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蛙泳腿部动作教学程序及效果探讨

2015-12-04刘晶晶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5年3期
关键词:蛙泳腿部游泳

刘晶晶

(上海市宝山区游泳学校,上海 200940)

蛙泳腿部动作教学程序及效果探讨

刘晶晶

(上海市宝山区游泳学校,上海 200940)

运用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以上海市宝山区游泳池社会游泳训练班7~12岁年龄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陆上与水中蛙泳腿技术练习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直接采用水中扶拉池壁蛙泳腿技术的练习效果优于陆上训练。

水上蛙泳腿练习;陆上蛙泳腿练习;蛙泳腿二次蹬

腿;效果

游泳运动有巨大的健身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加游泳的人数日益增多。目前除体育院校外,不少非体育类大专院校逐步开设游泳必修课或选修课。在游泳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程序还是教学方法、手段都很多。常规教学是在练习一种泳姿前,采用陆上模仿练习,形成动作概念和基本形态,然后进行水中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但实践中发现,陆上模仿练习形成的动作技能到水中(特别是头没入水中,脚失去支撑后)难见成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水中环境与陆上不同,水对人体产生的刺激和干扰作用,造成初学者水中完成动作时的本体感觉、控制能力下降,导致动作变形等。究竟陆上模仿练习对水中动作技能产生何种效果?能否改变常规教学程序,直接采用水中动作练习呢?本文通过少儿运动员采用陆上及水中蛙泳腿技术练习教学程序,对其练习效果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上海市宝山区游泳学校社会游泳训练班7~12岁初学者32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32名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人)。实验组按熟悉水性→水中扶拉池壁蛙泳腿部练习→扶板(不扶板)蛙泳腿部教学程序进行;对照组按熟悉水性→陆上蛙泳腿部模仿练习→水中扶板(不扶板)蛙泳腿部教学程序进行。共10次课(每周2次课),每次课60 min。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1.3实验指标

1.3.1蛙泳二次腿部 (徒手) 动作游距

泳池岸边每隔1 m设置明显标志物。记录受试者蹬池壁出发后第1次动腿时的头部点位,至第2次腿部动作结束后失速站立时的头部点位之间的距离。

1.3.2蛙泳腿部技术评定

在距离测定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蛙泳腿部技术进行评定。评定标准分为:“好”——动作方法正确,脚外翻动作明显,动作效果较好;“一般”——基本能形成蛙泳腿部蹬夹动作,但脚不外翻或不对称的单脚外翻;“差”——未形成蛙泳腿部基本动作形态。评定分2次进行,第6次课进行1次,第10次课进行1次。

2 结果与分析

为了较客观地反映实验组学生直接在水中模仿练习的效果,在蛙泳教学考核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一般进程,对一些主要技术从定量和定性2个方面进行测评。在第6次课2组学生基本形成蛙泳蹬腿技术后,首先对2组学生2次蛙泳蹬腿距离及技术掌握情况进行测评。

统计显示,在第6次课时,对照组2次蹬夹腿平均值为0.66 m,实验组为0.72 m,在距离的平均值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0.06 m。这一差异,在实践中往往可以忽略,但t检验显示,两者差异呈显著性。在技术掌握方面,实验组学生达到“好”的占31.25%,高出对照组1倍。无论是蹬夹腿的距离,还是对动作的掌握程度,实验组均好于对照组。其中,技术动作方面更为明显。

造成实验组在距离、技术掌握方面都好于对照组的原因较多。动作技能的形成由空间感觉、动物体感知作为刺激源的外界物体的空间配置,构成空间表象的能力,即空间辨认。虽然这是由各种特殊感觉共同活动的结果,但其中视觉(视空间)和触觉(触空间)是最重要的要素,借助于这些感觉器官的主动运动来识别方向、远近、身体位置,辨认物体的三维位置和配置,因此,是初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对初学者来说,身体的本体感觉,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对压力和肌肉、关节形状的改变非常敏感,使我们能感觉到身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陆上蛙泳腿模仿练习时,动作是在空气阻力下进行的。由于空气阻力比水的阻力小得多,因此,正确的动作能很自如地形成;但一进入水中,由于运动环境发生变化,腿部动作受到水的阻力远大于空气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本体感觉还是动作控制能力都发生了变化,很难保持陆上所形成的动作。因此,从陆上模仿练习形成的动作技能到形成水中的动作技能,需要一个适应和过渡过程。实验组动作技能的练习直接在水中进行,一旦动作技能形成,不存在一个过渡过程。

学习的时间长短往往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第6次测试时2组的情况如此,那么,第10次课时测试结果会是什么呢? 统计显示,第10次课后,在技术评定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技术掌握“好”的人数在第6次课的基础上提高幅度相同,均为12.5%;而在蹬夹腿距离方面,2组在第6次课的基础上,提高幅度不同。其中,实验组第10次课时比第6次课平均提高0.35 m;对照组平均提高了0.12 m。从提高距离绝对值来看,很难说明其差异,而提高百分比则能说明问题。统计数据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6次课后蹬夹腿距离都持续增长。实验组提高了48.61%,对照组提高了18.18%。这说明实验组直接在水中练习蛙泳腿部技术的训练效果好于采用陆上模仿练习的对照组。

蹬夹腿的动作效果是影响蹬夹腿距离的一个主要因素。运动员做腿部动作时对水的感觉,也是影响动作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水感是游泳运动员一种专门化的知觉。因为游泳在水中进行,许多动作无法用眼睛观察到,运动员的游泳技术主要靠运动感觉、本体感觉和皮肤触觉来调节。水感包括方向感、空间感、速度感、压力感等。就游泳运动而言,水感必须是在水的环境中产生、提高、发展。由于实验组蛙泳腿部练习始终在水中进行,而对照组一部分模仿练习在陆上进行,故实验组与水的接触在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2组学生与水接触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造成了动作效果的差异,2次蹬腿距离差异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传统的陆上模仿练习对蛙泳技术的形成在动作概念上能产生一定作用。与其他项目的教学不同,在游泳教学中,运动员陆上建立起的动作概念转化为水中的动作技术需要一个过渡和转化过程。实验表明,改变先陆上模仿练习的常规教学程序,直接采用水中动作练习的效果不亚于常规教学,某些方面的教学效果甚至更优。

3 结 论

实验数据表明,无论是蛙泳二次蹬腿距离还是对蛙泳技术的掌握,实验组训练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因此,改变先进行模仿练习的程序,直接采用水中练习蛙泳腿部技术动作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游泳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陆上模仿练习,使学生直接采用水中练习的方法,能帮助其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教学效果。

[1]叶林海.水感、心理、呼吸是游泳三大性因素[J].游泳,2005(5)

[2]鲁本·丁斯曼.游泳技法练习[M].温宇红,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全国体育院校编写组.游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4]沈政,林蔗芝.生理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7

[5]陈武山.游泳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于荣,陈然,黎晨.游泳[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蛙泳腿部游泳
分体式腿部气动按摩装置设计
核心力量训练在少儿蛙泳训练中的应用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
游泳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青霉素对腿部疏松结缔组织炎反复发作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