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登革热”报道看广东政府形象建构
——基于话语分析视角

2015-12-03

传播与版权 2015年8期
关键词:登革热病登革热广东

赵 越

从“登革热”报道看广东政府形象建构
——基于话语分析视角

赵 越

2014年中国登革热疫情较往年早而且较为严重,广东省成为登革热疫情暴发的重灾区。本文采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选取中国新闻网广东版块2014年10月关于登革热的11篇报道,分析广东省政府在应对登革热这类突发事件的态度和策略,探讨媒体环境下广东省政府的形象构建问题。

登革热;政府形象;话语分析;形象建构

[作 者]赵越,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属于虫媒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内增殖,后通过血液扩散至全身,引发病症。初次感染者,有发热、肌肉关节剧痛等症状,俗称断骨热。2014年中国登革热疫情较往年早而且较为严重。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容易引蚊虫,作为改革开放前沿,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来往密切,这些都促使广东省成为登革热疫情暴发的重灾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重要议题。从欧洲的疯牛病到亚洲的禽流感与SARS、再到登革热等等,人们不断面对着突发事件的威胁。这不仅对政府社会提出了挑战,也为媒体进行有效健康传播提供了时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中,政府行为影响着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及对政府的信任,因此政府形象建构是健康传播和危机公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在登革热疫情中广东主流媒体采用了什么新闻报道话语,构建了什么样的政府形象。

一、研究方法

在感染登革热病毒的疫情中,广东的特殊性较为突出。一是广东是本次登革热疫情的首发地;二是在全国省市级疫区中广东省患者的确诊人数与死亡人数偏高;三是广东政府的防控措施相当及时;四是广东的防控防疫工作受到高度认可,新闻发布及信息通报也常规有序。考虑到本研究所跨越的时间较长、研究条件和资料获取便利性,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仅限于互联网,即中国新闻网广东新闻版块。自2014年10月登革热进入高发期这个时间段内的11篇报道。

时间 标题1 2014年10月09日 20年来最凶猛 广州白云日增四五百例登革热2 2014年10月14日 广东登革热日增病例降至千例以下 全省已达31136例3 2014年10月14日 广东疾控专家:登革热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勿掉以轻心4 2014年10月17日 穗疾控专家:参考巴西做法利用良性蚊子防治登革热5 2014年10月18日 广州登革热病例突破三万 蚊媒指数监测多处未达标6 2014年10月19日 广东武警总队登革热零感染 组织防控技术培训7 2014年10月20日 广东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7545例 开始呈缓慢下降趋势8 2014年10月21日 广州日报:广州日均登革热上周降三成9 2014年10月27日 广东日增登革热病例连续2天在300例以下10 2014年10月31日 粤登革热疫情持续下降逾2周 专家称获阶段性成效11 2014年11月02日 广州登革热疫情现拐点 新增病例大幅下降

二、研究过程

(一)主题与结构

1.标题。纵观11篇报道的标题,从10月登革热进入高发期到目前已经下降进拐点。标题都是围绕广州登革热这个主题,但从字词的表达就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登革热的病情有着明显的好转。

从一开始的“最凶猛”到“降至”,“防控效果已逐渐显现”却“依然严峻”,到“开始呈缓慢下降趋势”“连续降”“持续降”再到“降三成”。最后是“大幅下降”。从标题中这些程度副词的使用观测到登革热疫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其次标题主语大多都是“广州登革热”,只有三则是提到“疾控专家”和“武警部队”。而这二者正是政府力量的体现。

2.书面化与专业化。措辞风格不仅是风格分析的中心问题,而且还是风格和语义内容分析之间的联结点。11篇话语样本都是从网络上选取的,都属于书面文本,书面化词汇的使用频繁。

专家分析认为一方面近半个月来各级层层发动,加大力度落实防控措施,并广泛动员群众“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登革热防控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广东登革热日增病例降至千例以下 全省已达31136例》

专业性体现之一是专业术语和专业化的表述大量运用。第二个则是长句、复合句式的大量使用。

(二)词义与语法

1.引语的使用。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表示,广东省今天新增登革热病例报告数较昨天有所下降……《广东疾控专家:登革热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勿掉以轻心》

尹炽标还透露,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在商讨是否需要参考巴西的做法《穗疾控专家:参考巴西做法利用良性蚊子防治登革热》

