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2015-12-07永嘎
永嘎
摘 要: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心灵成长
新课改进行了多年,围绕的主题是素质教育。但往往在实际教学中是雷声大雨点小,原因在哪里,主要是教师往往认为素质教育是花拳绣腿,于提高分数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无益。因此,很多语文教学主要停留在字、句、段、篇的教学上,生怕学生不会学或学不会,填鸭式的教学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有时候,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评课,把学生分组,按照新课改的方法上课,以装点门面,过后,该怎么上还怎么上。这基本上是语文教学普遍的情况。那么怎样打开局面呢?笔者认为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真正转变观念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什么?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光明,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主钻研,成为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可以找到人生发展方向的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杜绝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一是缩小了很多学生的自主成长空间,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二是应试教育条件下的唯分数论,增加了师生的课业负担,教师普遍偏心于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漠视或敌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最近几年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校园发生的自杀事件,与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不健康人格是有关系的;三是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有的小学四年级的班级,80%的学生戴着近视眼镜,有的高中,所有的学生早上5点多要起床,晚上10:30还在上晚自习,学生每天的课时达到了14节,基本没有课外活动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的体质普遍下降。所以,作为负责任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应该切实地转变观念,将自己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方面。
二、激发兴趣,将自主权交给学生
很多语文教师生怕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少了,硬性规定了很多学习任务,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是为完成任务而学,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老师规定的书面作业没有完成或该背诵的篇章没有背会,或因作文没写好,一次次地受到老师的责罚,开始变得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原因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在语文老师,教得过多,管得过死,怕得太多,渐渐失去了语文教育的生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上下工夫,将很多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呢?
据说魏书生老师成名之后,仍旧带两个班的语文课,但他要经常出去讲学,给学生上课的时间比较少,但两个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原因在哪里呢?主要就在于他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他不在的时候,有“兴趣”这个老师引导着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的任务是做什么呢?主要就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语文之美,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学习语文,进而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发现语文之美。
三、重视学生心灵的成长
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感动人心,引发学生心灵的成长。一个心灵成长并情感丰富的学生,必然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阅读不断地丰富内心,进一步促进内心的成长。这种成长带来的必然变化是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对于自然风物有更多的感受,真情流露其中,学生的写作就有可写之物之事,不再人云亦云,空话满篇;另一个好处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越来越好,因为,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清晰而又有条理,这样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必然也会越来越强,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来讲是小菜一碟。这里不讲应试教育,但学生轻轻松松就可以考得不错。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真正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促进了他们内心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加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重视励志的教育
巴斯德说过:“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最终要走向社会,成就事业的。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无不是接受了较为成功的励志教育的。因此,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一个特点,这样的学生品行好,尤其知道父母的辛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想为父母或家庭分担点什么,让父母满意,让家庭满意。这种学生是有一定责任感的。如果教师将这种责任感的教育扩大,引导学生立志为社会贡献力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增强,学习自然容易搞好。我们可以利用课文作者的成长成就或课文中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作者不乏伟人和大家。如,孔子、杜甫、毛泽东、富兰克林、莫泊桑、张海迪、爱迪生、海伦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才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