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西斯玛特与太极拳之对比研究①
2015-12-05刘坚斌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刘坚斌(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俄罗斯西斯玛特与太极拳之对比研究①
刘坚斌
(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 要: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着根于文化内涵底蕴,从俄罗斯西斯玛特和太极拳的技术力学结构特征等分析入手,研究俄罗斯西斯玛特和太极拳技术特点。通过研究指出,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国内的拳种要借鉴外国其他拳术的发展、推广模式,使太极拳与时俱进,既要传承传统技艺和养生功能,也要实现太极拳实战价值。满足现代社会人追求健康与实用价值。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借鉴西斯玛特训练方法,给我们启示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开发太极拳潜在的技击性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俄罗斯西斯玛特太极拳对比研究
2005年总统普京提出保护哥萨克文化的议案,哥萨克传统武术西斯玛特得以在军事学校内传授。西斯玛特被誉为俄罗斯“太极拳”与我国太极拳进行对比,太极拳在我国最熟悉不过,但俄罗斯西斯马特查阅相关文献时几乎是空白,将两者对比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太极拳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而西斯马特特点与太极拳极相似,西斯玛特本身强调“放松”与“能量节约”,攻击时强调“借力打力”,防御时强调“卸力”,讲究以最小能量消耗来产生最大的攻击效果。随着俄罗斯西斯玛特开始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人们开始把这两种武术不断进行对比。
1 西斯玛特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1.1俄罗斯西斯玛特的历史渊源
西斯特玛又称西斯玛特,西斯特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10世纪时候,跨越11个时区的俄罗斯地区一带当时有不少外来的侵略者;而这些外来侵略者本身带入他们各自独特的武术风格与其文化进入这地区。
俄国地大,自古侵略者众,从连绵战争中,俄罗斯人不断摄取、提炼多种外来武术,前苏联时期,本土武术受到打压,只有最实用的,被军方收纳采用。西斯特码被当时负责内部保卫的人员吸收入契卡;事实上西斯特码的保密程度比桑博更高,进入契卡之后西斯特玛几乎没有怎么在民间流传。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前内务部应急反应部队总教官里亚布科及其门生创立西斯特玛,开始在民间广传。
1.2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太极拳本是一脉相承的道家武术,为集大成者张三丰祖师所创。而在民间;经过历代太极传人的修改传承,已与道家太极拳原貌相差甚远。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2 西斯玛特与太极拳 的文化背景
2.1西斯玛特的文化背景
西斯特玛的源流位于罗斯托夫州,新切尔卡斯克,这个被称为“哥萨克之都”的小城,是顿河哥萨克人200年前定居的地方。有说西斯特玛的武术内容,大约在西元10世纪逐渐形成,曾经流传于闻名的哥萨克骑兵之中。由于哥萨克人骁勇善战,16世纪沙俄政府,开始向他们提供军饷、武器和装备,利用他们强大的战斗力来镇守边疆。18世纪之后,俄国、苏联所有战役哥萨克军都全数参与。哥萨克由不同民族、身怀不同武艺的人为求存、御强敌而组成,其中主要是是斯拉夫人,其次是鞑靼、高加索、乔治亚、土耳其人等等。
随着俄国政权的变化,哥萨克军团经历一次一次的解散、重组。80年代末,苏联政治气氛较为宽松,已经空白将近70年的哥萨克文化开始复兴,2005年总统普京提出保护哥萨克文化的议案,哥萨克传统武术,得以在军事学校内传授。比如在俄罗斯顿河阿历山大皇帝三世童军学校,保存和传承哥萨克的骑士精神。不论武术变成竞技或者表演。但学校在教育方面上,教导年轻人尊重传统文化,继承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信仰。他们不只是学习武术,也有宗教和文化科亦有纪律性。让每一个年轻人即使不是把武术运用在战场上,日后投身社会,经过哥萨克训练,让意志力、忍耐力和拼搏心提升。
2.2太极拳的文化背景
太极拳是极具中国特色传统风格的汉族文化符号象征。
1.1一般资料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的375例异常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同期选取了正常血液样本350例作为观察组,对这些样本进行了血涂片检验,观察组共有192例男性和183例女性,患者年龄19岁到79岁,平均(44±12.97)岁。对照组有181例男性和169例女性,年龄20至81岁,平均(45±13.01)岁。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太极拳包含着天地世间万物阴阳之变化。太极拳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括道家哲学、内功学、力学、医学、技击学、数术、内丹养生学、经络学、易学、等学科。
