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研究

2015-12-02刘成海

生产力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消费

刘成海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一、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传统消费结构的概念偏重于其量的研究,将其定义为消费者对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往往忽视了其质的研究。消费结构是质和量的统一。消费结构的质包括消费品质量本身、消费环境以及不同类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享受感。消费结构的量是指不同消费资料的价值量和实物量及其比例关系。

(一)居民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

居民最终消费率是衡量一国居民最终消费合理与否的主要标志。一般而言,国际平均消费率呈高位稳定并趋于微升的趋势。从国内消费率与国际消费率以及山西省居民消费率的比较来看,居民消费率居于世界较低水平,明显偏离了世界消费率变化的一般趋势。中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近几年一直处于40%以下;而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最终消费率比马来西亚低近17个百分点,比印度低27个百分点(见表1)。

随着近两年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渐趋转慢。据《山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 637元,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 992元,增长8.3%。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 549.9亿元,增长11.3%。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 600.8亿元,增长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49.1亿元,增长11.7%。

表1 居民最终消费率比较 单位:%

(二)恩格尔系数虽有下降趋势但仍然偏高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在现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联合国根据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将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标准: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型;50%~60%为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30%~40%属于相对富裕型;20%~30%为富裕型;20%以下为极其富裕型。从山西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整体处于相对富裕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处于小康阶段。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趋势表明,城乡居民消费将进入大众化消费时代,其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将呈现快速释放的趋势。

表2 近几年山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单位:%

图1 山西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较图

(三)服务型消费供给不足

需求结构的升级需要合理的供给结构。但是从信息消费需求来看,供给明显滞后。山西全年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1.2亿元,增长11.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6.6亿元,增长7.2%;电信业务总量394.6亿元,增长11.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 332.3万户,增长7.3%。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1 139.6万户。全省宽带接入用户571.1万户,增长9.6%。另外从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情况来看,山西省拥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233个,占企业数比重为1.8%,仅次于黑龙江省1.5%,以及吉林省1.7%,位列全国倒数第三。根据山西“十二五”时期的消费状况,服务型消费领域有需求而供给乏力已成为抑制消费潜力释放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转型特征

(一)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

生存型消费比重不断降低,发展型消费持续增长。从山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看,虽然城乡居民用于食品、衣着的消费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和衣着的人均消费规模从2005年的2 989.02元提高到2014年5 420.04元;而支出占比从2005年的47.1%下降到2014年的37.0%。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和衣着的人均消费规模从2005年的1 032.83元扩大到2014年的2 593.98元;支出占比从2005年的55.0%下降到2014年的37.1%。

据统计山西城乡居民的发展型消费需求不仅在规模上持续提升,而且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的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这两项的消费支出来看,城镇居民的两项消费支出从2005年的1 536.88元,扩大到2014年的3 736.34元;支出比重从2005年的24.2%上升到2014年的25.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这两项的消费支出规模从2005年的439.81元扩大到2014年的1 634.98元。数据表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

(二)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

1.物质型消费基本得到满足。城镇居民家庭的“大件”生活必需品基本普及。从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拥有洗衣机、电冰箱以及彩色电视机分别为 100.73台、90.19台、111.75台;2014年其拥有数量分别为97.87台、87.68台、107.25台。农村居民家庭“大件”生活必需品普及度也明显提高。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中有进,2010年每百户拥有洗衣机81.05台、彩色电视机109.00台、摩托车56.57辆;2014年每百户拥有洗衣机80.74台、彩色电视机105.20台、摩托车55.94辆。随着这些商品家庭拥有量的普及,随之而来的将是商品的升级换代,而且呈现出向高端化延伸的趋势。

2.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12 75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8.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 343.3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5 628.0亿元,增长7.0%。服务产业的增加速度明显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以及第一、二产业的增长速度。统计分析表明,近几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均保持在40%左右的高位。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山西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山西互联网经济新的增长点。

3.消费升级逐渐下沉到农村。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传统零售业增速放缓。201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 549.9亿元,增长11.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 600.8亿元,增长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49.1亿元,增长11.7%。尽管我国城镇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但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下,农村市场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这一变化趋势意味着大众消费和消费升级逐渐下沉到农村地区。

