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视角下海南黎族文身形态探析

2015-12-02

山东纺织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身黎族男子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3)

1 黎族文身所处的社会形态

文身是一种复杂而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是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文身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其产生、发展与消亡都同所处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随着人类向阶级社会过渡,文身习俗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消失,因此文身习俗则更多的保留在发展相对滞后的人群中。从资料上看,黎族文身起源于母系社会,唐宋以前甚至是清代,黎族社会男、女普遍文身,而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受到汉族封建文化的影响,黎族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男性先于女性接受了汉族文化,从而导致了男、女文身发展的不平衡。“至20世纪中叶,黎族妇女仍保持着完整而系统的文身习俗,”[1]而男性文身则随着社会的更替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之下,落后原始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的文身习俗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必然是大同小异的”,[2]然而由于黎族男、女文身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因此导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有较大的差异,下面,笔者就对此进行一一比较。

2 黎族男、女文身习俗的异同点

2.1 文身的部位

从文身的部位上来看,男女文身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说,男性文身的部位主要在手臂、足胫,而女性文身主要在面部,这就印证了清代史料《古今图书集成》中对文身的描述:“男文臂腿、女文身面。”[3]

清代的文献史料对黎族男子的文身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琼州志》一书记载了黎族支系中的黎鬃和下脚黎“男妇手臂、足胫俱刺纹数行”,大厂黎男子“两手背或有涅纹”,小厂黎的男子同大厂黎,霞黎的男子“服饰与岐黎同,手足刺纹与下脚黎同。”[4]《古今图书集成》之“职方典”记载:岐人“男子著短衫,名为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至膝,两腿俱露,文其臂,缀耳以银环,鬓堆额前,用牛骨为簪,拴之,饰以鸡毛。”[5]《黎歧纪闻》记载:“生黎之内有六:花脚黎、大厂黎、小厂黎、岐黎、霞黎、生岐是也。向来黎图皆注花脚黎曰下脚黎,余询之黎人,非下脚也;其俗男妇俱于足胫刺纹数行,故名花脚。”[6]这三种清代史料指出了黎族男子的文身部位:手背、手臂、足胫。

相比较男子文身部位,黎族女性的文身部位就复杂多了,不同的支系,文身部位也有所不同,比如,本地黎是属于全身型文身,是文身部位最多的,侾黎的文身部位主要有面部、颈部、胸部,一部分人还文腹部、手臂、胫部,杞黎的文身部位主要有:面部、手臂和胫部。由此可见,面部是黎族女性文身最重要的部位,每个支系的黎族女性都会文面,而其他部位则是可有可无,这是与男性文身最大的不同。

黎族女子纹身的部位大概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面部,面部是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部位,一般是唇的上部到两眼的眼尾,再从唇部的上方到两耳,以致形成锐角三角形。二是胸部,多是从颈部开始延伸至胸部两乳之间,不过这种方式极少。三是臂部,分为上臂、手背和手指,手指上的则是纹在手指节的背面,手掌不纹,至于上臂的图案也大多在上臂的背面,也有一些是整个手臂全纹的,氏族的不同,文身的部位也会有所差异。四是腿部,主要是在胫骨的部位纹饰,但也有少数氏族是在整个大腿骨的位置纹饰的。

2.2 文身的图案

在文身的图案方面,黎族男、女也有很大的不同,总体而言,男性文身的图案简洁单一且面积小,而女性文身图案繁琐复杂,面积也较男性文身大,在同个氏族中,女性文身大多是祖传下来、固定不变的,而男性文身似乎没有这样的规定。

黎族妇女要遵守祖先沿袭下来的规定来文本族特有的纹样,“其图案可分为动物类、昆虫类、植物类和其他类四大类别”。[7]蛙是黎族文身纹样的主要图案,每个支系都包含不同形态的蛙纹。比如本地黎的蛙纹,上半部分主要是弧线,下半部分是直线;而美孚黎的蛙纹则以直线为主,配合点纹;侾黎和杞黎的蛙纹则高度抽象简画,是用直线构成的单元纹样。除了蛙纹,植物类的图案出现的频率也是较多的,主要有草地形、树林形、和谷粒形,这些图案的产生应该跟早起人们从事生成活动有关,而昆虫类的图案主要有螳螂、蝎子等。

而黎族男性的文身的图案则简单得多,主要有:鱼尾巴、犁、耙、鸟、树杆、蜈蚣脚、一个点、本人名字的汉字,这些图案大多没有规律可循,随意性很强。

2.3 文身的象征意义

文身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它展现了人类精神史中最复杂的一页,各民族的纹身都有其相应的意义和目的,黎族文身也不例外,男、女文身在象征意义上也是有同有异。就象征意义而言,黎族文身有以下几种:

2.3.1 文身是氏族的标志。纹身图案是区分各部落、族系的符号,各部落、族系严格区分,不可混淆和借用,部落与部落、氏族与氏族之间都是以文身加以区分的,然而男性文身却没有这样的意义,学者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一书中写道:“男子约从十岁起开始文身,在家族或氏族间看不出文身图形的差别”,[8]在笔者看来,在文身的诞生之初,男、女文身同样有着区分氏族的意义,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性文身的减少,因此在这方面的意义也就弱化,甚至是没有了,而女性则保持着。

