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数学教学情境的实践与思考
2015-12-07张素霞
张素霞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要使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信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创设有效数学教学情境的方式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数学教学;创设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将难以下咽。但当你将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容易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吸收。因此,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有效教学情境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广义上说,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情境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中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个恰当、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能让学生及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并且逐渐培养创新意识。
二、创设有效数学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1.创设有效数学情境是知识建构的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客观抽象的知识同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2.创设有效数学情境是认知冲突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认知冲突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有深刻的体验,知识容易遗忘,较难形成学习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有效数学情境是成就动机的需要
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即学生对教师在某种情境之下提出的问题,他愿意去做,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比如,学生对问题有好奇的倾向,想探究、操作、理解其奥秘之处,一旦成功,他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多次获得成功,他将会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式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已表明,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1)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2)对掌握主动权的知识很感兴趣;(3)对学习具有鲜明的情感。
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特别注意这三点,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信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1.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的情境
需要是人的行动基础和一切积极性的源泉。如果教师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那么他们将能感受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在进行“线段最短公理”教学时,我构建了如下生活场景:预备铃声响了,本班同学陆续往教室走,个别同学仍然在两座教学楼间的空地上玩耍,这时他们看见语文老师向教室走来,赶紧横穿树篱笆回到班级。大家说他们为什么不走人行道而穿树篱笆呢?学生1答:因为走的路程最短。学生2答:因为花的时间最少。教师乘势点评:在生活中你们能运用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的方法来思考是非常好的,但要兼顾我们的道德品质发展。
我又展示了一幅图:让学生选择从A点到B点的最快路线,鼓励学生归纳线段最短公理。还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在河边建一个引水站向两村供水,问引水站要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所需的管道最短?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好数学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一次思想教育。
2.创设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情境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用火柴棒搭建正方形的活动,先让学生用自备的火柴搭建正方形,随着正方形个数的增加,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正方形,而且用的火柴根数不同。这时我出示规则,要求学生按规定格式搭建正方形:
学生发现,这种格式比其他格式整齐而且节省材料。随即我提出:用多少根火柴可搭建100个正方形?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他们不约而同地进行合作探究,认为:“用搭建出正方形的方式来数火柴根数难度很大,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根数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只有找到规律,才能解决问题。”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我给学生出示一张表格:
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填表,一边总结规律。我发现学生先前只填出几格,还是用数出来的。于是我又出示规定格式的正方形,让学生再次观察、讨论,学生终于发现:第一块用四根,后面的都是个三根火柴的规律。学生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这次教学活动通过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创设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数学教学内容都是经过抽象以后的“形式化”的材料,弗赖登塔尔称之为“冰冷的美丽”,而要使它经历“火热的思考”后得到还原,就必须回到一种“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会数学地思考,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我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上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操场上举行篝火晚会。规定:所有同学都离篝火4米远,则大家将排成怎样的图形,所有同学都在这个图形上吗?晚会开始,主持人芳芳同学走进圈内,此时她离篝火的距离还是4米吗?她的位置还在圆、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利用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有效地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4.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
学习数学主要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当一个新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一定会选择最简单最易想到的方法,只有当我们拥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问题,产生认知矛盾时,我们才会去思考怎样寻求新的解决策略。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同样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挑开学生认识上的疑点和矛盾,让他们产生一种认知冲突,使其从学习活动本身中产生一种理智感和探求欲。例如,我在上统计课整理数据时,发现学生不太容易想到用划记法。因为统计一些静态物体个数的时候并不能体现出用符号做记录的优势,更多的学生是选择直接数的方法。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课下统计在1分钟内从自己身边(过道)经过的不同车辆的数量。这让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发现用原有的方法(直接数)并不能解决这里的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先把几种车的名称记下来,来一辆,作个记号,这个方法最好用。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学生根据出现的新问题自己去思考和发现的,方法的获得完全出自他们的实际需要。
5.创设能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情境
教师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应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要前提,教师要因地制宜,精心选择,创设科学、合理、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其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1.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7.
[3]陈明华.数学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
[4]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2.
[5]顾天祯,高德建.教育科学研究入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