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正能量”
2015-12-05李玲
李玲
小学教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版,纵观各个时期的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数学文化的内容在教科书中呈现的比例有增无减。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常常被忽略或是一带而过,大多数教师埋没了数学文化本该有的光芒,如果一线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内容,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一、了解数学史点燃“正能量”
我们现用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每册都有近10%的数学史知识介绍,编者的意图是想通过数学史知识向学生传递一种文化,让学生也受到数学历史的熏陶。而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忽略了这一内容的教学,忽视了这一板块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多年来一直在留心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尝试开发这一板块。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在第二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七巧板的介绍。
七巧板是中国最古老的智力玩具之一,不仅在我国有极高的知名度,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被认为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教材在这里针对二年级学生安排了这一内容,作为中国的孩子,理当对七巧板的演变过程及其文化价值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教学中我将这一板块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与学生交流,课前我布置学生:①整理自己对七巧板的已有认识与了解;②读一读教科书中的介绍;③和家长一起查阅七巧板的相关资料。
课堂上我采用说一说、看一看、赞一赞的活动形式和学生一起去了解七巧板的知识。“说一说”环节,我让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到的知识在组内交流,知识共享,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各组交流共享情况。再让各组代表上台汇报本组对七巧板的了解并相互补充。“看一看”环节,让学生观看视频材料,了解七巧板的演变过程,看用七巧板拼成的人物图、动物图等,强烈刺激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拼搭的欲望。“赞一赞”环节,是让学生对七巧板深入了解后,对于七巧板由中国传往欧洲,至今风靡不衰,而且在西方国家备受瞩目的情况,说出自己感想,让他们尽情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内心的“正能量”。
二、践行数学文化提升素养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教科书中数学文化以人类生产生活为载体呈现的内容很多,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对学生的数学发展与数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统计图单元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
我在学习本单元的同时就布置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统计图都用直条的形式?会有其他形式的统计图吗?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一些有特色的统计图。
这个内容呈现在学生认识完条形统计图之后,学生具备了主动探究的能力与知识储备。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图,说出每幅统计图各是用什么来表示信息的,在图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再让学生说一说这种统计图与我们学习的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事前调查收集与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这类统计图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最后让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与教材中呈现的不一样的统计图,给学生独立解读自己收集的特色统计图的时空,其他学生可以发问,在这样的探究交流活动中充分锻炼学生的调查收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究数学奥秘积累经验
自然界中的数学文化知识在教材中主要以文字介绍的形式呈现,或是安排在综合与实践的板块中,对于这部分内容要充分发掘,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界数学规律的兴趣,同时体会数学的神奇与美妙。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中安排的“黄金比”知识:
下图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也称希腊神庙),神庙的正面高19米,宽31米,高与宽的比是19:31,比较接近“黄金比”;右图是一幅画,画面的主体部分面积与总面积的比也比较接近“黄金比”。在这里我向学生介绍了“黄金比”的美妙,让学生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知识,在动物、植物、建筑等实物中都隐藏着“黄金比”。
这样的任务布置下去,两天后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同学们交流活动所得,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活动的过程,因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本单元中的“动手做”部分,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测量和计算,探索并发现在正五边形中,把所有对角线连接后,图中所有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而且短边与长边长度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这样的三角形又叫做黄金分割三角形。这一活动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不仅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五边形中完美的几何结构,而且让学生迸发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在这一活动结束时,有学生提出了我们国旗中的五星红旗图案设计,表达出了自己对国旗图案的理解与赞美,这不正是数学文化的“正能量”吗?
我们的数学课程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发展奠定全面的基础,而数学文化在教科书中以多种形式呈现,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地研读,合理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