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的思考
2015-01-31戴汉冬
戴汉冬
关于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的思考
戴汉冬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但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实际操作上仍然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困难。许多学者主要从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等层面来探寻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实效做出了有益探索。然而,内在于具体运作中的能将学校、教师与企业有效关联起来的实际操作项目,亦不失为促使教师企业实践的可行的有效路径,而这却是诸多研究中稍有忽视的。因此,关于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的思考具有一定价值。
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职业院校
伴随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愈显重要,直接关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而教师企业实践则是打造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然路径。它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生产组织方式、企业文化和人才需求,以及习得企业内部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应有成效,是“加快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1]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作为一种可能和可行的实践路径,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各方面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为职业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实效,拓宽道路。
一、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及成因分析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均提及要建立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体现了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亦纷纷做出了积极回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措施以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顺利实施。但是,由于利益分担机制尚不明晰、相关保障机制还不完善、校企合作经验不够成熟等种种原因,部分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实际成效并不显著。
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诸多学者也主要是从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等层面来分析教师到企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实效做出了有益探索。然而,笔者认为部分教师到企业实践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践相关主体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衔接点,以致相互之间无法协同一致、合作共赢,而这是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稍有忽视的。具体说来,此处的这个衔接点并不单是通常所说的独立化的运行机构或第三方合作平台,还包括内在于具体运作中能将学校、教师与企业有效关联起来的有意义的实际操作项目。若通过科学、可行而又有意义的具体项目来实现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流于硬性规定中的“进入”企业实践这一形式,笔者相信学校、教师和企业三者将会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各自应有的角色,并顺利实现各自角色应该达到的实践目的,让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二、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的涵义
美国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grace曾经断言,“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而项目一词在我国最早则是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它主要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依据规范在一定的时间、人员、预算和其他资源限定的条件下,所开展的满足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有着明确目标或目的的活动。[2]项目本身具有确定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对实践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实践结果的考核与评优等能够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能使企业、学校和教师目标明确、任务清晰,避免其盲目被动、不知所措以致实践过程流于形式。
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就是指促使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封闭或开放式的项目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有效且有价值的实践,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具体而有意义的知识,习得专门的技能和技术,并因此而获得较为持久的进步与发展。[3]它是对教师实践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有利于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性,实现企业、学校与教师等多方共赢。
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的实践意义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能把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人才资源、项目资源等统一于实践之中,实现双方“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同时,促进企业、教师和学校三者在合作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实现实践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一)对企业的意义——缓解企业在合作中存在的“成本顾虑”
企业作为以盈利最大化为其发展目标的经济体,不愿意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甚明晰教师到企业实践能为其带来何种益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将会给企业增添不少麻烦。而要摆脱企业的这种顾虑,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予以实现。其实,企业内技术人员多数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学校的专业教师则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若能通过科学可行而又有价值的项目,将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整合起来,使其各展所长,实现理实相容,在某种程度上,企业上述的担忧将会迎刃而解。由于项目依据企业内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设计,因此通过项目促使教师与技师合作,能为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管理培训等方面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此外,通过对合作项目的有效监管与控制,企业不用过于担心之前存在的因专业教师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上手困难等而给企业带来的生产干扰,以及为教师们安排指导师傅、工作岗位及相关培训等方面的麻烦。
(二)对教师的意义——弥补教师在合作中存在的“需要缺失”
部分教师对到企业实践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实践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由于实践目的、任务、要求等不甚清晰,企业消极对待,学校监管不力等,部分教师未能明晰到企业实践与否能对自身产生何种效益。相反,认为实践过多侵占个人时间、增加自身压力,不能满足自身对继续学习、薪酬福利、晋升空间等方面的需要。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进行。但是,由于项目本身能融合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与教师们的职称评审、绩效薪酬等切身利益相挂钩,而且项目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便于教师灵活安排。所以,若通过可行有效的项目科学安排教师企业实践,将在相当程度上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的同时,为自己的薪酬福利和职称晋级等奠定基础,体会到项目实践给其带来的实际价值与意义。
(三)对学校的意义——缓解学校在合作中存在的“监管压力”
对于学校而言,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身的监管压力。少数学校因不堪重负,仅以有无企业鉴定作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凭证,而任教师到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抑或因学校教师资源匮乏,拘于传统观念,不愿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虽然此种现象居于少数,但也影响了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开展。然而,由于科学可行而又有意义的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性,而且,在设计项目的同时会附带设计出相应的实施和评价体系,由校企双方公担。所以,学校能够通过对项目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来实现对参与实践的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之前存在的监管压力。此外,在对教师做到有效监管的同时,还能通过对整个项目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对参与实践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进而,在保证教师企业实践有效性和时效性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实施方案
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封闭式实践,即教师到企业,在固定时间内,依照具体的项目进行实践;(2)开放式实践,即教师依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结合自身实际,约合企业采取适合双方的灵活实践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实践,关键在于学校、教师和企业对项目的具体操控,三者应尽可能的保证项目选定合适,设计科学,配置合理,实施有序,评价公正,反馈有效。
(一)项目选定与设计
1.依据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惑,结合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参照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内容,选择既适合于教师实践锻炼又有利于企业自身进步与发展的科学可行而又有意义的项目主题。
2.借助科学的项目主题,结合有效的过程与方法,在项目设计中融入教师职业技术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技术和情感等要素融。
3.搭建项目实践小组合作平台,为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生成提供必要的激发因素,以为引导教师在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习得与其所需职业技术能力相关的经验奠定基础。[4]
(二)项目配置与实施
首先,充分了解项目参与主体即实践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等的基本情况,本着客观、可行、科学的原则,明确项目主体参与实践的主要任务、项目要求、进度安排,项目结题所需达成的目的、效果,以及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的相关实践成果、实践材料和实践总结等。其次,基于教师企业实践的预期目标,依据项目实践任务计划书,结合实践相关主体的个体特征和发展需求,合理分配项目实践角色,科学组织项目协作,以期实现项目组成员合作效益最大化。最后,以任务分配为基础,项目实践参与成员在遵循校企双方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要求下,履行自身在项目实践期间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按预期目的和要求进行并完成项目实践,以取得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三)项目评价与反馈
1.基于教师项目实践的整体过程,依据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应知和应会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值化、评价标准科学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功能激励化,对参与项目实践的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有效监控与评价。[5]
2.针对项目实践参与教师的全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各利益相关体的需求和意见,加大反馈和调控力度,总结和推广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经验,改进和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实现项目实践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3.为促使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化走向成熟创造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在过去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佳绩,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这些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形成,而是众多因素使然。因此,对于拓宽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路径,塑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应有贡献,应该全面、客观、科学的看待教师企业实践问题,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与精神实现教师企业实践方法与模式的多元化,求得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效益最大化。
[1]戈壁.教育部要求建立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1.
[2]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6.
[3]刘云生.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2(1):36.
[4]冯学东.项目课程建设中的项目评价标准与设计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13(3):18.
[5]徐晴.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11.
[责任编辑 金莲顺]
戴汉冬,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5)16-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