2006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重要载体之一,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3 西斯玛特与太极拳之技法分析
西斯瑪特的基础训练大致包括为四个部分:徒手战斗、地面作战、武器使用及呼吸训练。
西斯特玛重要原则是呼吸、放松、移动。俄罗斯西斯特玛没有套路,西斯特玛训练体系像军训模式,常常跟恐惧对抗。例如,教官会不断挥刀,学生便要想办法克服恐惧,寻找安全位置闯过去,讲求身体放松、放下恐惧,才能在安全情况下避过。
西斯特玛拳法讲求锁紧手腕,放松身体来抛出,拳的路径可以极短隐蔽度极高。握拳方法像握着一只苍蝇不要让它逃离,也不能捏死它。出拳攻击要放松,防守时同样道理,接着要学习放松身体,接受敌人的打击。在短时间内用自己身体最自然的方法,每人有其各自最好的方法。西斯特玛经常强调身体绝对不可以惧怕被打击,无论是躺着、站着或是靠墙。当练习头部抗击训练时,训练者越紧张,反而承受对方的攻击越重,用西斯特玛训练方法,击打头部在头部的力量在头部消散、化开。西斯特玛特殊呼吸方法,用身体接拳是想象自己像气球,被打进去时呼气,呼气必须是长呼吸。这种原理就是气垫原理,把身体比喻像气球,里面充满气体,受到击打时,只是把我的气体放出来。如果把身体绷紧,变成一块铁,受到击打可能是裂开或者断开。
西斯特玛在对打训练中,双方同时击打对方身体,可以在实战中做到攻防合一。除了呼吸、放松,移动也是西斯特玛重要原则,集中力越高,越能够以细微的动作避开,而且格斗感觉是顺着气流去,在避开同时进行反击,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
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整劲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顺应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肘,挤,按,采,挒,靠。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以圆化直,以弱胜强,以小胜大”。
4 西斯玛特与太极拳的推广与发展
到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部分前苏联特种部队退役人员离开俄罗斯前往西方国家定居,这其中就有一名对西斯玛特的发展贡献巨大人物米克海尔•理亚布科。理亚布科5岁时随斯大林的前任贴身保镖学习俄罗斯武术,由于有着良好的天赋,15岁时就被征召入俄罗斯特种部队。后来升至上校,同时担任特别顾问。理亚布科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对西斯玛特加以改进,并编撰了一部分影响力巨大的西斯特玛教学出版物,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这种来自古俄罗斯的武术,促进西斯特玛普及与发展。目前,理亚布科作为武术教练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他的得意门生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开展了专门的教学,这被认为是除俄罗斯本土外最权威的西斯玛特教学圣地。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巨大的空间,太极拳进入推广普及期,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
太极拳不仅国内演练太极拳风行,太极拳大师将这一国宝传播150多个国家。太极拳传播至今,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武术运动,全球的太极拳习练爱好者高达三亿之多。太极拳之乡温县还积极开展了陈家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
2009年9月,唐山聚鑫公司与温县签署了总投资11.5亿元、占地3300多亩的“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项目。
5 结论
俄罗斯西斯玛特是俄罗斯军警拳法,实战不容置疑。运用特有呼吸法、克服内心的恐惧,通过移动避开对手攻击同时寻找对手漏洞反击,达到无招胜有招境界。在低龄、老龄阶段推广普及,应多创编系统套路以便于学习锻炼身体。
太极拳在近代科学研究表明对身体机能、生理、心理起到很好锻炼作用,适合任何年龄群。但是国内练习者多如牛毛,实战能力也是大多数强差人意,可能只能寄托在武打影视作品。将太极拳比较容易为人吸收竞技动作,改编为能立足于格斗实战为主的一套精简攻防体系。近年武林大会又再一次掀起传统武术的热浪,希望对太极有所促进,让中华武术从影视作品,回归到属于它们的擂台。
参考文献
[1]王建.太极拳的吐纳功法入门[J].武当,2005(12):26.
[2]李承祥.太极拳习练精要[J].健身科学,2003(11):127-133.
[3]李亭全.技击是太极拳发展之动力[J].武当,2008(2):31-32.
[4]张迎忠.太极拳的三合六进[J].武当,2006(7):20-21.
[5]楚滨.俄罗斯街头防暴术-西斯特玛[J].拳击与格斗,2009(2):4 8 -4 9 .
作者简介:①刘坚斌,男,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力学与民族传统武术。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