(三)由传统消费向个性化消费升级

1.个性化消费群体渐成主流。80后、9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消费群体。这部分群体消费偏好逐渐从对品牌与时尚的攀比向倾向于采取适合于自己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消费模式转变,更加注重消费的体验和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对消费品并不局限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耗尽,更新换代很快。山西省网民年龄主要集中在19~24岁、25~30岁和31~35岁三个年龄段,合计占比达到66.3%。这类人群主要是80、90后人群。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和依赖度非常高,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消费者。

2.网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消费方式。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仅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2.70亿和1.68亿,半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0%。①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山西省用户访问银行支付网站的情况来看,支付宝占据首位,2014年月均覆盖人数达到161.5万人;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列二、三位,月均覆盖人数分别为94.8万人、89.9万人。②《2014年山西省互联网发展报告》。网络购物在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未来购物的主要消费方式。

三、“十三五”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建议与对策

(一)创新消费供给模式

从山西当前消费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来看,实现消费驱动经济转型的重大突破,当务之急是创新消费供给。尤其是服务型消费供给的不足已成为山西消费需求释放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为了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把扩大投资建立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调整投资结构,加快消费导向的投资转型。改变山西过去以煤炭工业为重点的投资结构,把投资的重点转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产品领域和基础设施上,使投资与消费相匹配。另一方面,要调整投资来源,鼓励各类资本重点投资服务型消费领域,特别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让社会资本逐步成为投资的主要来源,使企业回归投资主体的角色。

(二)改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严重制约消费需求的释放。就山西省网络环境来看,2014年各基础运营商共处置发送垃圾短信的手机号码160余万个,阻断垃圾短信1.8亿余条,封堵关闭短信业务端口134个,协助有关部门查处伪基站94个。山西移动和山西电信共接到各类垃圾短信举报中位列前三位的垃圾短信类型为广告类、诈骗类、违法类,分别占53.8%、25.0%和17.2%。

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对此要积极构筑绿色网上购物空间和服务平台,加强监督管理,加强网络立法和法律监管步伐。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运营和网络产品的监管,逐步改善网络交易环境。尽快全面实行网络、手机用户实名制,确保有线、无线上网的身份认证,积极落实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企业的实名制要求,形成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交易市场诚信体系。建立和完善网络分级管理体制,设立互联网安全执法部门,维护互联网安全与正常的运行秩序。

(三)创新“互联网+”消费模式

2014年山西省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3 320G,各基础运营商年均增长率在60%以上。山西省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0.5万个,普及水平在全国排名第8位。山西省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规模达571.1万户,同比增长9.6%,其中光纤到户(FTTH)用户达220.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0.9万户;增幅全国排名第10位。移动电话用户规模达3 332.3万户,比上年增长7.3%,其中3G用户数达1 139.6万户,增长率达19.7%,4G用户数达179.8万户。根据山西省企业互联网使用情况来看,约有90%的企业接入互联网,接近95%的企业采用固定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接近60%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有47.0%的企业开展过在线采购活动,在线采购使用最多的支付方式为网银,占比达84.9%,有50.4%的企业在互联网上开展过营销活动。①《2014年山西省互联网发展报告》。因此,创新互联网消费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快速适应电子商务巨大发展的客观需求,应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经济。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率。重点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口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及使用。

其次,拓宽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完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立最适合流通渠道送达货物的配送机制,支持农村、社区、学校的物流快递配送点建设。完善互联网支付体系,加快推进网络电子发票等电子商务。推动中小企业普及应用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城市社区、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同时,加快物流系统建设,推动传统物流企业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的业态转型,进一步降低电子商务的物流成本。

再次,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电子商务投诉举报、违法案件相关数据的互通与信息共享,特别要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市场监管部门的网络监管力度;加强跨地区联动,落实属地查处,尽量从源头杜绝假货;加快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监管,建立行业质量安全联盟,由电商企业、电商平台和行业协会联合构建行业自律网,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处机制。

