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文化特质与体育健身内在关联性的探讨

2015-12-05苏剑萍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泼水弹弓傣族

苏剑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678400)

我国傣族的主要集聚地是云南省,现有人口月102.5万。公元前109年的汉武帝时期由益州郡管辖,至公元69年隶属永昌郡,明清时期由朝廷直接统治。傣族历法以公元639年为元年,以阴历月为月份,年分三季。傣族的居住建筑以悬空的近似方形竹楼为主,傣族地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傣族人主食大米,其竹筒饭清香可口,普洱茶名扬四海,能歌善舞,以孔雀为神鸟,传统节日较多,娱乐活动与武术种类颇多。这与傣族文化特质密不可分。

1 傣族文化特质

1.1 傣族水文化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属,居住地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由澜沧江、大盈江和瑞丽江等诸多河流穿过,支流干渠密布,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灌溉系统。全年气候温和,雨热充沛。年降均水量为1400~1800mm,土地肥沃,是历来非常重要的米糖生产基地。自耕自种,物产丰富,竞争意识淡薄。傣族人对水怀有特殊的亲切感,能够将水提升到当地信仰中哲学层面中,把水当作本源,将水看作是一切物质产生的源泉。傣族人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傣族人对水的信仰融入在傣族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并不断在相互结合过程中交流互动,形成傣族人特有的“水文化体系”。

1.2 傣族宗教文化

傣族人非常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这在公元6~8世纪时的小乘佛教传入之后得以强化。在傣族社会不断佛教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傣族先民相信“人空、生空、我空”的理念,并相信只有不断摆脱生老病死这些“苦”,勇于积德行善才能修的来世之福,达到最终涅槃的理想境界。这样导致傣族全民互助,互爱,温存善良,朴实无华的民风特点以及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基本生活准则。

2 傣族体育健身项目

2.1 傣族传统娱乐项目

2.1.1 泼水节泼水

说起傣族,必然会提起大家所熟知的泼水节。泼水节起源最流行的传说是民女智杀魔王后,魔王头颅落地就会起火,于是民女们轮流抱着魔头,每人抱1d,交换之时互相泼水冲洗。傣族泼水是表现对水的崇拜之意。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祝福,大泼3d,小泼7d,消灾祛病,吉祥如意。用水浴佛,然后用浴佛之水擦拭眼睛可以明目,给老人泼水可以祝福,然后是青年男女们的泼水狂欢。

2.1.2 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艺术形象的代表。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孔雀舞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逐渐演变成一种能够独立于宗教之外,并且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舞蹈。优美的身段、明快的步伐、灵动的眼神和变化多端的手形使得舞者更加高贵典雅。双人孔雀舞更能表达出舞蹈所传承的相亲相爱、神圣吉祥和幸福美好的愿望意向。

2.1.3 象脚鼓对踢

傣族有声音浑厚的长、中、短三种不同类别的象脚鼓。象脚鼓对踢是傣族男子从小必学的体育健身项目,通过跳、转、蹲、躲等动作伴随鼓声起伏以脚跳、谈腿跳、撩腿、悠腿、错步、弓步、点步和旋转等步伐较力斗计。无论一人、双人还是多人,都可进行。

2.1.4 踢藤球

藤球是傣族青少年用藤片编制而成的空心球体。活动时画地为界,均分人员反复互踢,落地为败。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默契配合的健身项目。

2.1.5 丢包

傣族花包是四角缀有飘带,内装糠、木棉或者攀枝花及少量沙子的物体,五寸见方。青年男女携礼物相约投掷花包,以未能接住花包为输,输者需将所带礼物送予对方,是一项轻松愉快的健身项目,也是傣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良好方式。

2.1.6 赛龙舟

和其他民族一样,傣族青年男女在泼水节期间同样进行赛龙舟活动,男女分别操浆,快速竞赛。

2.1.7 跳谷堆

每逢收获季节,互相帮助的小伙子们都会以晒在谷场的谷堆为目标,比不碰谷粒跳过谷堆的数目多者为胜,一般50箩、80箩和一百箩筐的比赛比较多,能跳过100萝的可以扬名,能跳过200箩的被称作奇人。

2.1.8 爬杆

傣族青少年们喜爱爬杆,将竹竿顶端固定在大树之上,比速度,比耐力,同时巧劲,先爬到顶端为胜,能多次上下多次会为人称道。

2.1.9 打陀螺

傣族人的陀螺直径约12cm、13cm,高13cm,重约1公斤左右,最大直径可达16cm、17cm,重约1.5公斤。是抽轴木制作而成的铁尖头大腰细椎体。场地400m2见方,分不同级别攻击区域,比赛双方分攻守,陀螺先“死”为输,输的一方对调攻守角色。攻击成功者晋升下一级别,一次轮换,先升完所有级别者为胜利。

