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传统机制大做“创”字文章
——关于报业转型的再思考

2015-12-05周志懿

中国记者 2015年7期
关键词:报业机制传统

□ 文/周志懿

创新传统机制大做“创”字文章
——关于报业转型的再思考

□ 文/周志懿

5月21日,微信朋友圈开始流传西部某报关于鼓励编辑记者停薪留职、自主创业的文件,而在此前,自去年《新闻晚报》开始,已经有数十家报纸停刊。最近,继武汉两家颇有知名度的都市报先后裁员200人和70人后,媒体圈关于报业各种变相裁员的消息再度风传一时。

报业真的还有未来吗?

今天回头再看,就中国报业大多数转型而言,似乎都只是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一些报业集团只是在原来纸介载体的基础上,让内容增加了数字化传播渠道。由于互联网的血液没有能真正融入传统报业的基因,纸质终端的式微对传统报媒构成最直接最有力的杀伤,人们已经很少甚至不再从报纸上获取信息,由此,传统报媒当下的生存环境可以想象。

在报业转型的过程中,有先行者试图将“报”与“纸”区分开来,精心做好“报”的文章,精耕内容,优化渠道,这一新定位当然是报业转型的理性尝试,但问题在于,在当前的移动大传媒时代,如果依然只是围绕“报”(内容)与“纸”(终端)这两个纬度行事,报业的前途依旧是渺茫的。研究网络新媒体崛起的历程,会发现新媒体从一开始就有着与传统报媒不一样的基因,这种基因除了新的传播技术支持下的传播理念与方式外,最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从诞生起就是以创新的精神指引,以产品的形式存在,以企业的方式运营,以完全竞争的方式优胜劣汰,因而,经历了与社会生态的顽强博弈,许多新媒体企业在完成与社会生态的多重磨合之后,不仅找到了生存的土壤,而且已经深深扎根于各种社会关系链中,相比之下,它们比传统报纸更接地气,更能迎合受众需求,因而也具备比报纸更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强大的适应能力。可见,报业如果还是满足于小心翼翼地做些修修补补的事,不能颠覆传统机制,以“创”字当头,去大胆地创新、创造、创业、创效,报业转型就永远是一句空话。

大胆创新

创新首在观念。新媒体之新,也首先体现在“理念”之新,而近年来报纸转型之所以鲜见成功案例,根本上是传统报人面对新媒体挑战,存在着盲目自大、理念滞后、知识折旧等问题,精神的贫乏导致本领出现饥荒,曾经的“无冕之王”才在新媒体蓬勃发展时期却呈现出“大清帝国”末期的衰败之象。报人观念更新,首先是抛弃曾经的清高,放下身段,向新媒体学习,与新媒体对标。要深入新媒体,研究新媒体,要从根本上寻找出新媒体发展的理念内核,如双向互动、用户为上、产品为王等等,要彻底完成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跨越;其次是报业各路大小“头领”要进行各种层次的知识“进补”。报人在采编广告等传统业务上必然是精英,但在企业运营、产品规划、品牌打造、资本运作等方面则大多是生手,各路“头领”在这些方面若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又怎么能指望率领团队与骁勇善战的新媒体大军抢夺市场地位?第三是格局的问题。当下任何一家媒体都已不能单纯地单打独斗,传统报业的领军者要善于将媒体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市场环境中,这应当是思考报业存在的首要核心理念。

创新重在机制。解决机制问题,无异于解决了一个单位发展的动力保障问题。几年前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在推动传统报业数字化与转企改制上做了大量工作,目的就是推动传统报业适应数字化趋势,形成市场主体,适应市场竞争。一些先行者已然从这些政策中尝到了甜头,走在了报业同行的前列,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等,体制机制的解放为它们提供了改革的动力与土壤。当前,中宣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贯彻中央关于加大媒体融合力度的政策方面,有许多利好于传统报业的举措,比如鼓励在经营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报业应该充分领会消化有关政策,借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体制机制的创新不能光指望国家层面的政策东风,也应该包括报业内部通过改革创新释放的活力。在传统报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关口,任何能为集团带来活力与效益的创意,都可视为当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岗村”。要从集团层面加以呵护,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下发的关于鼓励员工自主创业的文件对推广该集团内部的创客文化就起到了很好的机制保障作用。能从责权利等各方面厘清关系,既有资金与品牌扶持,又能解决身份之忧,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无异于为鼓励内部创客文化,激发集团内生动力颁发了一部“法律”,从制度上打造了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孵化器。

