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能并重下的高职旅游专业群“333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5-12-02丁宗胜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素能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丁宗胜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人才培养模式因其涵盖总体规划、人才培养要素配置及其运行机制等内容,对专业群建设目标的达成起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区别单一的专业,要以“群”的角度重新审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运行机制、素质教育、教学团队、质量控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要素及相互间结构关系,形成有助于发挥专业群的优势,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外鲜有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国内有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有关研究有的集中于课程体系构建:袁洪志提出按“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1];温黎明、高玉飞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群应通过能力进行分析,参考DACUM方法,构建课程体系并组织教学[2]。有的集中于课程体系实施的路径:冯文昌、史涛提出高职旅游类专业群应以“职业人”为目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以高级技能为导向,推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3];王虹提出按1+1+1分阶段设计教与学的计划、实施开放式培养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4]。

1 素能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旅游专业群是以旅游产业要素部门在产业链条上的地位和功能为依据,以关键部门对应的专业来整合其他部门对应的专业形成的链条式专业群。[5]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增强专业与旅游产业的适应性,提高毕业生就业迁移能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群”的内在优势发挥和建设目标的达成,必须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近年来,我们在旅游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育人标准与用人标准统一、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同步[6]的原则,构建了基于素能本位的“载体创建+平台对接+团队保障+质量控制”的一体化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即“3333”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以素能并重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3”模块课程体系为载体,创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对接“3”堂平台,培养具有优秀教学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3”能保障团队,实施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学分认证的“3”考质控制度。

2 “333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1 确定素能并重培养目标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服务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特征,决定现代旅游职业人才应具有特殊的素能结构。但长期以来高职旅游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素能结构未能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充分吻合,相关专业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重复叠加现象严重,素质教育泛化、表面化问题凸出,导致专业群及其所属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有效针对旅游类职业人才的特质进行设计。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调研、职业能力分析、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调研论证,我们认为现代旅游职业人才既要有专门的服务技能,更要有服务技术(知识、态度);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高尚的品德和品位、坚韧不拔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等。其中以敬业爱岗、诚实热情、吃苦耐劳为核心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合格旅游人才的根本,以丰富涵养、诚信为本、娴熟沟通为核心的社交能力是其职业发展的关键,以精湛旅游服务技艺和理实一体管理才能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基础,这些共同组成现代旅游职业人才职业素能结构体系的核心。“厚人文、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精技艺、懂管理”的旅游类专业人才特质得到行业企业和同行的广泛认可,是构建人文教育、诚信教育、意志教育、沟通教育、管理教育等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和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基于旅游类专业学生素能结构分析,我们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群素能并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旅游产业要素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岗位群,培养既具有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独立要素部门服务、管理岗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又具有要素部门岗位群间职业迁移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群属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则着重培养面向旅游要素部门服务、管理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群”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各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涵盖培养学生具有沿产业链进行职业迁移的能力。

2.2 构建素能并重“3”模块课程体系

基于旅游专业群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能结构,校企合作共同制订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底层共享(通识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中层分立(群属专业课程)+高层互选(职业拓展课程)“3”模块课程体系(见表1),重点培养旅游职业人才“厚人文、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精技艺、懂管理”的特质,同时将“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普及性素质教育作为核心内容融进“3”模块之中。

底层共享课程模块由通识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组成。通识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基本人文素质,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礼仪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同时加开公共艺术修养、创业教育课程、其他素质教育等选修课。专业群平台课程开设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吴文化、旅游心理、旅游英语、旅游文学欣赏、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等,形成面向旅游产业链的基础知识和职业基础技能。

中层分立课程模块主要是群属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据岗位素能,课程内容的遴选对接职业岗位职业标准,课证融合。在此模块中强化旅游服务技艺教育与训练、旅游经营管理的专业教育。

高层互选课程模块主要是职业素能拓展模块,包括公选课、专业选修课程(供群属不同专业互选的考证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迁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3”模块课程的有序衔接和有机统一,形成了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了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了专业群在培养复合型、可迁移职业人才方面的优势。

表1 旅游管理专业群“3”模块课程体系

2.3 创建“3”堂对接平台

充分利用政、行、企、校联动机制,创建课程体系实施的有效平台。对接第一课堂,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实现第一、第二课堂双向互动。针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能力培养内容,第二课堂开展相应素质教育项目活动,按照“精品和普及相结合”的原则,打造具有鲜明旅游文化的活动体系。通过第二课堂特色鲜明素质教育项目的设计(见表2),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储备赛项人才,积累学生社团管理经验,培育学生感恩心理和良好品质。实施精品社团建设工程,建设旅游协会、香艺协会、导游之家等特色精品社团,把精品社团打造成了旅游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开展社会热点调查、文明旅游宣传、旺季顶岗实习。通过衔接校园内外,发挥第三课堂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转化功能(见表2)。

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第二和第三课堂活动项目纳入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把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学分化、模块化,从而建立起“三堂对接”有效运行机制。

表2 第二、第三课堂的主要素质教育活动项目

2.4 培育“3”能保障团队

教师素能本位课程体系实施的主体,教学团队的保障作用。专业群教学团队在目标方面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质量完成单一课程或专业的教学任务,而是扩展到培养具有职业迁移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行业企业应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等多重任务目标。很多教师缺乏“群”的意识,习惯学科知识体系下单一专业教学模式,没有从产业链或岗位群的视野去思考教学改革,重新设计教学项目和遴选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教师较为关注学生专门化方向技能的培养,忽视产业要素部门间就业迁移能力(旅游人文知识修养、旅游信息技术应用、语言的准确表达与沟通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精神、勇于创新与改进、主动性、坚持与毅力、影响力)培养。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做好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优化配置学校的办学资源;建立激励机制,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工作任务导向的岗位培训,以点带面培育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循序渐进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增强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培育具有社会美誉度的教学团队等措施,形成“三能”并重、互相促进的教学团队能力结构。[7]

2.5 实施“3”考质控制度

素能并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普遍存在重能力考核、轻素质考核的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源头着手,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素质和能力考核结果共同作为毕业资质条件。在实践中,我们首先将第二和第三课堂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赋予28个学分,实行素质教育项目学分认证考核制度,解决素质教育考核偏软的问题;二是建立专业群的课程教学质量的多元评价标准(企业标准、竞赛标准、考证标准、课程标准)+过程考核方法的评价制度,每门课程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三是实施将职业资格考证和毕业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按职业岗位要求至少考取一张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学生考取群内其他专业一张职业资格证书。“3”考质控制度使素能并重培养目标得以切实贯彻实施。

3 结论

基于素能本位的旅游专业群“333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新了旅游专业群课程体系,强化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有效对接,提升了团队教育教学能力,完善质量考核制度。各人才培养要素按内在逻辑关系有序相扣,构成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闭路循环体系,促进了学校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突出了学校办学的优势和竞争力,同时也为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专业群建设的质量提供参考标准。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3.

[2]温黎明,高玉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群基于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42-44.

[3]冯文昌,史涛.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高职旅游类专业群建设改革与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21-22.

[4]王虹.高职高专院校整体推进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高职旅游专业群建设特色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76-77.

[5]丁宗胜.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逻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9-12.

[6]徐世建,绕玉婕.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2015(5):57-59.

[7]丁宗胜.高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能力结构优化与建设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58-60.

猜你喜欢

素能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职业教育赢在素能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以“学练赛”为抓手,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能
让数学语言的美丽之花在数学殿堂中绽放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