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2015-12-05马千帆

职教通讯 2015年16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中等职业

马千帆

近十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马千帆

近十年,学术界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通过对“双师型”教师内涵定义、资格认证、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双师型”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反思,从而指出“双师型”教师今后发展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近十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术界普遍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胜任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习者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者。[1]笔者通过对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和“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相关文献量化统计

(一)相关文献发表的年份与数据统计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笔者以“双师型”作为篇名搜索,发现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一共有3 365篇,其中在2004—2014年,以“双师型”或“双师型”教师为题目的期刊论文有2 012篇。以“双师型”分别和“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院校”、“中职”同为篇名的期刊论文一共有226篇(详见表1)。其中大量的期刊文献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双师型”为篇名的有110篇。以“双师型”分别和“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院校”、“中职”同为篇名的硕士论文一共20篇。另外,在一些相关学术著作和报纸期刊中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都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因此,本文拟对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有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反思。

表1 以“双师型”和“中职”、“中等职业学校”等同为篇名数量表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类整理,笔者发现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有关的226篇期刊论文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详见图1):(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研究(1篇);(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140篇),其中涉及到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11篇)以及中职教师的师资培养(69篇)等问题;(3)“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5篇)。其中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期刊论文最多,主要集中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思考与实现路径上。

图1 “双师型”教师研究内容统计

二、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相关文献质性分析

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相关文献的量化统计分析后,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从而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地揭示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现状与特征。因此,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相关研究

“双师型”的教师内涵,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虽然在中职“双师型”教师的期刊论文中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期刊文献不多,但是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教师内涵却是“双师型”教师中不得不探讨的关键问题。所以,笔者通过查询核心文献中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期刊,以期进行分析与总结。曹晔学者指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双职称”、“双能力”、“双证书”、“双证+双能”、“双师素质”传统的“一元化”内涵走向了“二元化”的教师内涵。[2]正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厘清“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才能在此基础上去探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很多学者从内涵的本质属性与能力结构着手,从而在自身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上,提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不同学者对于“双师型”的理解是不同的。吴全全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为在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深入企业,追随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创新进步,并能提供技术服务于咨询。[3]“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概念基础。众多学者通过对传统的解释、重要文件和政府的相关指示深刻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双师型”应具备的内涵,但是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内涵解释。不同的学者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建议。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及认定标准的相关研究

由于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的不统一,所以对于“双师型”教师本质标准认定办法表述也不尽相同。有些学者通过对有关部门的认证标准梳理,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院校标准进行分析。薛晓瑜和胡业华学者认为,在制定相关认定标准时,应考虑以下四点要求:即教师资格以及职称的要求,专业实践技能和资历标准,教学能力的要求,科研能力的要求。[4]有些学者通过对传统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从中提取有益的部分,在吸取其中有益于“双师型”资格认证的相关标准要求,从而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专业标准的重新建构。[5]黄斌与毛青松学者对“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教师资格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教师资格标准体系的构建。他们认为,应将标准层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为基本标准,第二为专业划分的工科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型标准,第三为职称体系划分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标准。[6]这些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普遍意义上有三种标准,即行政标准、校本标准、学者标准。李娟,肖志雄通过调查研究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二级评价标准,即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详细划分。同时,对于“双师型”教师评价方法也做出了分析,并建立评价模型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方法。[7]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在新的历史情形下,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如何对职业教师培养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是新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教师队伍中关于师资培训的研究以及针对“双师型”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中更多的是解决措施与未来前景。

1.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相关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准备工作与承担载体,职业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8]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李梦卿认为,政府应该为“双师型”教师建设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认证制度等方面,在政府的政策方面有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9]对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采用的以案例调研的研究方法,以职业院校现有的“双师型”教师发展现状,进而总结出现有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并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实现路径。杨涛对我国目前职教中“双师型”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认识不足,忽视了激励作用,教师资源的流失,对企业的认识程度不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10]宁永红等提出由于普遍对于“双师型”教师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而忽视了培养培训单位的师资队伍建设、重教师个体轻教师整体结构、忽视制定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等一些误区。[11]贺文瑾则提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专业化理念、一体化理念,采取完善的职教教师资格标准、推进职教教师的培养制度建设、健全和落实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构建职教教师的管理制度等策略。[12]贺文瑾从基础理念着手,提出了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建议。也有学者提出,要重视兼职教师的发展,构建二元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3]不少学者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进行实证性调研研究。李丽华则以辽宁省为例,针对辽宁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调查中发现,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仍存在着数量少质量差、政策倾斜不够、引进渠道单一等问题。针对其发现的问题建议要采取优化教师来源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促进专兼职教师交流等措施。更有学者通过对理论思想的提炼,从而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不少学者在探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中,是基于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的。如符家庆,孙建波基于激励理论指导,运用激励理论的相关理论观点,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探索。[14]华夏则在终身学习视角下进行有益探析等。[8]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建议对策的研究。(1)“双师型”师资培养问题相关研究。很多文献关于师资培养模式与策略方法而展开的论述。“双师型”教师与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践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对于“双师型”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在培养模式上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朱孝平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认为必须从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这两个维度出发。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有技能考证型、短期培训型、学习考试型、挂职锻炼型、企业引进型。[15]张柏清的研究指出,首先要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自我教育,搞好继续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育。[16]孟庆国则认为,要动手动脑并重,实践理论结合,追求融会贯通,实现全面育人。[17]还有学者从行动导向教学法着手,在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反思,形成思考。周元春基于“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遵循“工学过程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思想,注重培养职业能力。[18]颜明忠等针对“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问题,从一个国际比较角度来研究。基于中德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提出“双师型”的内涵,研究“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素质结构,以确定其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评价指标。[19]谭胜富对于中职院校教师培养策略中,以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谈“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他提出,要立足校本培训,利用政府的政策平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20]另外,对于“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问题,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践调研法,基于自身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有益措施。如浙江省绍兴县职教中心吸取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大理推进教学改革,创建“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教学模式,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轮训式,校内集训式,教改实践式,产教一体式等。开展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和研究。[21]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则采取“拜师学艺”的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22]