大胆创业

推动品牌创业。自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报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报媒的创业尝试一直没有停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国报业多元化形成风气,但由于市场经营能力欠缺,除浙报集团等少数几家报业单位在房地产开发经营方面颇有斩获外,报业多元化尝试大多铩羽而归,难成正果。后来随着移动大传媒时代的到来,报媒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总处于被动地位,与一直“野蛮生长”的新媒体公司相比,报媒的市场开发与运营能力似乎有些先天不足。但今天形势似乎已经不同,当前报媒的收入模式难以为继,广告与发行收入的断崖式下跌使部分都市报面临生死抉择,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报媒唯有在创业上全力一搏,才能再造自己的生存空间。比如深耕行业,以报媒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为依托,充分利用信息优势,从线上走到线下,与用户建立深度联系,借机打造各种类型的经营实体;再比如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共同开发某一领域的商业机会,借民营资本与民营机制改良报媒的传统经营模式,整体提升报媒的经营能力;再比如通过知识产权输出为手段,或通过资本运作、股权并购的方式,借力新平台改变报媒的资产结构,如浙报传媒集团斥资35亿元收购盛大边锋浩方游戏平台就堪称报业资本运作的经典案例。

鼓励个体创业。传统报媒内部往往积聚了大量的人才,限于体制机制原因,报业的人才活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在报业面临最残酷竞争的当下,所谓“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报媒在推动品牌创业的同时,可尝试将整体经营风险化整为零,鼓励员工依托报业品牌进行创业,从体制机制上锐意改革,大力倡导、扶持创客文化。这不仅是对当下国家倡导“全民创业”的回应,更是报业生存的必要手段。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19楼社区”就是报业创客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经成长为杭报集团的经营支柱之一;2014年以来,上海报业集团以“深化改革、深度融合、深远发展”为目标,积极倡导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创客文化,鼓励员工个人在新媒体领域“野蛮”生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闻晨报》的陈海燕创办的“申江一姐”公众号、《申江服务导报》的闻佳创办的公众号“艾格吃饱了”、《文汇报》的傅盛裕创办的公众号“傅踢踢”等已经成为上海当地颇有知名度的新品牌;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从2015年开始,对长沙各区的发行总站实行全新的考核机制,即总部出品牌,出身份,并提供适当的内容平台为支持,鼓励各站点在做好发行的基础上,走承包经营的路子,实现自主创业,工资待遇全部由发行总站通过创业自行解决。在重新认识新媒体之后,传统报业开始积极自救,解放员工智慧资源,推动员工在新媒体领域摆脱惯性思维、激发原创活力,实现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野蛮生长”。

颠覆传统机制,大做“创”字文章,其目的是努力创效。让传统报媒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再造发展活力,唯有以创新为引导,以创业为手段来实现。只有通过创新与创业,挣回实实在在的“银子”和影响力,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创新与创业才有实际的价值,否则就是花架子,空中楼阁。颠覆传统机制才能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大做“创”字文章,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也才能返哺报媒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基于我国报业管理的体制,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其政治属性更加浓烈,因而,在当前形势下解决好报媒的经营问题,也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报媒经营不善发展失去后劲,客观上也意味着影响力的弱化,从而意味着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能力与效果会弱化,从这一点上来说,报业转型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唯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锐意创新,大胆创业,努力创效,才能再续报媒的主流地位,否则,报媒昨日的辉煌只怕真的会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是《中国铝业报》副总编辑)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报业机制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