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旅游地理学学科的研究历程※

2015-12-02李继红明庆忠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科理论

王 成 李继红 明庆忠

(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99;2.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3.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旅游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现代旅游现象出现于产业革命后的英国,以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成立为标志[1]。到目前为止,旅游地理学界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文献,其中包括若干旅游地理学学科方面的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学界公认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用库恩的科学哲学“范式”理论来考察现阶段中国的旅游地理学,还处于库恩范式理论中的“前范式”向“范式”过渡阶段[2]。对于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来说,还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思想,亟待旅游地理学界共同努力,不断总结、挖掘、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学界公认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

1 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历程

旅游地理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McMurry,1930)一文被公认为地理学家研究现代旅游的第一篇论文,标志着现代旅游地理学的诞生。但是,旅游地理真正得到发展,在欧洲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北美和日本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3]。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旅游地理学80多年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初步发展和深入发展阶段。

1.1 初创阶段(二战之前)

初创阶段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旅游地理学致力于有关制定政策方面的实践研究,而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此外,该时期美国、加拿大的旅游地理研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的游憩活动研究为主,旅游研究居于从属地位。

1.2 初步发展阶段(二战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

1946年,美国公布第一篇旅游地理学方面的硕士论文。Cooper(1947)对季节性和旅行动机进行了研究,对旅游地理学界具有较大影响。1949年,第一篇旅游地理学方面的博士论文在美国发表。从20世纪60年代起,位于亚欧大陆西部的欧洲,其大多数国家也涉足了旅游地理学方面的研究[4]。到20世纪70年代,相关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国的旅游地理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各种各样的旅游地理研究组织开始成立。这些组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旅游地理学研究在国内外的交流与发展,研究内容从应用研究逐步向理论研究方面迈进。Tuan(1974,1980)和 Relph(1976,1989)等学者从地理学视角就人与环境的关系、地方本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特别强调“地方”这个概念不仅是一个几何空间,而且还包括了人地之间的关系[5]。R·W·Butler(1980)总结并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Strapp J·D(1988)提出第二居住地理论。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地理学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发展成为旅游研究的中流砥柱之一,已然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生长点。

1.3 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Um S.和Crompton J·L.(1990)提出旅游地选择过程理论,认为旅游地选择是决策行为研究的主课题。Crompton J·L.和 Ankomah P·K(1993)等在提炼前人关于旅游空间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单一、线路、基地、区域、环状”等五种旅游模式。Duncan,Light(2000)研究了旅游地理的理论进展及其对旅游业、旅游市场的指导作用。Lew,Alan A.(2002)提出旅游地理正在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认为旅游在空间、地域、影响上不断扩张。R·W·Butler(2004)对旅游地理、休闲旅游地理的时空发展机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地理势必迎来发展高峰。Kreisel和Werner(2004)强调,旅游地理需要更加注重景观研究、休闲旅游研究,而环境容量研究将是重点。Hall C·M和Page S·J(2009)从空间性的解释、旅游规划与地方、开发及其不协调等三个方面回顾了旅游地理学近10年来的发展脉络。

本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旅游地理学,已经延伸到用“新社会经济思潮”重新审视流行十多年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阶段[6]。这一阶段国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演化、游客空间行为、旅游影响等三个方面。

2 国内旅游地理学研究历程

2.1 古代朴素的旅游地理著作

我国古代有关旅游和山水景观的著作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诗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黄鹤楼》《滕王阁序》等诗文为一类,表现手法多为写景抒情,而且写景只为抒情,可称为“游记文学”;《水经注》《扶南传》《入蜀记》《佛国记》《大唐西域记》《梦溪笔谈》《史记·货殖列传》《西游录》《徐霞客游记》等是作者深入考察后写成的,根本目的在于纪实和科学研究,并非单纯抒情,可称为古代的“旅游地理著作”[7]。

2.2 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

张其昀(1934)、任美锷(1940)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地理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人文地理学受到了全面的否定,除了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经济地理学有所发展外,人文地理学的其他许多分支学科均未能发展建立起来,出现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中断现象,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恢复和重视[8]。

在国内,虽然较为系统地研究旅游地理学只有30余年的时间,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初步发展和深入发展阶段。

2.2.1 初创阶段(1978年—1991年)

以郭来喜、陈传康、杨冠雄等为代表的地理学家是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定了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基石。陈传康(1978)指出,地理学结合某些特殊环境和任务已形成一些综合研究方向,主要有环境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灾害地理学。在我国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是以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开始的[9]。旅游地理学高级人才培养是以《旅游资源评价—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尹以明,1984)为标志开始的。1985年,李旭旦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说》首次列入旅游地理学条目,标志着旅游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同年,《青年地理学家》杂志的创办,为地理学研究生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1986年,《人文地理》杂志创办,大力推动了人文地理学特别是旅游地理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1986年,保继刚就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旅游需求预测等做了系统研究。1989年,楚义芳就旅游地理学的科学范畴、旅游流以及旅游空间组织等方面做了理论探讨。

这一阶段以介绍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和吸收借鉴国外旅游地理学前沿理论为主,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

