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

2015-12-07朱思刚

中国医学人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人文精神人文

文/朱思刚

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

文/朱思刚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史甚至是世界医学史的一颗绚丽瑰宝,它不仅给全世界预防和诊治各类疾病提供了实用而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又因其积淀了异常广博精深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的知识,从而使得中国的传统医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从古至今,对整个中华民族甚至是周边国家的思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研究总结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与其内涵,既对继承发展传统医学事业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对当下推进医改、探讨现代医学人文精神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 传统医学 人文精神 影响

引言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中,记载了一大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从医和、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孙思邈、钱乙、宋慈、李东垣、李时珍,到吴又可、叶天士、施今墨等等,他们精诚仁朴、悬壶济世、平等博爱、仁慈宽厚的中医人文精神和杰出的医学成就名垂青史,为民众和历代行医者所崇敬。

何为人文精神

在西方,人文humanitas,原指人类,引申为人的情感、人性;转化为人的教育、修养、文化。英语Humanities源于希腊文paideia的变体——拉丁文Humanitas,意思是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才追求这种知识,接受这种训练,故而称作人文。而在中国,人文一词同样有这两方面的意思。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人。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思想意识,涵盖哲、政、史、经、法、伦理、文艺、语言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作者单位/ 贵州省骨科医院

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

传统医学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它的起源、发展与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所修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关心的是世道人心。传统医学深受强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医学本身、医者素质与行为都有着深刻的人文限定。中医基础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理论思想,“仁爱救人”的崇高品格、“以人为本”的贵生思想、“治未病”的养生术以及“济世救人”的善行等都是传统医学人文精神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具体体现,与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

上古哲学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

《周易》

《易 · 系群》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而阴和阳正是太极一气一分为二的表现。战国时,医学家就已经把“阴阳”作为基本概念吸收进来了。而历代医家也都非常重视《易经》,直到清代,医学界还有“不知《易》者,不可为太医”的诫训。《周易》认为,阴和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脱离了具体的事物,也就无从谈阴和阳。阴和阳是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可再分阴阳,如此分析,无穷无尽。如《内经》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人体以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脏腑的功能为阳,脏腑的质体为阴。

传统医学治疗疾病是以调治阴阳,使其恢复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以“阴平阳秘”为目的。随之中药的性、味、功用也分为两大类,如辛、甘、淡味,性温热、燥烈、升散的药物属阳;酸、苦、咸味,性寒凉、滋润、降敛的药物属阴。由此可见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辨证、药性、治疗等各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都散发着人文的光辉。

《尚书》

另一部与中医人文精神有着重要关系的书籍就是《尚书》,有关“五行”最早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大约春秋时代,用五行解释事物已很盛行。于是古代医学家也把五行学说渗入到医学领域。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用五种属性来归类,用以概括它们的性质,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凡生发的属木;炎上的属火;长养的属土;坚劲的属金;寒而下行的属水。他们以木、火、土、金、水、木的顺序相生;按木、土、水、火、金、木的顺序相克。这种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不息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称之为“五行”或“五常”。五脏在生理上、病理上均循着相生、相克的规律互为影响,这就构成了生理上的充分协调和病理上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

春秋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同时代的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又因其森严的等级观念符合统治者的需求,为后世历代统治者采纳,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广泛渗透于古代科学文化的各个领域。作为在儒家文化优渥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丰硕成果之一,传统医学无疑也从骨子里散发着儒家文化的人文主义光辉。

为“儒医”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儒家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经世致用”,这和古代医家所追求的理念不谋而合,是故有了范仲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人生追求。因为无论是“相”还是“医”,二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民谋福利,拯救天下苍生之所系,所以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接近。元代戴良说的好:“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进而“爱人知人”,退而“爱身知己”。因而产生了一大批儒医,如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李杲、李时珍、叶天士等等一大批有名的医家。他们要么从小就立志治病救人,要么是仕途不遇,经世治国的抱负无处伸张,于是转而治医,一方面力图救天下苍生于恶疾,一方面以从医来宣泄他们的政治情结,实现其道德追求:即以儒家思想为本,推及医理,由治国而治人,推行仁义,以诊病施药践履孔孟仁义思想,行医事亲、敬长、忠君、慈幼,泛爱百姓。