2.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双师型”教师则是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郑秀英,周志刚指出,职教教师不仅应掌握所教学科内的知识还要具备将这些知识融入职业教学的能力。[23]“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这三个方面出发。将知识融合于实践,具有组织教学和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还有具有行业所需的专业行业眼光、知觉、思维、创新等素质结构。李梦卿,罗莉认为“双师型”教师职称,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问题一直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24]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一些学者则认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更多的需要学校和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刘建湘,周明星认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教师自身,教师本身要进行专业的养成与反思,学校则要进行专业的区分与激励,对于国家而言则要完善专业制度与待遇。[25]

三、对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反思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绩

1.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很多集中在近几年。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广度越来愈宽,研究层次越来越多样,研究水准越来越高。这都说明了学术界对于“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愈来愈重视。

2.对“双师型”教师很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通过运用多种理论来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终身学习的理论,协同创新的理论,激励理论等相关理论被用来研究“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与实践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双师型”教师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近些年来,各个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职业学校,专家学者都积极主动地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双师型”教师标准、资格认定、管理建设等一系列建树。

3.广泛地运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学者专家们较多地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或问卷调查,获取了比较多的一手资料。“双师型”教师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师类型,纯粹的理论性研究并不能真正地深入具体。学者们通过以某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总结其中宝贵的经验,反思不当的评价和队伍建设,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并为其他职业院校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借鉴成果。只有深入到“双师型”教师的实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地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专业发展。

(二)在“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基本内涵没有厘清,研究不成体系。“双师型”教师内涵至今没有权威的政策制定,使得其概念意义处于多元发展的状态,很多的地方教育部门,专家学者,职业学校等都提出了一些本质相近,表述不同的“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即便有了基本本质相同的定义,但是也没有明确详细、具体可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聘用的指导准则,从而导致各个职业技术学校各自为政,根据自身的不同任职标准,从而没有形成独立的“双师型”任职体系。内涵没有厘清,造成很多方面产生混乱。比方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这些都是亟待学术界进行回答的紧迫问题。

2.研究内容不深入、不全面。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很多学者偏向于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于“双师型”的其他方面,例如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认定标准等比较重要的问题,研究不够透彻,分析不够到位。很多基本性的概念学术界没有达到统一。多数文章只是针对一些职教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研究涉及的广度也不够深,很多都是众多学者说来说去的反复说辞。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放在一个重要地位上。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全面发展,不可单一偏向研究。不仅要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还要研究“双师型”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职教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才是职业教育不断进步的源泉。要重点统一厘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内涵的统一化使得很多评定标准,考核标准,教师的聘用,评价方法都有理可循。不但要从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现状出发,对“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也要从教育学,学习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出发,对“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与总结。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1]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

[2]曹晔.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的内涵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A):22-24.

[3]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及能量结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12.

[4]薛晓瑜,胡业华.浅析我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内涵及其认定办法[J].职教论坛,2014(11):11-12.

[5]唐林伟,董桂玲,周明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45.

[6]黄斌,毛青松.“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0):41.

[7]李娟,肖志雄.“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5):75-76.

[8]华夏.终身学习视域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14):83.

[9]李梦卿,张碧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15.

[10]杨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全方位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83.

[11]宁永红,张萌,孙芳芳.中等职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2 (10):58.

[12]贺文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部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16.

[13]曹晔.重视兼职教师的发展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27.

[14]符家庆,孙建波.激励理论指导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4(23):9.

[15]朱孝平.当前职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与方法评述[J].职教论坛,2009(5):4-5.

[16]张柏清.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9):77-78.

[17]孟庆国,吴炳岳,张兴会,王宪成,卢双盈.动手动脑并举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59-60.

[18]周元春.以行动为导向的“双师型”师资培训设计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7):67.

[19]颜明忠,张建荣,王建初.从国际比较角度看“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49.

[20]谭胜富.浅谈中职校“双师型”教师培养[J].职教论坛,2007(7):33-34.

[21]黄伟祥.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13(27):63.

[22]林素琴,邵汉强.“拜师学艺”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7(285):29.

[23]郑秀英,周志刚.“双师型”教师: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76.

[24]李梦卿,罗莉.“双师型”教师职称: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J].职教论坛,2011(22):59.

[25]刘建湘,周明星.探析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5(21):25.

[责任编辑 曹 稳]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TER2013-012)

马千帆,女,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5)16-0011-05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中等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