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社会网络反哺关系变化本质分析及其模拟仿真
2015-12-02彭华涛
彭华涛,马 龙,幸 理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重庆科技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一、研究背景
创业者经历首次创业过程,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包括情感性关系连接、工具性关系连接以及义务性关系连接等类型。随着首次创业的失败或者转型,创业者社会网络面临重新洗牌的风险。部分网络节点会丧失对创业者的信心,创业者寻求二次创业发展也会重新构建新型的关系。首次创业存留下来的弱关系连接是创业者二次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基于业务联络和先前的关系,创业者利用弱关系连接,达成特殊的资源需求。与此同时,弱关系连接会在创业者的依赖下得到升华和成长,并随着关系时间的积累,最终转化为强关系连接。此过程即为二次创业的社会网络过程。
学术界对于社会网络反哺创业活动的研究较为普遍。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于从社会网络反哺的重要性(Kristianse[1],2004;Kim et al.[2],2011)、首次创业过程中的社会网络反哺(Falzon[3],2000;Kiss和 Danis[4],2008)、定性分析强弱关系转化本质(Weber 和 Weber[5],2011;Zheng et al.[6],2014;Smith和 Lohrke[7],2008)、强弱关系转化的宏观影响作用(Smith 和 Lohrke,2008;Yujie et al.[8],2013;Liao和Welsch[9],2003)等方面展开研究,对于二次创业过程中社会网络反哺的强弱关系转化本质以及强弱关系微观变化等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二次创业的视角,定量分析社会网络反哺关系变化的本质。利用Matlab软件对二次创业社会网络反哺进行数值模拟和仿真,是将二次创业社会网络反哺过程中的数据可视化处理,是对二次创业社会网络反哺的微观规律和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理论依据
(一)社会网络关系转化
社会网络根据关系的强弱程度可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强关系网络具备高信任度、稳定性高等诸多优点,弱关系具备反哺范围广、信息获得渠道宽、维系成本低等诸多特点。因此,社会网络强弱关系可对创业企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Weber和 Weber,2011;Zheng et al.,2014)。二次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仍然不免遭遇各种挫折,遇见各种难题。社会网络是创业企业发展的隐性资源,又因强弱关系对于企业的反哺方式不统一,企业对于社会网络的追求方式也不统一(Xie和Amine[10],2009)。换言之,创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根据自身对于网络的需要而改变网络关系强度(Kiss和Danis,2008)。基于企业业务的联络,创业企业会逐渐加大与社会网络弱关系的连接程度,经历长时间的连接过程,弱关系会逐渐变成强关系(McGrath et al.[11],2003)。与之相反,在创业企业发生转型,改变发展方向时,创业企业原有的强关系社会网络会因业务差异而联络不多,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也会出现变弱的现象(Greve和Salaff[12],2003)。创业企业若要获取社会网络最大的关系价值,必须把握社会网络关系强度的转化程度、时间以及范围。
(二)社会网络反哺演化
社会网络是创业企业发展的隐性资源,对于企业的作用重大,已是创业者所熟知的道理(Reagans和Zuckerman[13],2001)。基于不同关系强度的社会网络对于创业企业的反哺作用不同,创业企业会依据实际需要改变其网络的维度。由此,社会网络会出现反哺演化的现象(Dodgson[14],2011)。Lucia(2000)认为,社会网络反哺演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创业者对于社会网络的需求变化。对此,Kumpula et al.[15](2009)也表示认同,并认为创业家有意识提高社会网络的反哺能力和水平,是社会网络反哺演化最为根本的动力。社会网络由原始状态发展成衍生状态,其存在着特殊的变化渠道和方式,创业企业追求社会网络的演化能力,必须把握演化的重点和标志。Stam et al.[16](2014)从59个案例中着重研究社会网络反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企业家或者创业者的个人关系网络,而待企业发展成为中大型企业之后,其发展大多依赖企业的个人关系网络。不论学者研究结论如何,但都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是和社会网络的反哺演化紧密相关的。
三、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设定二次创业过程中,从首次创业一直跟随创业者的弱关系成员共有a个。依照Granovetter[17](1973)、Smith 和 Lohrke(2008)、Caliendo et al.[18](2012)的思想,可设定创业者与关系成员i的关系强度为ei(0<ei≤1)(Sharpanskykh和Treur[19],2014),且二者的关系强度受到三个因子的影响,即互动程度bi、互信程度ci、互惠程度di(其中0<bi,ci,di≤ 1)(Liao 和 Welsch;Smith 和 Lohrke,2008),且函数关系表达式为公式(1):
互动程度bi,是指创业者与网络节点双方交流的频次程度;互信程度ci,是指创业者与网络节点双方相互信任的强度;互惠程度di,是指创业者与网络节点双方能够得到的收益程度。考虑到三个影响因子之中有一个为0的情形,创业者与此网络成员的关系强度也就不存在,故而B=0,整理关系式有公式(2):
对于首次创业失败或者转型后的创业者而言,存留下来的关系成员是其最重要的资源形式之一(Arregle et al.[20],2015),包括弱关系成员。究其原因,弱关系成员与创业者有着业务上的联络(Hite[21],2005),创业者也较为看重存留弱关系连接与自己的情谊以及关系连接的未来潜力。故此,在创业者二次创业过程中,会加大与创业者的互动、互信、互惠程度(Smith和 Lohrke,2008)。同时基于首次创业相互熟识的原因,相比建立新的关系连接,为了共同的利益,弱关系成员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强度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Kiss和Danis,2008)。综合上述所考虑的问题,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前提下,弱关系成员与创业者的互动程度bi,互信程度ci,互惠程度di都与其反哺二次创业的时间长短有关。以创业者二次创业开始为起点,即 t=0,可知 bi、ci、di都是 t的表达函数。故可有公式(3)、(4)、(5):
