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脚女人”邓子恢与农业合作化运动

2015-12-05智效民

民主与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合作化农村

■ 智效民

“小脚女人”邓子恢与农业合作化运动

■ 智效民

1955年7月底,毛泽东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过多的评头品足,不适当地埋怨,无穷的忧虑,说不尽的清规戒律,以为这是指导农村中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正确方针。不,这不是正确的方针,这是错误的方针。”(《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第一编下,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版)这里所说的“小脚女人”,就是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

毛泽东为什么会如此嘲弄邓子恢呢?这需要从头说起。

早年经历

邓子恢,1896年生于福建龙岩,1913年考入龙岩中学堂,1917年东渡日本,第二年因贫病交加辍学回国。随后去了江西崇义,在堂兄邓乐轩的杂货店里当店员。据说从这时候起,他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书籍(《回忆邓子恢》,2006年7月第2版)。1921年邓子恢返回家乡,在龙岩桐冈乡小学任教员。第二年他创办《岩声》杂志,以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为主要使命。

1925年,邓子恢参加革命并于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和张鼎丞等人在福建西部永定、上杭、龙岩等地领导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他们共同领导了土地革命,并创造了“抽肥补瘦”这种相对温和的分田经验。不久,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由井冈山退到这里,召开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毛受到陈毅等人批判,失去前委书记职位。随后毛开始称病,受到邓子恢悉心照顾。1931年11月,邓子恢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兼任土地部代理部长。后来他又兼任国民经济部长,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财政税收的政策和法令,为中央苏区财政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邓子恢留在南方坚持斗争。抗战爆发后,他先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四师政委,淮北区党委书记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华中军区政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等职务,是新四军系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五马进京

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出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南军区第二政委,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中南局工作。

中南局前身是中共中央华中局,该局于1949年6月在武汉成立,由刘少奇担任书记。同年12月,华中局改为中南局,由林彪任第一书记。不久,林彪赴苏联养病,中南地区由第二书记邓子恢全面负责。当时中南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6个省,沿着京汉、粤汉铁路跨越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几乎囊括中国腹部半壁江山。

1952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出现地方势力尾大不掉,毛泽东决定把各大区领导人调回中央。通知下达以后,邓小平、习仲勋、高岗、邓子恢、饶漱石先后来到北京。邓小平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恩来工作;习仲勋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居位老部长陆定一之上;高岗担任新组建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该委员会与政务院同级,被称之为“经济内阁”;邓子恢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全面负责农业工作;饶漱石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兼管工会、青年团和妇联工作。

从表面看,这5个人好像得到重用,甚至是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但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被夺去了手中掌握的大权。新中国的这一“削藩”举措,被称为“五马进京”。

据说邓小平是第一匹进京之“马”。临行时女儿问道:“爸爸,你在这里是首长,到了北京之后是什么?”邓小平没好气地说:“是脚掌!”这个政治八卦虽然无法得到印证,但是却可以看出其中的巨大落差。

在“五马”当中,饶漱石是最后进京的一位。他接到通知以后,先是随刘少奇去莫斯科出席苏共中央第19次代表大会。1953年初回国后,因为对这次调动心里没底,便先去拜访高岗,想知道“前途如何?是吉?是凶?是祸?是福?”(《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1版)高岗对他说:“我去年8月份接到通知以后,又拖了一个多月才到北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反反复复考虑究竟是不是调虎离山?是调虎离山之计又怎么办?!”(同上)没想到这次见面,也成了他们的一大罪状。

走马上任

1953年1月,邓子恢离开武汉来到北京。

成立于1952年11月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是负责研究和制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领导全国农村工作的专门机构。这个部门的成立,与即将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核心内容可以用“一化三改造”来概括。所谓“一化”,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所谓“三改造”,就是要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根据当时形势以及“一化”在前、“三改造”在后的排列顺序,各级领导势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城市工业化建设方面。所以说邓子恢的调动,很难说是升官还是贬职。

邓子恢进京以后,马上带领秘书长杜润生去中南海晋见毛泽东。据杜润生回忆,邓子恢“对于接受15年内完成合作化的任务,并未表示异议。但他对我国农村与农民现实状况却是心中有数的,而且从这个角度提出自己的一种想法”。

杜润生说,晋见以后,邓子恢在返回路上对他表达了如下想法:“第一,战略大方向毛主席、党中央决定下来了,我们有责任在任务的细节方面即政策和策略方面,多替中央操心;第二,苏联搞集体农庄,付出很大代价,带来本可以避免的损失,但是苏联能在集体化后短期供应大批拖拉机,这一点我们比不上他们;第三,中国小农经济上千年历史,个体变集体,小生产改变为大生产,决非朝呼夕至之事。”(见《回忆邓子恢》)

邓子恢还说:“我们同志们都是吃公粮的,不晓得农民是吃私粮,一定要算账的,吃亏的事他决不会干。强制办社,绝没有好结果。打土豪可以不算细账,办合作社则不同,一要大家个人有利,二要成员之间彼此互利,农民把全部生计交社长统管,能放心吗?”(同上)

从杜润生回忆中可以看出,邓子恢对于打江山与坐江山的区别以及中国农村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此外,杜润生还对“15年内完成合作化任务”的说法做了解释。他说:“早在1948年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讲过‘向社会主义全面进军,也许要15年至30年时间。’”(见《回忆邓子恢》)1949年以后,这一战略设想还多次出现在中共的报告和文件中。

