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免疫功能变化及其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015-12-02郭丽侠杨宇艳高彩云
郭丽侠,杨宇艳,高彩云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目前,由于引起分娩的机理尚不清楚,早产的发生是产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1]。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医院急救及监护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由于早产儿免疫器官不成熟、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再加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极易发生院内感染,从而增加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甚至导致死亡,而针对可能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予预防性的对症救治及护理,可以降低早产儿发生感染的风险,提高医院救护工作的质量[2~4]。本研究对2008年~2012年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2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其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早产儿721例,男396例,女325例。发生感染163例(182例次,感染组),其中肺部感染76例次,血液感染44例次,口腔感染19例次,结膜感染14例次,消化道感染13例次,皮肤感染9例次,泌尿道感染4例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例次;未发生感染558例(非感染组)。另选10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各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各组血清 CD+3、CD+4、CD+8、CD+4/CD+8T细胞及IgG、IgA、IgM 比较(±s)
表1 各组血清 CD+3、CD+4、CD+8、CD+4/CD+8T细胞及IgG、IgA、IgM 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未感染组比较,△P <0.05。
组别 n 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 IgG(g/L) IgA(g/L) IgM(g/L)未感染组 558 67.33 ±7.21* 41.28 ±6.89* 30.54 ±5.76 1.57 ±0.33 7.36 ±1.37* 0.54 ±0.11*0.63 ±0.31感染组 163 66.89 ±6.72* 40.90 ±7.16* 31.02 ±6.34 1.51 ±0.46* 6.56 ±1.18*△ 0.51 ±0.07*△ 0.59 ±0.48对照组 100 69.11 ±6.57 43.25 ±5.62 30.18 ±6.01 1.62 ±0.29 9.78 ±1.43 0.63 ±0.22 0.67 ±0.28
2.2 早产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感染 组胎龄<32周者44例(27.0%)、体质量<1 500 g者46 例(28.2%)、宫内窘迫者29 例(17.8%)、产时窒息者14 例(8.6%)、胎膜早破 61 例(37.4%)、机械通气16例(9.8%)、全静脉营养时间≥10 d者 53例(32.5%)、深静脉置管者31 例(19.0%)、应用抗生素时间≥7 d者39例(23.9%)、使用糖皮质激素者25例(15.3%),未感染组分别为 96 例(17.2%)、95 例(17.3%)、64 例 (11.5%)、22 例 (3.9%)、136 例(24.4%)、25 例 (4.5%)、115 例 (20.6%)、64 例(11.5%)、91 例(16.3%)、51 例(9.1%),两组比较,P均<0.05;感染组阴道分娩者26例(16.0%)、高胆红素血症者16例(9.8%),未感染组分别为69例(12.4%)、43 例(7.7%),两组比较,P均 >0.05。
2.3 早产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将胎龄<32周、体质量<1 500 g、宫内窘迫、产时窒息、胎膜早破、机械通气、全静脉营养时间≥10 d、深静脉置管、应用抗生素时间≥7 d、使用糖皮质激素这10项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感染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产时窒息、全静脉营养时间、深静脉置管为早产儿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详见表2)。
表2 早产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文献[5]报道,早产儿本身细胞免疫功能低于足月儿。本研究显示,感染组、未感染组CD+3、CD+4T细胞均低于对照组。研究[6]也证实,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越差。本研究还发现,未感染组和感染组IgG、IgA均低于对照组,且感染组IgG、IgA均低于未感染组。IgG属于惟一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但在早产儿体内含量仍不及足月产儿,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证实了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因此早产儿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更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本研究显示,感染组体质量<1 500 g的发生率高于未发生感染组,且多因素分析证实体质量<1 500 g是早产儿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可能是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中IgG水平低,皮肤屏障功能差,继发院内感染几率增加。刘雪杰[7]认为,体质量<1 500 g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达44.3%,显著高于体质量1 500~2 000 g的患儿(11.3%),而体质量>2 000 g患儿的医院感染率仅为2.9%,进一步证实早产儿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体质量越轻,感染率越高,尤其出生体质量<1 500 g感染率更高。
产时窒息的早产儿因需要插管吸痰、吸氧等急救措施,增加了感染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显示,感染组产时窒息的发生率高于未发生感染组,且多因素分析证实产时窒息是早产儿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此与刘兆娥等[8]报道的观点一致。因此,对于发生窒息或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呼吸机支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持续治疗4~12 d。
全静脉营养属于侵入性操作,时间越长,越易增加早产儿感染的风险[9~11]。因此,针对此类患儿需要给予更多的预防性措施,以降低感染的风险[12~14]。本研究显示,感染组全静脉营养时间≥10 d的发生率高于未发生感染组,且多因素分析证实全静脉营养时间≥10 d是早产儿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还发现,感染组深静脉置管的发生率高于未发生感染组,且多因素分析证实深静脉置管是早产儿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置管后患儿若突然出现寒战、高热或体温达39.5℃以上,应先考虑为深静脉感染,必须停止输液。罗应琴等[15]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1]麦炜碧,高云鹤,陈励和,等.自然早产与医源性早产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5):640-646.
[2]孙立新,刘殿武.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29-1530.
[3]杨玉霞,栾斌,乔俊英,等.160例新生儿真菌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6):705-707.
[4]张红珊,苏浩彬,魏菁,等.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07,28(3):457-458.
[5]刘云,姜波,尹建春,等.早产儿医院感染调查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4):284-286.
[6]徐焱,李文华,王丹华,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26-1228.
[7]刘雪杰.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2-74.
[8]刘兆娥,朱学梅,杨波,等.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0):770-772.
[9]赵红彦,青海.抚触按摩对高海拔地区早产儿免疫功能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1):2990-2991.
[10]吴金兰,都鹏飞.住院早产儿10年间医院感染139例的病原荫分布及耐药性的变迁[J].安徽医学,2010,31(5):493-495.
[11]杜风华,孙秀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细菌与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2):30-31.
[12]刘雪杰,马丽娜,刘凌,等.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2-73.
[13]修文龙,杨长仪,陈涵强,等.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9(10):657-660.
[14]程可萍,金美媞,陈仙丹.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82-84.
[15]罗应琴,武卉,何学坤,等.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4):411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