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现实基础改变教材呈现方式
2015-12-05张燕
张燕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不应单纯理解为一成不变,机械地传授与复制,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与生活实践,采用多样性的方式,科学地、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材,从而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创造一种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只有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关的学习内容和材料才能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数学学习过程呈现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特点。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情境化,增强了学习材料本身的亲和力。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已有认知出发,通过创设不同的现实情境,运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不同的数学思维方法,通过多层次的数学活动,丰富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体验,从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思考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作好铺垫。
数学植根于实际生活中,脱离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中的快乐因子,真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静态知识过程化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个学生都应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缺乏活力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依据与可能。而要把这些静止的资源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还需要动态的数学活动过程来激发。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挖掘。重组或改组教学内容,使教师教的内容转化为适应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的学习内容。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主探究,感悟过程,真正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让他们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三、教学内容弹性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个性特征,这一切必然会导致学生在接受信息、解决问题时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策略。因此,我们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材内容呈现时,尽可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保留自由选择的弹性化空间,适当增加一些弹性内容,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更大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不断提升与发展,教材中有些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时教师就应对教材内容作及时的调整与删改,增加一些更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中呈现的一些信息资料如银行利率、商品价格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教师可鼓励学生查找最新资料,这样的知识更具有时代性与时效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数学教学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例如:数字复杂的计算教学,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根据情况,可鼓励学生运用计算器,也可简化数字,让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能有所提高。
四、学习材料多样化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一种新的定位,也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要探究发现的数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境;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1.学习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简单的“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只有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翻转“要我学”成为“我要学”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单一地传授、讲解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来学习和获得新知识,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例如:在低年级老师经常会运用小棒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到了中高年级则通过剪、拼、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
2.学习材料要体现时代性
现行的教材不可能年年都会修订或重编,一套教材的使用时间往往很长,这就使得一些教学内容不贴近当下的实际,有些数据也显得滞后了。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进行补充和完善,让数学教学与时代发展的步调一致,给学生多呈现符合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
3.学习材料要体现开放性
现行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为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数学的交流,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物品的单价,然后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再如:在学习小数四则计算中的简便计算时,因为学生已有了整数简便计算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再通过交流、答疑,来巩固计算方法,适时放一些,同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学习材料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
教材中有些章节内容的编排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往往是前面学了一些基本内容,隔几章再来比较深入地研究这些知识,而对小学生来说,知识的遗忘率是较高的,如何把这样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让学生学得更得心应手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夯实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并通过学习材料的再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对教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超越现有的教育内容,使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