催生了“医乃仁术”的道德追求

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仁”这一观念。它吸收了儒学思想的传统医学,医儒相通,使得医儒二者有着共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传统。“仁”即是“爱人”,以“孝悌”为“仁爱之本”;继而以忠恕之道将这种爱心推及全社会,以仁爱之心理政则天下可平。《墨子经说》:“仁,仁爱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人命至重,贵于千金。”表达出对人的生命、价值、权利的尊重和肯定。古代医家还认为治病、救人、济世三位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如《灵枢师传》:“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本草纲目序》:“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因此,虽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敬业精神仍然促使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投身医学事业,为黎民百姓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道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

“天人合一”对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影响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庄子 · 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这个整体的宇宙观而单独存在。人应当“法自然”,人是一个小乾坤,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个缩影。天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使之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这样才能长生久视,尽终天年,反之则灾祸临降,疾病丛生。因为自然界既是丰富的、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又是由一种宇宙精神“太极”作为其本性、本质而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传统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而是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及人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道家追求长生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治病救人以求延长生命的追求在本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二者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养生这一学说的向前发展。道家的“重人贵生”“清心寡欲”“养性节欲”“平等待人,博施济众”“淡泊名利,无为自然”等对传统医学的养生理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黄帝内经》继承了庄子调摄心神而养生的思想,认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素问 ·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又如《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家的导引术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在现代医学体系中推进人文精神建设的思考

弗洛姆曾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类死了”。的确,在打碎了神学桎梏之后的20世纪,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之前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还要多;科技进步的速度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快。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但也正是这个奇迹造成了人类自身的悲剧——物质淹没了人性,科技代替了人文。在医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21世纪,医疗服务行业中出现的医德迷茫、医德失范、人文衰微及诸多医患冲突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建立一支人员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医疗服务队伍,已成为一个良好现代医院管理体系的必备条件。

为此,塑造新时期医务人员新型的人文精神,对于医院精神、医院形象、医院行为的构建,具有导向指南性的作用。人文精神实质上是由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升华到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在医院管理体系中塑造人文精神,实际上也就是用高尚的精神意识去推动医院的发展。因此,医院要想往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在医院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用良好的人文精神去引导医务人员,用优秀的人才和优势资源向内部聚集,医院因此内涵得以丰富,得以发展。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增强医院竞争实力,必须在院内树立强烈的人文意识。例如开展人文精神大讨论,树立宣扬先进典型,使弘扬人文精神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价值追求;把医院人文精神培育情况作为等级医院评审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培育医院人文精神的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在制度上保证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参与权、享有权,要把医患沟通情况作为考核医务人员的一条硬指标;推行“品牌医院六十条感动服务”“医护人员十不准”等;建立学习机制体制,在全院掀起学习的良好风气,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真正促使医护人员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将“患者至上”落到实处,从内心做到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作为行医护理的必备要素;另外还可强化医院公益事业性质,发动大中型医院采取挂钩帮带、对口帮扶等措施,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积极开展医疗扶贫工作,有效提升医院形象,促进全体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

1.江玉.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08:53-55.

2.段振东,张前德. 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04:267-270.

3.谈文琼.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4.谈文琼,张宗明. 儒家思想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20:226-228.

5.黄圣耀. 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6.杨力.《周易》与中医理念[J]. 亚太传统医药,2005,02:19- 22.

7.樊凯芳,郭蕾,李晓亮. 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作用和影响 [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6:2-3-17.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人文精神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传统医学认识层面的新知新解及其要义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伊朗2009-2016年间传统医学使用及家庭费用支出情况概述
成功也会上瘾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MINORITY REPORT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