就单个关系节点而言,关系成员i所拥有的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在特定时刻能够反哺企业的资源形式也多种多样。按照Yujie et al.(2013)的思想,可以设定关系成员的资源集合为Y={1,2,3,…,z},1 表示网络成员人力资源,2 表示网络成员资金资源,3表示创业者知识资源……z表示网络成员x资源等。故可用表示网络成员i无此种资源x,不能反哺企业x资源,用表示网络成员i有此种资源,进而能够反哺企业 x资源(Baum et al.[22],2010)。不考虑其它因素,只考虑网络成员对于资源的有无情况,只有两种可能情况,即有与没有,概率各占1/2。因关系成员的资源形式多种多样,故而z的值较大,也由此基本上符合概率是1/2的二项分布函数规律。因此,根据二项分布的期望公式可得公式(6):
探讨二次创业社会网络反哺本质,必须研究创业者二次创业社会网络的反哺能力。依照Granovetter(1973)、Smith 和 Lohrke(2008)、Caliendo et al.(2012)的理论,参考Giebultowicz et al.[23](2011)的模型,在不考虑资源价值的条件下,可得二次创业社会网络反哺能力的公式:
反哺能力=关系强度×资源形式
因此有公式(8):
弱关系团体在创业者二次创业过程中展现的反哺能力有公式(9):
将公式(2)、(3)、(4)、(5)、(7)代入(9)中可有公式(10):
四、数值模拟及仿真
根据以上的模型分析,本节将利用Matlab7.11软件对中国情境下二次创业的社会网络反哺弱强关系转化本质进行数值仿真。为模拟方便,将bi、ci、di设定都是t的一元二次表达函数,且初始值都设为 0.2,故有公式(11)、(12)、(13):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本研究将创业企业的成长周期设定为8年,为清晰演化变化过程,取模拟步长为0.01。需要说明的是,利用Matlab软件的plot及plot3函数进行数值模拟和仿真,模拟步长越小,可视化数据演化曲线越清晰和准确。plot函数主要是对二维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而plot3函数主要是对三维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故此,有C1=C2=C3=0.2,并取 A1=A2=A3=0.01,B1=0.015,B2=0.005,B3=0.01,A=1,z=60,a=30。
bi、ci、di都是 t的一元二次表达函数,都与时间t相关,故此,三者之间必定存在着特定的联系。利用plot3函数在三维空间内对特定时刻t的互动程度,互信程度,互惠程度进行可视化处理,在Matlab7.11软件中的图窗中输入编程语言:
可得三维图像1:
图1 互动程度、互信程度、互惠程度三维关系图
在Matlab7.11软件中的图窗中输入编程语言:
可得二维图像2:
图2 互动程度、互信程度、互惠程度由低到高变化曲线图
由图1、图2可知,在约束条件下,随着创业的进程、创业时间的延伸,弱关系群体与创业者互动程度bi,互信程度ci,互惠程度di都展现了较大的变化曲线。首次创业存留下来的弱关系是创业者二次创业较为看重的关系。基于业务的联络,弱关系群体会在创业者整个二次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业者通过把握和强化与弱关系节点互动、互信与互惠因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影响力度(Smith 和 Lohrke,2008),进而能够挖掘弱关系群体的最大反哺价值。
因关系强度、互动程度、互信程度、互惠程度是4个不同的函数变量,简化后,可利用Matlab7.11软件中的脚本M文件来进行数据可视化。脚本M文件是专门处理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多个Matlab代码工具。
创建M文件并命名为guanxi.m
利用M文件编辑器,在guanxi.m文件中写入:
运行M文件,可得图像3:
由图3可知,弱关系随着创业者二次创业活动的开展,与创业者由互动程度、互信程度、互惠程度变化引起的关系强度由弱到强慢慢增长着。相比互动因子、互信因子、互惠因子的影响力度,关系强度的变化曲线要低于其三者中任意一个因子的变化曲线。主要原因在于关系强度受到三个因子的共同作用,且三个因子最大值都小于1(Liao和 Welsch,2003;Smith 和 Lohrke,2008)。
同样,利用Matlab7.11软件plot函数对相关因子影响下的创业者二次创业社会网络反哺能力数据变化予以可视化处理,输入相应编程语言,可得图像4:
由图4可知,弱关系群体与创业者保持二次创业联络,创业者随之能够获得的社会网络反哺能力变化曲线由低到高。创业者与首次创业存留下来的弱关系节点保持联系,并因业务原因增加联系频次,加强关系程度,由此对创业者创业活动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弱关系群体会在创业过程中,展现出强势的反哺能力增长趋势,这对创业者“有百益而无一害”。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二次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发生演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业者需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追求社会网络反哺的最大能力,这与Zheng et al.,2014;Stam et al.(2014)等学者的观点相同。弱关系群体转化成强关系群体,是创业者与关系节点互动、互惠、互信程度加大的直接结果,也是社会网络反哺能力增大、反哺价值增大的直接原因,这与Weber和Weber(2011)、Kumpula et al.(2009)等学者的观点相同。因首次创业而熟识的弱关系成员网络,其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者,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网络节点具备典型的中国情境特点。创业者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维系与其的关系,进而才能享受更高的反哺价值以待企业发展。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创业者与网络节点的互动程度bi,互信程度ci,互惠程度di与创业时间呈一定的相关性,这是基于创业者在二次创业过程中随着创业需求的变化有意识加强与网络节点关系强度的原因而造成的。另外,创业者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其自身的创业活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二次创业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首次创业存留的关系连接与新建立的关系连接一同成长为创业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探究其内在原因,都是创业者二次创业中根据关系类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维系的结果。
[1]Kristiansen S.Social Networks and Business Success:The Role of Subcultures in an African Context[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Sociology,2004,63(5):1149-1171(23).
[2]Kim Y,Choi T Y,Yan T,et al.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supply networks: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29(3):194-211.
