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湖情
2015-12-07文/袁利赵邦
文/袁 利 赵 邦
杏湖情
文/袁 利 赵 邦
有人曾说,生命若给他无数张面孔,他永远选择最疼痛的一张去触摸。
生活若给我无数段记忆,我将选择你——杏湖,成为我的永恒,在我心里,永不褪色。
多少人曾感慨,感慨医科大的生活太累,感慨医科大的时光太单调。走进你时,才发现,医科大的生活并没有让“大学生活”这四个字变味儿!
大一时的专业课上课地点在杏湖边的105馆,而我就坐在靠窗位置,窗外有一片很大的天,天气像我的心情一样好的时候,习惯往窗外看看,自然地就能够在窗的一角看到杏湖,如果不想看到它,把窗帘拉下,遮住那个角。刚刚好,它消失了。可多数时候还是不忍心拉下窗帘的!
喜欢杏湖,喜欢这儿的朗朗书声。早晨,走在医科大的校园里,你会被这道别样的风景深深吸引。记得大一那年,许多同学都是清晨早早来到湖边,读英语课文,记英语单词,经常是把湖的四周围了个满。我自是其中一员,自己也曾幼稚地说,要让湖里的鱼儿学会讲英语。3个月过去了,鱼儿不但没学会讲英语,我估计他们连我在读什么也不知道。也许如今还有鱼儿在抱怨我们吧,谁叫扰了他们的清梦呢!
如今我已研一了,很少再去湖边读书,却总会在某个下午,来到湖边走走,坐在湖边晒晒太阳,吹吹风,因为那份情,依旧在,依旧那么深,那么浓。就像一位学长在时空论坛(杏湖之美)说的,“就在那里有多少代医大学子朝夕作伴,又有多少次梦里回首,看你风采依然。也许那里是你梦断情绝的驿站,也许那里是你静心修炼的宝地,她毕竟陪了我们4年,她有怨言么?别了,杏湖,陪了我4年了,我不会忘记你……虽然我已经远在天涯,虽然我当时并不是个爱早读的医科大学生,虽然我总是埋怨你的渺小,但是我还是觉得你是大学生活中一道不能缺少的风景线……也许再看你一次,也许那就是最后一次,10年后我再回来看看你,希望你的风采依旧……”我庆幸当初选择了保送留校读研,从此我又有3年和你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
每当有人向我问起我的大学时,我总会不忘提到你,杏湖。突然有一天,我在想:为什么你会出现在医科大的校园里,还如此受人“爱戴”?直到一堂课上,老师提到了“杏林春暖(见后注)”这个故事,我找到了答案。于是,我想,“杏湖讲坛”应该也和你同出一辙吧。你受大家喜欢的另一个原因,我想,更在于你是医大人的最好写照吧,你的美名正象征着医大人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对医学事业孜孜以求的高尚品格。
如果有来生,希望能再遇见你,在那个炎热的夏季!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摄影/赵邦
故事:杏林春暖
汉末三国时,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叫董奉。董奉,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他从小钻研古代有关医药方面的知识,读了很多医学古籍,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他采集各种植物草药加以研究试验,根据药物的颜色、气味和生长的季节、地方等,分种类、性质加以整理研究,再参考古书的记载和临床试验,发现了很多古代所没有的病源、医理,总结出丰富的医药知识,为人治病每每手到病除。后董奉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继续为民治病,同时也为民除害。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巨蟒)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他经常到处云游,行医施赈,特别是在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越南等处往来。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他医术高明,时与南阳张机(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多方医治无效,恰逢董奉至此,遂请董奉医治。董奉手到病除,该女子很快痊愈,于是县令感激董奉,便把这个女儿嫁给董奉为妻。交州刺史杜燮得了暴病,“死”去已有3天,恰好董奉这时就在交州,得知此事后,就前去看望杜燮。董奉把3粒药丸放在杜燮口中,又灌了些水在他嘴里,然后让人把杜燮的头捧起来摇动着,让药丸溶化。不一会儿,杜燮的手脚有动的迹象,脸上开始有了颜色,再半日就坐了起来,四天后就能说话了。董奉不要杜燮给他的丰厚待遇,继续上路行医。后来他看庐山景色秀丽,就主要在庐山为民众治病。他曾经接治了一位皮肤病患者,那个病人浑身皮肤溃烂,污秽不堪,董奉不嫌其贫,也不嫌其脏,耐心地用药布擦拭病人的溃烂皮肤,又用药水进行清洗,直至病人长出新嫩的皮肤为止。
董奉不但医术精湛,往往救人于痛不欲生或生命垂危之中,而且医德高尚,行医不分贵贱,从不向病人索取财物。最能体现董奉医德的“杏林暖春”故事,因之流传千古。这段故事说他给人看病不收诊费,病人在痊愈后送他的礼物都被他谢绝,只求在他的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回报即可,重病者种五棵,轻病者种一棵。于是,几年后杏林满山,郁然成林。更让人感动的是,董奉每于杏熟时在树下做一草仓,有想要杏的,就用粮食来换,换来的粮食董奉均拿来赈济贫苦民众,深得百姓赞誉。于是,人们把董奉与杏林连在一起,后世遂以“杏林春暖”来称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
——摘自:王永珍.封面故事-杏林春暖.长寿,2009(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