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段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
2015-12-05高嵘
高嵘
低段小学生的品德课堂需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践、探讨如何让品德课“回归生活”。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响,深入学生生活,联系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统观现行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不仅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更关注儿童生活体验。如《动物、植物与我们》一课,引导学生去生活中观察、寻找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感受动物、植物和我们是一样有生命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活体验,课堂上才能让学生真正关爱生命。
确定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时又注意全面落实,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标达成度较高,有效促进“知行统一”。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灵活运用教材,让我们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去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的材料。
1.“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近”
教学内容的选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近”是课堂内容的首选。《你真棒》一课需要关注授课班的学生,从本班中寻找、积累课堂教学的素材。这些就是距离学生最鲜活的教学内容。
2.“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序”
小学阶段的品德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学生的身心成长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要有序推开教学内容,讲究内容的层次。在《你真棒》一课上,引导学生寻找朋辈伙伴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人,如夸赞同学会弹琴,参加比赛获了奖。第一层次的夸是肯定学生的回答,第二层次的夸应该挖掘弹琴获奖的背后可能是坚持不懈的练习或者肯吃苦的精神,第三层是能够这样努力我们也可以获得肯定和表扬。因为我们寻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有序的推开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内化并有所体验。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开发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重视利用学生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基本确立了教师主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有大量的学生的活动甚至还可以由师生双方协商确定某一堂课的具体形式,把课堂转移到操场或社区。这让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生活化”。
在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走出市场,进行现场的调查与实践,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兴趣分组,分别对身边的临街小店、批发市场和大型综合商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进行实践性调查,帮助学生对市场有更加深入、具体、鲜活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生活化”
低段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不同于同一阶段的其他学科教学,重“知”传授的同时,更要重“意”的培养,“情”的感染。针对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每一步中应注意仔细观察学生,及时给予正面表扬,引导学生通过同学、小组以及其他的评价来发现、认识自我。
评价应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中提到评价的特点有过程化、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应从知识与技能、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个性与态度五个具体的角度来评价。评价方法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主要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作品分析等方法,并注意综合运用。
“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把学生的评价结果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评价中反思、悟理、内化,最后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总之,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回归生活”应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回归生活”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课堂活动的开放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