[3]Falzon L.Determining groups from the clique structure in large social networks[J].SOCIAL NETWORKS,2000,22(2):159-172.
[4]Kiss A N,Danis W M.Country institutional context,social networks,and new vent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speed[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388-399.
[5]Weber C,Weber B.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social liabilities in CVC triads-A dynamic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255-272.
[6]Zheng H,Li D,Wu J,et al.The role of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capital in crowd funding:A comparative study in China and U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4,51(4):488-496.
[7]Smith D A,Lohrke F T.Entrepreneurial network development:Trusting in the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61(4):315-322.
[8]Yujie Z,Jie W,Tingting L.Weighted Network Evolution Model of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s Knowledge Transfer Based on Node Competitivenesss[J].Management Science&Engineering,2013,7(1):35-44.
[9]Liao J,Welsch H.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growth aspiration:a comparison of technology-and non-technology-based nascent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3,14(3):149-170.
[10]Xie Y H,Amine L S.Social network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J].Global Business&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2009,29(1):61-78.
[11]McGrath C A,Vance C M,Gray E R.With a Little Help from Their Friends:Exploring the Advice Networks of Software Entrepreneurs[J].Creativity&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12(1):2-10.
[12]Greve A,Salaff J W.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2003,28(1):1-22.
[13]Reagans R,Zuckerman E W.Networks,Diversity,and Productivity:The Social Capital of Corporate R&D T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4):502-517.
[14]Dodgson M.Exploring new combination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ocial networks,Schumpeter,and the case of Josiah Wedgwood(1730-1795)[J].Industrial&Corporate Change,2011,20(4):1119-1151.
[15]Kumpula J M,Onnela J-,Saramäki J,et al.Model of community emergencein weighted social networks[J].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2009,180(3):517-522.
[16]Stam W,Arzlanian S,Elfring T.Social Capital of Entrepreneurs and Small Firm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 of Contextual and Methodological Moderator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3,29(1):152-173.
[17]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18]Caliendo M,Fossen F,Kritikos A.Trust,Positive Reciprocity,and Negative Reciprocity:Do These Traits Impact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J].Alexander S Kritikos,2010,33(2):394-409.
[19]Sharpanskykh A,Treur J.Modelling and analysis of social contagion in dynamic networks[J].Neurocomputing,2014,146(1):140-150.
[20]Arregle J-L,Batjargal B,Hitt M A,Webb J W,Miller T,Tsui A S.Family Ties in Entrepreneurs'Social Networks and New Venture Growt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5,39(2):313-344.
[21]Hite J M.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Paths of Relationally Embedded Network Ties in Emerging Entrepreneurial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2005,29(1):113-144(32).
[22]Baum J A C,Cowan R,Jonard N.Network-independent partner sele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56(11):2094-2110.
[23]Giebultowicz S,Ali M,Yunus M,et al.A comparison of spatial and social clustering of cholera in Matlab,Bangladesh[J].Health&Place,2011,17(2):49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