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原则与结构关系
2015-12-04郝新艳
郝新艳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原则与结构关系
郝新艳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从战略性、控制性、整体性、动态性和针对性5个方面,阐述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原则。同时,结合技战术训练、负荷刺激、训练恢复、专项素质训练和成绩表达等要素,分析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结构关系。
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原则;结构
体能训练有利于增强柔道运动员对赛前训练强度和运动量的承受能力,提高其抵御运动损伤的能力,对其比赛中发挥技战术水平起重要作用,是柔道运动员赛前准备的重要训练内容。然而,柔道项目竞赛规则的不断更新和多赛制、高频率的参赛要求,给柔道运动员的赛前体能训练带来新的难题和困惑。本文从体能训练的原则和结构关系入手,分析讨论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基本思路,理顺赛前体能训练的结构关系,更好地为柔道运动员提供参赛保障。
1 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原则
根据参赛需要和柔道运动员身体机能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规律,建立与参赛要求相匹配的赛前体能训练原则,是柔道运动员开展赛前体能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对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1战略性原则
柔道运动员的赛前体能训练计划性很强,每项训练内容都要深思熟虑,认真酝酿。从全局的角度谋划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实施路径,从优化的角度设计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阶段的进程和发展方向,从赛前训练的实际出发,分析体能训练的变化规律,为运动员参赛提供完备的体能保障和战略服务。所以,根据运动员参赛的要求,从战略的角度思考和制订训练计划,是开展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有效组织和推进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基本保证。
1.2控制性原则
控制性原则既是对赛前体能训练活动的过程控制,也是对柔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阶段控制。赛前体能训练不仅能提高柔道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而且在调控运动员竞技状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有效的赛前体能训练应是在培养柔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同时,积极调整和构建运动员的目标竞技状态趋向稳定,科学安排体能训练的量、强度和时间,使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达到训练目标,顺利收获训练效益,形成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1.3整体性原则
赛前体能训练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柔道运动员赛前训练整体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赛前训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与柔道运动员参赛目标相协调。体能和技术、战术、心理等要素,构成了赛前训练的主要内容。赛前训练主要是整合柔道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能力,平衡其赛前竞技水平。从柔道项目的竞赛规程来看,运动员要在一天内完成比赛任务,因此,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结合柔道项目的竞赛特点和规程要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体重级别而异,整体设计与实施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才能满足其参赛要求。
1.4动态性原则
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从训练实际出发灵活安排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的优化整合过程。因此,动态地管理柔道运动员的赛前体能训练,并不断进行检验、评估和调整,对运动员在训练进程中正确掌握赛前体能训练节奏,纠正错误,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有很大帮助。同时,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具有涨落训练的功能,通过动态刺激运动员原有的身体机能状态,能够使其赛前竞技水平出现上升趋势。
1.5针对性原则
赛前体能训练针对性很强,其目的和任务就是为柔道运动员参赛提供体能服务。针对性的强弱不仅决定赛前体能训练的效果,而且决定柔道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针对性较强的赛前体能训练计划和方案,不仅能使柔道运动员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而且在比赛中还能促使运动员高水平甚至超水平的发挥。因此,在柔道运动员的赛前体能训练中,需充分认识和了解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针对性地确定不同运动员的赛前体能训练目标和训练策略。从运动员身体状态、训练年限、生理年龄、训练环境、参赛对手和竞赛规则等因素出发,落实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要求,为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提供服务。
2 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结构关系
随着人们对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断深入,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强度和深度在结构上也发生着变化。从柔道竞赛因素的表现来看,赛前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技战术训练的载体,是运动员负荷刺激和训练恢复的动力,是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和成绩表达的基础。这些要素形成了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结构关系。
2.1赛前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