(四)培育和壮大新型消费热点

1.培育多样化特色旅游。2014年全省商业住宿设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6.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3.0亿人次,分别增长4.9%和21.7%;旅游外汇收入2.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 829.3亿元,旅游总收入2 846.5亿元,分别增长5.1%、25.5%和23.5%。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因此,充分利用山西乡村自然和田园风光的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项目,将传统乡村旅游的采摘、踏青与当地特色饮食、民俗风情、乡村演艺文化等相结合,在当前推出的太原-晋中、长治-晋城、运城-临汾等几大片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区,形成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的周末假日消费游。把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复合型景区。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围绕红色经典、晋商文化、佛教圣地等具有山西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满足游客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2.促进体育健身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但是从山西体育基础设施来看,截止2014年山西有99个体育场,87个体育馆,356个田径场。体育健身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体育产业、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弱,行业壁垒严重,体制机制不适应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体育设施建设以及体育健身综合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首先,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城区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以及乡镇行政村必须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推动住宅与体育、休闲、商业综合开发利用;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促进社区居民的康体结合。对无健身设施的已建居住区,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一些尚可利用的空置资源空间,建设一些小型化的体育健身场所予以完善。

其次,扩大对体育产业的投资规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品开发以及体育健身服务等。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体育企业发展职业联盟,进一步优化体育用品业、体育服务业以及相关产业结构,推动体育产业链的纵深发展。鼓励社会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小型化、多样化的便民中小型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

3.推进养老健康服务消费。截至2013年年底,山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477万,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550万。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和城市空巢家庭现象都很突出,空巢老人总量达3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4.8%。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愈发明显,失能、半失能人数逐年增加。相反,与快速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相比,养老服务业发展却十分滞后。

对此要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养老服务业。对未来新建居住小区,必须在小区配套建设能够满足小区居民需要的社区服务和养老服务用房。对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的,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或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区服务中心。鼓励个人在居民社区举办家庭化、微型化的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健康服务需求。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规模化的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并利用其专业、技术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形成连锁化的运营服务机制。

其次,切实加强农村养老健康服务。充分利用农村闲置院落等,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农村特点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立足村级主办、自主参与方式,探索多种渠道的运营管理模式。逐步解决农村空巢、高龄和五保等生活困难老人的吃饭和日间照料等基本养老需求。

4.扩大信息消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实民间资本经营数据中心业务相关政策,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推动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扩大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区域,重点公共场所实现无线局域网免费覆盖。

增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信息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供给。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五)打造山西品牌特产消费

山西特产丰富,具有数百种名优土特产品以及近千种民间艺术品。其中,太钢不锈钢产量已连续几年登顶世界第一宝座,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挤入世界品牌组织等评选的“世界著名品牌500强”之列。太重现已有5件国家级品牌。晋商古老品牌杏花村汾酒,已有两件中国名牌产品和一件中国驰名商标。山西应县凉粉于2015国际慢食协会北京大会上,成功入选中国“美味方舟”的70种食材食物之一。

首先,创造良好的生产和消费环境。第一,尽快形成高标准产品与服务质量体系,提高质量标准,使消费品质检标准提高到与欧美国家相近的水平上;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统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以此作为消费品市场监管的重要依据。第二,建立消费品的溯源体系。一旦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立即倒查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此规范各个生产环节。

其次,加大对特产品牌产业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扶持特产品牌产业和产品的发展。政府应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即在投融资、税收、用地、补贴等优惠政策方面给予生产特产品牌产品的企业诸多政策支持。对保护生态环境、真正按绿色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设立特产品牌产业专项基金,在贷款上给予优惠利率,扩大特产品牌产业的信贷规模。积极支持特产品牌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创新,改进传统生产工艺。

[1]刘成海.中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理论与对策[J].辽宁经济,2009(3).

[2]曾鸣.影响广东省消费结构升级的若干环境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9).

[3]石丽娟.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学术探索,2014(7).

[4]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若干意见[EB/OL].人民网.[2013-08-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14/c1001-22563427.html.

猜你喜欢

消费
巧用消费券
绿色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消费物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