时,社区督导员和家委会也被发动起来,随时监控全区网上备案的作业量有没有超出,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作业品质进行飞行检查,每月一次将调查的结果汇总报给区督导室和监测中心。监测中心还向社会公开了咨询电话,接受咨询和监督。多重监督下,那些重复性的、惩罚性的、超额的作业在逐步减少。在杜绝惩罚性作业,减少重复、超额、无效作业的同时,一种行之有效的监测机制正在形成。
七、成果创新
1.首创了生活化的“长作业”形态
与以巩固、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为目的的常规作业不同,长作业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生活与学习能力,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空间广、途径方法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成性强以及多学习领域的交叉与综合的特点。
2.形成了在指导建议引领下科学设计作业的路径
以单元为单位发布建议,改变了作业设计的松散随意;分层目标的制定,强调了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科学的评价建议将作业与上课、后续辅导联系起来,完成了教学五环节的有机衔接。
3.赋予了家长、社会以学生作业的知情权
开展作业网上第一级备案,将学生作业向全社会公布,真正赋予家长、社会以学生作业的知情权,有助于实现学生作业的全社会齐抓共管,能够极大程度地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教育合力。
4.构建了区域作业效能监测数据平台
该平台在规范课堂教学、引领教师科学设计作业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我们实施了阶段性的专题调研,10861份调研问卷,近百万组分析数据,为开展基于实证的作业研究奠定了基础。
八、实践成效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每学期一次的区域调研结果的数据显示,实施作业效能监测工作以来,学生的学习成本明显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学习兴趣在提高,学习态度在改进,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同时,自信心在不断增强。学生“顺天性而学”,作业的内驱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线教师的专业提升是我们实施作业效能监测的核心指向,当前,教师对于作业效能监测工作的认识,从“反感”到“习惯”到“认为有帮助”。作业的研究促使教师重新定位课程、教材、学生、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师正逐渐成为研究者,逐渐体现出作为课程实施者强烈的课程意识、学科意识和育人意识。
3.优化了学校的过程管理
几年来,全区所有小学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实施规范、加强过程监控,涌现出了诸如“学校作业激励性评价方法”、“单元作业校本实施建议”、“课程教学双向细目表”、“主题长作业课程化”、“学校作业堂堂清、每天精炼一刻钟”等既带动整体推进又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实施经验,呈现了长宁教育注重以生为本、关注内涵发展的教改思路和进程。
4.推进了研训的转型发展
在对单元作业指导建议进行区域解读的过程中,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212作单”为指导,以“研究讨论”为主要方法,开展了诸如“核心知识点的梳理”、“单元作业指导建议的编制”、“单元作业指导建议的校本化实施”、“长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培训,强化了教师对作业设计的科学认识,提升了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也促进了自身教研方式的转型发展。
5.加强了家校的协商互动
在作业效能监测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家校的协商互动逐渐得到加强。愚园路第一小学针对以往“家校间各执其词,教育观缺乏有效沟通”的现状,首创了“单元学科学习反馈建议书”网上发布制,实现了“家校教育同步化”。天山路第一小学的家长用这样一句话见证了长宁作业改革的阶段性成效:“终于可以理解女儿对于长作业的喜爱——作业的内容无关枯燥的语法计算,作业的形式不是传统的对错之分,作业的过程其乐无穷,而最终一个满意的作品所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是无可替代的。”
6.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业效能监测工作实施伊始,就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13年以来,长宁区“区校联动提升小学作业效能”的有效探索得到了市、区专家领导的好评,接待了多省市教育代表团的专题访问。此项工作从实施之初就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新民晚报》、东方网都先后进行专题报道。2013年,《上海教育》(2013年第7期)以《作业变了——以‘作业效能监测实现‘减负提质》为题全面报道了长宁的作业改革实践。2013年4月,教育部“我的中国梦”区县教育改革巡访团围绕“减负增效”这一主题,对长宁区学生作业效能监测的做法、机制和成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小学作业效能监测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认为长宁教育做法有新意、有亮点、有特色,回应了社会关切和学生诉求。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牵动着每一堂课的质量神经。作业是一扇窗,打开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业是一把尺,检验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效。我们不能让作业只是负担,只见知识不见人。今天,我们进行的这场改革关乎民生。我们带着问题而来,不断地解决问题,也在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科学研究的空间。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得到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加强与兄弟区县的交流合作,凭借科学的专业引领,深入课改实践,努力促进教育转型,真正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生的幸福成长。
参与研究的其他人员有:邵春安(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陈唏(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朱正刚(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王林琳(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季晓军(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