当前我国供水行业的主要矛盾为资金缺口和体制瓶颈。发展我国水务行业,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已经不能满足水务资金的需求。引入政府之外的投资主体,是水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对经营性项目,在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多种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调动社会办水的积极性;鼓励水务企业之间按区域进行合并、重组,实现供水区域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技术优化,改变小水厂、小公司过多和分散经营的状况。
柔道运动员体能的提高与技战术的获得,共同存在于训练之中,具有相通的素质能力和不同动作形式,两者相互作用与融合。没有单一的体能训练,也没有单一的柔道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含有柔道技战术训练,柔道技战术训练亦涉及体能训练。只有体能训练与柔道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达到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提高和发展柔道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水平的目的。同时,体能训练离不开柔道运动员完成技术时的动作质量,如果技术动作出现错误或缺点,在大量的体能训练(动作重复)中就会得到巩固和定型,导致赛前体能训练的质量得不到完整体现。因此,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把技术动作练对、练好,才能实现“技术训练体能化、体能训练技术化”的良性转化,进而为柔道运动员比赛中的技战术组织与实施提供发展空间。
2.2赛前体能训练与负荷刺激
实践证明,体能训练是促使运动员竞技状态在有强度刺激的支持下向着训练目标水平转化的过程。当体能训练的持续强度刺激达到一定水平时,运动员的身体“适应”机制会逐渐建立,机能状态水平会得到维持,出现的竞技状态得到稳定延长。当这种状态持续超出作用时限时,运动员的机制状态将衰变成较低水平的稳定状态,使竞技水平退步。所以,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与负荷刺激互为作用,没有负荷就没有保持,没有负荷的高度激发就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没有对训练负荷的适当控制就没有竞技状态的适应保持。
2.3赛前体能训练与训练恢复
在有效训练的作用下,柔道运动员的赛前体能训练水平与一定的体能训练恢复水平相平衡,形成关联结构与递阶关系。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体能恢复是缓解赛前体能训练产生疲劳的有效手段,体能训练是提高柔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效果反应。正常情况下,柔道运动员的体能恢复包含疲劳恢复与运动损伤恢复两层含义。因此,赛前体能训练后的恢复,不仅可以保持柔道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不退步,同时有利于维护和增强柔道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另外,体能训练后出现的疲劳具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在该时限消失前,进行具有一定水平的略低负荷的体能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逐渐进入稳定状态;若超过这个时限没有进行相应的后续训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会下降。所以,柔道运动员的赛前体能训练应争取在身体出现疲劳稳定延长期末端开始新一轮高强度的负荷练习,促进柔道运动员的赛前体能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2.4赛前体能训练与专项素质训练
紧密结合柔道专项素质安排训练内容,是赛前体能训练的基本出发点。因为赛前体能训练是为实现柔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向参赛目标状态转化的过程,是根据比赛要求对运动员现实身体状态进行突破和改造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运动员参加比赛。所以,只有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将运动员有序的身体机能状态调整到参赛目标状态,才是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因此,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与柔道专项素质训练的结合度最为直接和有效。在此基础上,根据柔道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赛前体能训练的规律,安排相应的身体训练内容,刺激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向着参赛目标状态转化,实现柔道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的提升。
2.5赛前体能训练与成绩表达
赛前体能训练的效益体现在柔道运动员比赛中竞技水平的发挥和成绩。比赛是训练的延续,要求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始终保持和拥有赛前体能训练成果,也就是赛前体能训练效益的持续状态。状态保持得好,有利于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状态保持得差,就会影响运动员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所以,比赛期间要延续体能训练的效益,采用积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消除运动员的疲劳,围绕比赛需求整合训练内容,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保持稳定。
3 小 结
赛前体能训练是柔道运动员参赛准备的重要内容,是决定运动员参赛成绩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训练过程中坚持训练原则,科学制订训练计划、训练方案,合理运用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充分认识技术与战术、训练负荷与恢复、专项素质与成绩表达等要素的结构关系,才能有效提高柔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柔道项目竞赛制度的改变,紧密结合柔道运动员参赛需求的训练保障体系,将先进的训练原则和理念引入柔道项目的赛前训练,促进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原则和结构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1]林丽珍,苏清强.对我国运动训练原则3个理论体系的初步理解[J].广西体育科技,2010,31(2)
[2]李笋南,齐光涛.体能训练原理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