2.2.2 初步发展阶段(1992年—1999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向旅游地理学等学术研究渗透,使大学里的旅游地理学研究方向从纯粹的学术研究向为经济建设服务方向转变,开始重视研究的实用价值,以旅游规划任务带动旅游地理学学科的发展成为主流。1993年,保继刚等编著的《旅游地理学》出版,是1978年以来的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被大多数高校地理、旅游等相关专业选为教材,具有划时代意义,全面推动旅游地理学向系统化、理论化方向发展。1996年,保继刚等著的《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出版。1999年,保继刚等编著的《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出版,反映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广大读者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的迫切需求,该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之上对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发展进一步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消化、分析总结,对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到20世纪末,我国的旅游地理学研究从概念、理论、区域到应用,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部分研究成果已经接近国际水平[9]。

2.2.3 深入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吴必虎,2001)和《旅游规划原理》(吴必虎等,2010)出版,其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按照“言必有据”的指导思想,系统总结国内外文献,提炼出了完整的旅游规划理论体系,是这一阶段的集大成者的标志性著作,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新编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刘振礼等,2001)出版,被国内很多高校旅游院系遴选为教材,发行量较大,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旅游地规划》(明庆忠,2003)出版,该书系一部旅游地开发规划的基础理论著作,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保继刚等,2003)出版,该书反映了继陈传康先生等开创者之后的中国第二代旅游地理学家为中国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做的不懈努力,并体现了中西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科学思想和方法[10]。《基础旅游学(第二版)》(谢彦君,2004)和《基础旅游学(第三版)》(谢彦君,2011)出版,马波教授指出,《基础旅游学》是一部深邃、严密的学理性研究成果,如果《基础旅游学》提出的“旅游体验硬核论”成为学界共识,那么旅游学或许会像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显学一样有了基本假定,那是非常了不起的[11]。《旅游地理学》(冯学钢等,2006)以旅游者、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线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指出TRED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贯穿于整个旅游地理学研究过程[7]。《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第一版)》(邹统钎等,2008)和《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第二版)》(邹统钎等,2013)出版,对国内外旅游理论、旅游地理理论的前沿进行了系统总结。《旅游地理学(第三版)》(保继刚等,2012)出版,许学强教授在该版序中指出,在20年间《旅游地理学》出版了三版,不仅见证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保继刚的个人成长历程[2]。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旅游地理学家在消化、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任务带学科为主,从各自研究视角进行理论和研究案例总结,涌现出大量优秀专著、论文、教材。我国旅游地理学取得了长足发展,成绩喜人,建立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和体系,是当前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硕的学科领域之一[12]。但是,与发达国家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如研究领域较为集中,很多学者热衷于研究热点区域的旅游发展问题;很多研究成果研究问题缺失;缺乏“全景鸟瞰式”的研究视野,很多研究成果就事论事,知识贡献不足。到目前为止,旅游地理学还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本土化的、学界普遍公认的学科体系。

3 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构建

在国外,鲜见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方面的探究。这可能是旅游地理学本身不够成熟的自然表现,也可能是国外学者一贯务实精神的反映,还可能是国外宽松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所形成的教育路线自主与开放精神的一种折射[11]。

在国内,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积累,但总体来说,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较为松散、凌乱,用库恩的科学哲学“范式”理论来考察现阶段中国的旅游地理学,还处于库恩范式理论中的“前范式”向“范式”过渡阶段[9],对于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来说还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思想。即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不相匹配,导致指导旅游地理实践的理论依据不足,由此,构建科学可行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刻不容缓。

图1 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

在系统回顾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研究历程及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哲学方法论为准绳,以横断学科、带头学科和数学与统计学等学科为支撑点,以旅游活动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及其空间相互关系为分析框架[13],以专门研究旅游客源地的分支学科(或领域)、专门研究旅游通道的分支学科(或领域)、专门研究旅游目的地的分支学科(或领域)和旅游地理学交叉学科(或领域)为着力点来构建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见图1)。

在图1中,虽然在学科(或领域)罗列方面,该体系仍然不够全面,但这些学科(或领域)可以认为是最基本的。有些学科(或领域)目前还不能称其为学科,但是将来成为独立的旅游地理学分支学科有其必然性(如旅游综合体、旅游地理思想史、海洋旅游地理、太空旅游地理等)。随着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供给能力的提升,必将会产生新的旅游地理学分支学科(或领域)。

4 结语

显然,当前只是初步提出了一个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还有许多学科理论问题需要学界的同仁们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对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进行优化。我国旅游地理学基本上走过了直接借鉴国外理论的阶段,我国旅游地理学学界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吸收国外的理论,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旅游地理学本土化创新。从整体上看,国内研究与国外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中国旅游业发展所呈现的行业管理、旅游影响、主客关系、社区发展、城市发展等问题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并深入相关领域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制度、经济方面的探讨[14]。新时期,应加强从跨学科、多维度的视角研究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深化学术问题和规范意识,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增强旅游地理学实用价值的同时[15],呼吁旅游地理学理想主义的回归,真正实现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本土化和本土国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1]申葆嘉.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之系统陈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37-50.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38.

[3]孙建军.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现状浅析[J].人文地理,1991,6(3):79-80.

[4]刘住.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0-22.

[5]邹统钎.旅游学术思想流派[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05-106.

[6]王兴中,李九全等.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83.

[7]冯学钢,黄成林.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5.

[8]赵荣.试论我国人文地理学近年的发展与方向[J].人文地理,1994,9(1):59-63.

[9]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

[10]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9-66.

[1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19-38.

[12]张捷,郭永锐.从学术体系构建到学科知识溢出[J].旅游学刊,2014,29(6):127-128.

[13]Leiper,N.The frame work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

[14]保继刚,尹寿兵等.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06-1512.

[15]明庆忠,陈英.旅游产业地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51-56.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研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超学科”来啦
旅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