从上述摘选的文本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采用间接引语,11篇报道中只有三篇报道中分别有一处出现直接引语。这足以表明话语的官方正式,可能是摘录于文件或指示,令人怀疑实际采访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2.数字信息的运用。新闻报道涉及登革热病情状况的数字信息都有具体数据,让人感觉真实可信。

广东卫计委13日发布最新疫情数据,10月12日,全省报告新增登革热病例910例。截至10月13日零时,今年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1136例。《广东登革热日增病例降至千例以下 全省已达31136例》

除了病例人数的数据,在应对登革热措施上也有精确的数字信息运用,让读者一目了然,非常清楚地知道疫情的严重性以及目前公众所处环境的安全性。让公众可以看到政府做出的努力以及疫情的可控性。

街道还使用5台热喷雾机,8台手推式消杀设备,75台喷雾剂来回消毒。刘启东介绍,国庆期间,永平街道加大了消杀力度,消杀器械共出动了698次,喷洒药物 1210千克,清理辖区内沟渠14.2万米,消杀面积达到101.5万平方米。《20年来最凶猛 广州白云日增四五百例登革热》

3.内容措辞。选取的文本中对市民本身应对登革热提及较少,多是讲政府、事业单位做了清查排扫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旨在对政府丰功伟绩的描述而对市民应该如何防范多是采用“专家提醒、认为”的字眼。样本中并没有提到具体市民或者市民群体做了什么努力。

广东省官方近日部署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广泛开展以灭成蚊和清除孳生地为主要措施的防控工作,并派出多个组到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开展督导。为配合广州登革热防御工作,广州市水务局日前投入人民币92万多元,在173万多平方米水域内投放了2792万多尾“食蚊鱼”用于灭蚊。《穗疾控专家:参考巴西做法利用良性蚊子防治登革热》

(三)风格与修辞

1.报道篇幅方面。据统计,涉及疾控专家、政府机关领导讲话的内容占到每篇报道的80%。而留给市民公众的内容是极少篇幅的。报道篇幅的多少反映对应群体话语权的强弱。可见,以政府代表的权利中心掌握足够的话语空间。透过话语权发现政府在整个登革热疫情控制中的作用是极其大的。

2.公共色彩浓厚。新闻报道不同于读后感,心得等文学形式,它的话语表达是客观公正的,不能随意外露主观情感。本文选取的样本体现了新闻话语这一特点,但会发现所表现出的“公共色彩”较强。

“公共色彩”体现为评论方式大多借他人之口,多由领导、医学专家、学术研究者来发表看法。这种方式避免记者一家之言,通过社会各界的统一看法表现对抗登革热病毒的决心和信心。

在11组话语样本中,没有发现使用“你、我”第一二人称叙述,都是直接用“登革热病情”或者“广东省政府”这样的第三人称来叙述,因此是“客观的”叙述。

三、思考与小结

从上述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首先,新闻报道的主题和结构是比较明显和完整的,主要是围绕登革热防治为主,结构都是问题解决对策式,句子多以长句和复合句居多,报道重点得到突出,报道的目的指向性很强,直接表明政府在解决问题上的卓越作用。其次,报道的词汇与语法上,引语多是采用间接引语,转述政府官员的话语,过于呆板,时效性不够,但数字信息的运用具体直观,更加客观真实。不过文本的内容措辞上都是偏向政府、事业单位的功绩和成果,涉及老百姓的努力较少。同时,所有文本的报道篇幅统计上也印证了这一点,群众的话语权并没有政府的多,但总体来看报道的客观性和公共性还是很强。

由此推断,媒体构建的政府形象是积极的、可为的,通过明显的偏向性和侧重性报道凸显政府在这场疫情防治工作中的伟大作用,从而塑造政府亲民为民除害的公正形象,并且运用相关报道技巧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同时,通过讲病情的严重性提醒全体人民重视,构建出全体人民与流感对立的语境,使读者不自觉与中国政府统一战线,拥护政府的领导,欣然接受政府的检疫措施带来的不便。

[1][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张传香.美国媒体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道分析[J].新闻与写作,2009(7).

[4]刘春娟.上海主流报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描述性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7).

[5]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框架[J].现代传播,2005(4).

[6]杨世诚,刘秀英.热带瘟疫——登革热[J].生物学通报,2003(6).

猜你喜欢

登革热病登革热广东
一类具变系数交错扩散的登革热模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登革热临床特征及病程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教育在登革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