马失前蹄

在进京“五马”当中,邓子恢年龄最大,给人以老成持重的印象。有人说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邓子恢与富于工业经验的高岗搭档,正好是一老一少、一农一工。实际上这种说法未必准确。比如早在1951年,邓子恢《在中南地区总工会筹委会上的报告》因为受到刘少奇赏识,先后刊登在《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上。为此,高岗曾撰文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并把李立三也牵扯进来。这种窝里斗本来是说不清楚的,所以直到毛泽东支持高岗意见,才使高占了上风。也许是这件事情让邓子恢知道了高的厉害吧,所以他初到北京就去拜访高岗。当时高还没有入住东交民巷8号,而是暂时住在翠花胡同东北驻京办事处。高岗架子很大,对于来客从不迎送。但是高的秘书赵家梁说,唯独邓子恢来时,高特意让秘书出门迎送。看来通过这次拜访,二人隔阂才得以消解。

高岗进京以后,本来担心这是调虎离山之计,没想到还不到一年功夫,他和饶漱石就陷入马失前蹄的境地。原因是在这一年,2人在某种暗示下,利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批判薄一波和安子文,向刘少奇发起挑战。因此有人用“批薄射刘”和“讨安伐刘”来形容那种剑拔弩张的党内斗争。谁知没过多久,毛泽东却突然变脸,把他们打成反党集团。本来以为自己是老虎的高岗,这时才尝到伴君如伴虎的滋味。悔恨之余,他只能饮弹自尽,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同党饶漱石,则几乎是在监狱里苟延残喘,苦度余生。

对于毛泽东这种敲山震虎的手法,当时的邓子恢与所有干部群众一样,除加强学习、改造思想、公开表态之外,根本不可能有独立思考的权利。他能做的事情,只能是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用15至30年时间,领导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

为什么要定这样一个时间表呢?毛泽东在1955年9月有过解释。他说:“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完全可能的。苏联是在1920年结束国内战争的,从1921年到1937年,共有17年时间完成了农业的合作化,而它的合作化的主要工作是在1929年到1934年这6年的时间内完成的。在这个时间内,虽然苏联的一些地方党组织,如像《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上所说的,犯过一些所谓“胜利冲昏头脑”的错误,但是很快就被纠正。苏联终于用很大的努力胜利地完成了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在农业方面完成了强大的技术改造。苏联所走过的这一条道路,正是我们的榜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又突然变脸,这就让邓子恢与高、饶一样陷入马失前蹄的窘境。随后,毛泽东在3个月里,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收录的文章写了上百篇按语,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谁说鸡毛不能飞上天》。这句话与后来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都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

遭遇变脸

为什么毛泽东突然变脸?其实早在半年之前,即1955年3月上旬,毛泽东曾经找邓子恢汇报农村工作。当邓子恢谈到因为强制入社而导致农民纷纷杀猪宰牛、变卖生产工具时,毛泽东当即表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生产力会起来暴动,当前农民杀猪宰牛,就是生产力起来暴动。”在这次谈话以后没过几天,毛泽东听取了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汇报。他在肯定农工部所采取的整顿措施之后,又进一步提出在不同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社方针。这个方针可以用“停、缩、发”来概括。所谓停,就是在东北、华北等老区停止发展;所谓缩,就是在浙江、河北等省收缩一下;所谓发,就是在新解放区适当发展一些。后来有人把这个方针称之为“三字经”。

“三字经”仅念2个月,毛泽东的想法就完全发生改变。他认为农业合作社不但不应该停止发展,反而应该加快速度。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改变看法呢?1955年4月,毛泽东去南方视察,专门听取了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柯庆施的汇报。柯庆施是毛泽东的爱将,他说经过自己调查,县区乡三级干部有30%的人反映农民要“自由”的情绪,不愿意搞社会主义。下边有三分之一的干部对待合作化存在右倾消极情绪,这和上边有关部门不无联系。他所说的“有关部门”,就是邓子恢领导的中央农村工作部。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于5月17日在杭州召开全国省市委书记会议,布置了农业合作社大发展的任务。

回到北京以后,毛泽东再次约见邓子恢。他根据自己在南方考察的印象和在省、市委书记会议听取的汇报,提出到1956年春耕之前,将全国农业合作社由现在的65万个发展到130万个的设想。对于毛泽东这种“大跃进”想法,邓子恢不便马上表态。经过认真思索之后,他在第二天向毛泽东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农业合作社在前一年由11万个发展到65万个已经太多了,如果发展到130万个,将大大超出条件许可的程度,所以还是维持在原计划100万个比较合理。

因为意见不一致,邓子恢同毛泽东发生了激烈争论。邓子恢的根据是:第一,整个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进度互相适应;第二,根据各地反映,现有65万个合作社存在问题很多,巩固任务很繁重,如果再加速发展,势必影响合作社的质量,弄得不好,还会欲速则不达;第三,应该接受苏联和匈牙利在合作化运动中过于急躁的教训,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但是,毛泽东认为邓子恢思想右倾,过分强调办社条件,实质是对群众中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认识不足。据说双方争论持续好几个小时,也没有达成一致。这样一来,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并非后话

邓子恢被诬为“小脚女人”以后,虽然没有受到较大处分,却也被闲置起来。3年后,中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代,这显然是对邓子恢的再次嘲弄。但是邓子恢好像并不灰心,他还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农村问题调查研究上。1962年,由于他主张包产到户,又一次成为毛泽东批判对象。这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干脆撤销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其职能由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代替。有消息说,毛泽东认为农工部成立10年来,没有干一件好事。从此,邓子恢淡出官场,直到“文革”中遭受迫害去世,享年76岁。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助手杜润生在“文革”结束以后,为了让“包产到户”脱敏,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随后,他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当时制定农村政策的核心人物。此外,他主持的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还为政学两界培养了王岐山、陈锡文、周其仁、张木生等人,就连习近平和刘源当年下乡挂职,也都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

(作者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合作化农村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也谈小学美术开放型作业的设计
融于快乐的新型英语课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