2.1.1 0打弹弓

傣族弹弓分蔑弹弓和橡筋弓两种,蔑弹弓很早就被应用于战争、狩猎、生产和生活当中。现在傣族人依然用弹弓吆打立群牛羊、调动畜群走向。弹丸呈圆形,可由胶泥烧制,也可用红木树果、橄榄果或小石子代替。傣族打弹弓比赛也会以10m、15m或20m为距,相同数量下射中靶子最多者或打裂靶子最多者为胜。更有实践性的比赛是,规定时间内外出打鸟兽等猎物。打回最多者为胜利,熟练者打弹弓可以百发百中。

2.1.1 1顶棍

两人相对而立,中间横置一竹棍,比赛双方用肚子或双臂夹紧,相互用力对推,后退着为输。

2.2 傣族武术

傣族武术源远流长,历代傣族男子在14、15岁的时候就要学习武术用以防身、御敌和抵抗野兽袭击。逢年过节也能看到傣族人民武术的练习和表演活动。傣族武术广泛吸收太极拳、形意拳、气功以及太极拳,同时引进缅甸和泰国的拳术,形成了独特风格。

2.2.1 傣族武术类别

傣族武术类别较多,总计可达130多套。流派分以拳术为主的本地流派,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流派,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流派和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流派。而单从类型上来分则有以下几类。

(1)拳术类:三坑式、四坑式、五坑式、六坑式、十二坑式、四门拳、美人拳、木桩拳、虎拳、猫拳、打狗拳、孔雀拳、象牙拳、卧式翻桩拳、25掌梅花拳等。

(2)器械类:单刀、双刀、三把刀、四把刀、贯线式、象牙刀、傣族大刀、匕首、长棒、两节棍、三节棍、铁铣、铁齿、铜夹等。

(3)对练:单刀对双棍、双刀对棍、四门拳对练、徒手对双刀、象脚鼓对踢等。

除此以外,傣族拥有相传至今的32套拳术拳路,弥足珍贵。

2.2.2 傣族武术特点

傣族武术多以跪步、四平马步或者弓步为基础,节奏分明,刚柔并济,多借力发挥,以巧取胜。多注重实践,特别是针对身体灵敏度和判断力的训练水平较高。

3 傣族文化特质与体育健身内在关联性

3.1 傣族文化是傣族体育健身的信仰支撑

傣族无论经济文化还是生活习俗都与水密不可分,而这种“水文化”形态同样影响着傣族体育健身的不断发展。加上佛教的洗礼,更加培养了傣族人朴实、善良的民俗民风。正是因为傣族人的性情温和,品性温厚才使得傣族舞蹈类健身活动都以柔美、细腻见长,使得傣族泼水节欢乐祥和,使得傣族武术善于和乐于接受其他拳种文化,并善于利用本土山水飞禽走兽的自然资源加以创造。无论是抵御外敌侵略还是生产生活,傣族文化无时不刻在傣族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信仰支撑和指导作用,更是傣族文化能延续体育健身传统,教育傣族子民全民健身理念和终身健身意识的黄金命脉。

3.2 傣族体育健身项目是傣族文化特质的有力传承

从古至今,世界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如何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显得尤为重要,在经过诸多洗礼和完善之后,傣族文化经久不衰。归其根本,就是傣族健身项目将傣族文化精华真正实体化表达出来,并不断延续。而这种延续就是傣族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发展和完善的有力保障。

4 结语

傣族文化特质和傣族体育健身项目就像两个车轮一样,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将乘坐的傣族百姓推过历史的长河,并将不断向前驶进。大力推广傣族体育健身项目不仅帮助傣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更可以帮助傣族体育项目健身者养成良好健身习惯,提高健身意识,有助于建立终身健身习惯。

[1]党犁铭,敬龙军.少数民族健身操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19-20.

[2]李晓通,张琼,刘方涛.云南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健身操活动的文化学探索[J].文山学院学报,2010(3):26-29.

[3]朱性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民族健身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7):15-16,19.

[4]杨岭.试谈高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意义[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12-13.

猜你喜欢

泼水弹弓傣族
图片新闻(4)
回到童年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泼水成冰,“冻”感十足
误会引发的争吵
弹弓手击碎医院十几块玻璃只为好玩
误会引发的争吵
泼水咯
泼水狂欢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