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四郎·Go!”:《大河报》“创客”系列报道创新实践

2015-12-05庞瑞妍

中国记者 2015年7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大河浪潮

□ 文/庞瑞妍

“创四郎·Go!”:《大河报》“创客”系列报道创新实践

□ 文/庞瑞妍

《大河报》敏锐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契机,结合地方实际,应时推出“关注创客”重磅策划——“创四郎·GO!”系列报道。报道既有对历史上几次创业浪潮的梳理,又有真实生动的创业者故事;既为创业者架起与政府沟通的桥梁,送来真金白银的实用信息,又有“智库”结合实例为创业者做出针对性点评、支招。加之新媒体的及时互动,推出后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创客”“创四郎” 创业报道 创新报道 大河报

快速反应,应时推出重磅策划报道

2015年3月15日,全国两会结束。17日,《大河报》就用了四个版的规模推出了特别策划“关注创客”报道——“创四郎,GO!”

当天的头版,开宗明义、浓墨重彩地对“创四郎”一词进行了解读——

浪,他们要在第四次创业浪潮中唱主角;

郎,他们是正当青春好年华的儿郎,有梦想、有激情、有行动;

狼,他们是崇尚“中国合伙人”的一代,需要狼图腾式的合作与拼杀。黄金20年。

他们引领新的浪潮,因而被赋予新的标签:“创四郎”。

次日,《大河报》以《他们年轻热血,他们敢想敢干》为题,对报道加以深化、延展,为河南“创四郎”清晰地描摹出群像:他们大多是85后;多奇思妙想;勇于创造、勇于实践;创业热情高到爆表等。

从今年3月17日到5月23日,《大河报》推出的“创四郎,GO!”系列报道,共刊发40多个版、7万多字。系列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创业故事又有政策服务,既观照历史更着眼当下,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着眼河南,为“创四郎”鼓与呼

开篇包括《嗨,请叫他们“创四郎”》《总理喊你当“创客”:互联网+你=?》《“海归”回乡当了“卖货郎”》等3篇报道。报道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创业浪潮——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第一次创业浪潮,走出了柳传志、张瑞敏等“教父级”企业家;1992年前后的第二次创业浪潮,催生了“九二派”企业家如冯仑、潘石屹、胡葆森、陈泽民等;1999年前后的互联网创业浪潮,成就了如今正如日中天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BĀT”巨头。

报道中提出,站在第四次创业浪潮风口上的,是80后、90后新一代创业者。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成长于“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也将成就于“产业互联网”的未来

随着报道的深入,《大河报》记者采访的足迹也从郑州行走到许昌、信阳、新乡等省内多个地方。

在《“海归”回乡当了“卖货郎”》报道中,讲述了英国留学归来的1988年出生的小伙李万方的故事。他在许昌走街串巷收编2000家小杂货店,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用O2O的方式对传统零售行业进行改造提升。

在《种草4年,小伙冲进“新三板” 》报道,讲述的则是1983年出生的王洋,靠做无土草坪,闯进资本市场,成为新三板最年轻的董事长,为新一代创客树立了榜样。

在《老米+小米=创客父子兵》报道,讲述了郑州一位初二男生从游戏高手变身程序员,并利用周末时间为父亲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打工”的故事。而且,15岁的小米已经开始运营一个名叫“人工智能”的微信公众号。

这些真实鲜活、阳光励志的“创四郎”故事一经推出,立即引发强烈反响,全国各地网站纷纷转发,“创四郎”这三个字也叫响网络。

不光为创业者鼓与呼,还多方联系相关部门,搜罗发布实用信息,帮扶创客找准创业“风口”。比如,“省内自主创业可申请10万以内小额贷款”“允许休学创业,各高校将建立弹性学制”“对经专家论证遴选出的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省教育厅将给予3万到10万元的资金扶持”“免费创业场地征集入驻”…… 在《“创四郎”们快秒藏此版》报道中,记者梳理了省教育厅、人社厅、科技厅、团省委等政府职能部门扶持创业的各种政策,为“创四郎”们提供真金白银的利好政策。

为了让创业梦想与资本市场对接,《大河报》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从线上到线下,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活动,颇受创业者关注和欢迎——

邀请回豫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对接会嘉宾,围绕如何看待目前创业环境、创业难点、国内外创业异同等话题,进行创业分享;在大河报客户端推出“面对面”直播节目:《“创四郎”手把手教你创业》,邀请成功的“创客”与创业者在线思想碰撞、交流互动;邀请河南省人社厅等职能部门相关处室的负责人与“创四郎”当面交流,让他们的心声可以直达政府部门,并以《前辈江湖论剑 “创客”展示自我》为题,对沙龙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联手本土银行,从贷款等方面提供财力支持。同时,通过借助、整合政府、投资基金、创业沙龙、创业者等各方面资源,形成一个高效衔接的创业链条,帮助“创四郎”实现梦想。

为升华报道主题,《大河报》配发了多篇评论,形成整体舆论强势。其中,《“创四郎”迎来幸福的新常态》一文说:“沉甸甸的数字蕴含沉甸甸的希望,以更加全方位的创业培训、资金援助、政策扶持为依托,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培养‘就业理性’,放飞‘创业激情’,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并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这正体现了报道策划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促进河南发展的担当。

融媒体报道,放大传播效果

《大河报》这组系列报道,具有非常典型的融媒体报道特征,有效地放大了传播效果。

今年3月17日,开篇报道推出当天,《大河报》便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河南“创客”最关心什么。同时,调查问卷在大河报客户端和大豫网上同步推出。问卷公布当天,即有2000多名全国各地的网友积极参与填写。在每一个“创客”故事报道中,还引入了“创业导师点评”环节,请成功企业家、高校工商管理方面的教授等嘉宾,对相关创业故事进行点评,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报道中,《大河报》还专为报道建立了“大河创客”微信群,并将群二维码直接刊发在报纸中,方便读者扫码加入,“看了报纸来加群,创客群聊创业经”。在《金点子像花儿一样绽放》的报道中,记者详细描述了大河创客挤爆“创客群”的盛况。

《大河报》短时间内多版面、多主题、多形式持续关注创客,引发了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河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迅速对河南“创客”发展情况予以关注。

回过头看,这组系列报道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着力突出“草根”创业之艰辛以及成功之道,所传递出的矢志不渝、追求梦想的积极正能量,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热情,彰显了民间蕴藏的无限创新潜力。

激情在文字间行走,活力在版面上跳跃,报道有力助推了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形成,也让人感受到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策划严密,循序渐进有章法。从这组报道推进的过程可以观察到,通过前所未有的模式创新,采用现在流行的“产品经理”思维方式,努力构建了一个“创客”报道的“闭环”,线上线下无缝融合。尤其可贵的是,纸媒人摈弃了“坐而论道”,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创效实践,创造多种机会、实实在在地为“创四郎”搭建社会财富平台,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

(作者是《大河报》一版首席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大河浪潮
大河奔腾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大河奔流
新色彩浪潮
大河无声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
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