2.3.2 文身有装饰意义。爱美是出于人的天性,女人更是如此。黎族妇女可能最初只是在身体上很随意地涂抹,但到了后来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逐渐地演变成了有目的有规律的刻画,黎族妇女文身图案多为几何图案,符合反复、律动等形式美法则,因此本身就有很高的美感度。而男性文身同样有着装饰的意义,学者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一书中提到过这一意义。

2.3.3 文身与婚姻有关。这一象征意义仅限于女性,如水满峒的剃头黎的女子,倘若她们的手臂上有特别标记的,则表示此人已经有了意中人,别人不必再问津。有些黎族部落的风俗习惯是:女子在没有夫家之前不可以文身,以免自己不知道身属哪一族系,若有要出嫁的女子,夫家要到女方家举行一个纹面的仪式,女方大宴亲属,并在女子面部纹出图案,称之为绣面,而且所纹图案必须是男方家族的,这说明了文身与婚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2.3.4 文身与宗教有关。黎族人民有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他们崇拜自然,迷信鬼神,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如果人在生前不文身,刺上特本氏族的符号,死后祖宗就不能认其为自己的子孙,会成为孤魂野鬼,正是有了这种严格的规定,黎族女子的文身才能代代相传至今,相反,男子却没有这样的规定,这也许是男子文身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吧。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发现,男子文身有一独特特征是女子没有的,那就是“避蛟龙之害”。

男女文身不仅只有不同点,他们同样有相同的地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文身的年龄、季节、继承与手法上。

2.4 文身的年龄与季节

据明代史料《海槎余录》记载“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9]从中可知,男女都是在周岁时文身的,然而,有学者认为“男女周岁即文身”这种说法不可信,他们认为,男女文身的年龄是在进入青春期时,但是,民国时期,学者林仁超曾经深入黎族地区进行调查,黎头告诉他,他们的文身是一出生就绘上去的,因此,“男女周岁即文身”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不过笔者认为,周岁文身之说似乎只是个别现象,大部分的黎族男女是在青春期前后即十五六周岁左右文身的,因为,文身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周岁的小孩可能难以忍受这种痛苦,有时候文身可能要分几次进行,甚至几年才能完成。

不仅男女在文身年龄上大致一样,文身的季节也是一样的。文身的季节一般会在秋冬季,因为这时秋高气爽、气候温和,文身时伤口不易感染发炎,这是智慧的黎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2.5 文身的继承与手法

文身在黎族是一件神圣而又严肃的事情,文身师通常都是女性,且在本族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她通晓本氏族的文身图案,有着娴熟的文身技巧与技术,纹身师是传女不传男的,这一点是男、女不同之处,一般是母传女、嫂传姑,以保证文身的技法和图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因此,比起男性文身来,黎族女性文身习俗保存得更加完整系统。

詹贤武学者在《黎族的文身密码》中对女性文身的场景有详细的描写:“文身婆把蘸有颜料的灯芯草,在少女的文身部位描出纹理,然后用木棒往文针上轻轻敲打,顺着纹理一孔孔地把颜料刺进皮肉里。这时,姑娘揪心的惨叫声和众人的安慰声交织在一起。”[10]至于对男子文身场景的描述,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略知一二,学者林仁超在他所著的《琼崖黎洞奇观》中这样写道:“说起绘画这些花纹,也是一宗苦事,那是用刺逐点逐点地雕上去的啊”,[11]因此,我们能看出,黎族男女文身的方法大致是一样的,他们文身用的工具大多都是植物枝干上的刺,并非是用刀具作为文身的工具,而且这些文身用的刺是由文身婆上山精心挑选的,并用这些树干上的刺制作出适合文身的文针,这些用刺制作出来的文针是不会使人的皮肤溃烂的。

3 总结

经过以上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黎族男、女文身在部位、图案以及象征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3.1 主观原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女性追求美的欲望就比男性更为强烈,而文身恰好就能体现这一点,黎族女子文身图案复杂多样,而男子则简洁单一,且黎族女子有以文面为美的传统,更要遵循祖宗法制,这更加促进了女子文身的发展,导致其有巨大的差异。

3.2 客观原因

在历史的演变及进化的过程中,黎族从母系社会转变成了父系社会,黎族首先是男子接受了汉化,而女子没有同男子一样,她们汉化的过程相对滞后,男子接受汉化的过程同样是文身逐渐衰弱的过程,这必然导致了男、女文身的大不同。

3.3 历史原因

历史上,由于汉人对海南黎族女性的抢夺,导致了黎族女性的反抗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这反而强化的女性文身的发展,而男子则没有因为汉人的原因促使文身的发展,反而因为汉化而衰弱了。

[1]杨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M]. 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2]罗春寒.论台湾原住民和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异同及其功能[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3;(1).

[3]宋席珍.宣统定安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4]王国宪,许崇灏.琼志钩沉[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5]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85.

[6]张庆长.黎歧纪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7]徐家林.黎族妇女纹身图案浅析[J].琼州学院学报,2008;(6).

[8]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 广州: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本,1964.

[9]顾岕.海槎余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詹贤武.黎族文身的文化密码—守望海南(连载之二)[J].中国民族,2007;(6):36-39.

[11]林仁超.琼崖黎洞奇观[M].广州:大成书局,1949.

猜你喜欢

文身黎族男子
黎族小伙闯“深海”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别让青春因一“文”而不值
《黎族母亲》等
文身
文 身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男子买执照骗47万拆迁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