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纸媒极地科考新闻的采写与发掘路径

2015-12-05危春勇

中国记者 2015年7期
关键词:雪龙极地科考

□ 文/危春勇 封 云

地方纸媒极地科考新闻的采写与发掘路径

□ 文/危春勇 封 云

作为中部地区的纸媒,采写和报道极地新闻本不具有任何优势,而从2008年以来,该报依托江西参与极地科考工作的渠道,多角度、多侧面地报道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极地新闻,在当地媒体中形成了自己特色。

信息日报 南极 科考新闻 极地

一、重点关注人物,反映本地科考人员的极地作为

关注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人,聚焦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向来是报道重心所在。从2008年11月起,江西省第一次派出科学家以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身份奔赴南极,主要承担医疗保健任务,至2014年底已有8批15人参加了极地科考工作。长期生活在南方的江西科考人员能否适应那里的生存环境、昼夜变化和作息时间,在那里工作和生活得怎么样,都是本地读者关心的。

从涉猎南极新闻伊始,我们就注意关注并了解江西科考人员在那里的行踪和作为,一遇有重大新闻和事件就迅速反映,及时报道他们在极地科考中取得的每一个成果、每一项突破。这些年,先后采写刊发了《江西医学专家在雪龙号上开展晕船研究》《南极长城站一机械师吊机上摔下右股骨折 江西医生紧急处置展现精湛医技》等反映江西科考人员在南极大陆现身手展风采的报道,在本地读者中引发共鸣,稿件网上转发率也很高。

2009年10月28日,《信息日报》独家报道了江西外科医生陈绍平首次在南极成功实施手术,这是我国开展南极科考25年以来医务工作者第一次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南极大陆成功实施手术。报道刊发后,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极为自豪。这篇消息获当年度江西报刊新闻奖二等奖、江西新闻奖三等奖。

二、善于抓住热点,及时连线采访发掘幕后新闻

南极大陆时常处于极寒、极旱、极风、极夜和极昼的“五极”状态中,变幻莫测、险象环生,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和灾难的降临,更加重了社会各界对科考人员的关注和牵挂程度。

在中国极地科考30年的征程中,最令人牵挂并揪心的莫过于2014年1月“雪龙”号为营救俄罗斯科考队员而在南极重冰区受阻被困的险境。在这场举世关注的重大事件中,作为地方媒体的《信息日报》写出了两篇有分量的报道。

1月8日,在获悉“雪龙”号抓住短暂的有利天气,经过十二个小时努力,终于驶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后,报社立即安排记者通过南昌大学医学院南极考察医疗保健办公室的海事卫星电话,联系上了在“雪龙”号上负责医疗救治的江西籍医护人员胡建新。在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下,他连续给记者发来短信,讲述被困期间船员的状态及脱险经过。记者据此接连写出了《连线“雪龙”号上江西籍医生 了解被困期间船员生活状态》等两篇报道,讲述了中央领导对“雪龙”号和科考队员的关心,每天跟“雪龙”号都有视频连线及时了解有关的情况;向读者介绍了“雪龙”号之所以能够成功脱险的原因,得益于领导和船长的科学调度与有力指挥,还有医疗救治人员的尽心尽责和全体船员的积极配合。通过采访,《信息日报》还独家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鉴于此次“雪龙”号破冰能力的经历,我国拟新建极地考察船,欲配“航母级”的医疗设施,其破冰能力也将是“雪龙”号破冰能力的一倍。

三、善于把握节点,提前策划和布局开采潜在新闻

如果说已经发生的新闻比较容易感知,稍微留心并花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找到第二落点,那么尚未发生、即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潜在新闻,则需要用心费神去琢磨、估摸和预测,需要提前介入和打探。如果说当祖国人民万家团圆时,身居极地的中国科考队员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报道还比较常规和多见的话,那么在一些重大政治节日和热点事件的节点之际,反映极地科考人员的情怀与表现,则显得饶有意味且与众不同。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在策划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十八大召开的主题报道时,我们将极地的科考队员纳入其中。在南极的江西籍厨师王琦告诉我们,能在遥远的南极大陆观看十八大盛会的直播,队员们都很激动和兴奋,因为有时差,11月8日北京时间9点,中山站才6点,于是有些队员顾不上吃早餐就坐到电视机前,当大会现场全体代表高唱国歌时,队员们也一同大声唱起了国歌……这些新闻素材虽然是通过远程采访的方式获得,但事例鲜活,细节生动,且视角独特,同样不乏感染力和说服力,见报后使《信息日报》的十八大开幕盛况的报道锦上添花,在同题新闻竞争中也胜出一筹。

四、跨越时空互动,拉近读者与极地之间的距离

对于常年生活在地球内陆的人们来说,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都相当遥远。仅就南昌而言,距南极长城站就有16000公里,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真正的可望而不可及。正因为如此,做极地新闻报道时,我们注意加强策划,有意识地在读者中开展互动活动,宣传普及极地科考知识,让更多的人接触极地、走近极地、了解极地、感知极地,切实拉近本地读者与极地科考的距离,感觉到南北极就在身边而且触手可及。

2008年9月,我国在南极海拔4000米以上的最高冰穹上开建第三站。得知新站尚未命名,于是报社在读者中发起“邀你为中国南极第三站取名”的活动,收到了20多位读者的来信。我们通过参加第25次南极考察的江西项目负责人,把热心读者的好点子、好建议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国家极地办参加评选,加深了人们对我国极地事业的关心关注程度,让人觉得南极科考并非与我无关。

去南极旅游已成为一件时髦的事情,南昌游客也很关心什么时候能实现去南极旅游的愿望。2011年春节前夕,我们专门采访江西省第一位赴南极考察的科学家、中国南极考察医疗保健项目负责人余万霰教授,请他介绍怎么样去南极、去南极看些什么玩些什么,到南极要花多少费用等等,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

得知余万霰教授对生物钟技术有独到的研究并运用到极地睡眠中去,而现实生活中每天有无数被睡眠问题困扰而痛苦不堪的人,于是又邀请他来报社接听读者热线,为读者安然睡眠支招;高考来临,我们再度邀请他教高考考生调节生物钟并开具睡眠处方。这些看似与极地科考联系不甚紧密,却是在极地新闻报道中延伸出来的新闻及活动,既服务方便了读者,又拓展丰富了极地新闻报道的内涵与外延。

(作者单位:信息日报社)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雪龙极地科考
“雪龙2”号过赤道,救下一船人!
雪龙2 号十成冰拖曳作业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今年首个科考
极地恐龙生存赛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壮哉雪龙号
探访“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极地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