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输液途径在儿童输液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2015-12-02王瑞亭

上海护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静脉炎套管输液

张 萍,丁 红,王瑞亭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 510515)

在治疗过程中,输液的通路是治疗的重要保障,临床上多采用外周静脉穿刺法建立输液通路。但对于需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或输注刺激性药物的特殊疾病患儿,若发生渗液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发炎甚至坏死。针对此难题,临床上会针对性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法,即选择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管)。然而这种置管法对操作者的技术、儿童的配合均有较高要求,常因患儿不能主动配合,必须辅以全麻,且穿刺易误入动脉导致血肿或穿透胸腔引起血气胸,造成严重并发症,影响患儿的治疗及康复[1]。对此,我科将CVC管置入途径进行改良,通过颈外静脉置入CVC管到达中心静脉,这种方法较中心静脉置入直观、方便,且能达到输注治疗的同样效果。为此,我们将颈外置入CVC管与外周留置套管针在患儿治疗过程中进行了对比,观察这两种方法在患儿输液治疗中的适应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138例。其中,采用颈外静脉置管69例,采用外周静脉置管69例。入选标准:①输液治疗需1~4周,年龄2个月~10岁的患儿;②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能进行语言沟通。排除标准:血液病患儿。

1.2 方法

1.2.1 外周静脉置管 选取头皮或四肢外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进行输液治疗,留置针发生渗液或脱管时应立即更换。置管方法:选用24G贝朗安全留置套管针用于穿刺留置。选择好静脉后,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成角15~30°直刺血管,见回血松开止血带后送入留置导管,左手食指按压导管尖端防止溢血,撤出针芯,连接无针接头,留置针上覆盖一透明无菌敷料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固定导管,并注明留置时间。

1.2.2 颈外静脉置管 通过颈外静脉置入CVC管到达中心静脉,留置CVC管进行输液治疗,直至输液治疗周期结束后拔管。置管方法:将患儿安置在床上并加以约束,去枕头低位(15~30°),头偏向穿刺对侧,肩下垫一小枕,肩外展,脱去一侧衣袖,充分暴露选择的颈外静脉。2%葡萄糖氯己定消毒剂消毒颈部皮肤,用22G贝朗安全套管针于颈外静脉上、中1/3交界处刺入血管[2]。见回血推进套管针的导引套管进入静脉。将中心静脉导管包中的导丝顺着导引套管送入,根据提前测量的长度将导丝送入导引套管内2/3左右,从导丝上将导引套管退出,然后将中心静脉导管顺着导丝逐步送入静脉至测量好的长度,连接无针接头,10 mL注射器抽吸回血再推注生理盐水,确定通畅。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75%乙醇纱布清理穿刺点周围皮肤,覆盖一透明无菌敷料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固定导管,注明留置时间。置管后,凭胸部正位片判定导管末端是否位于中心静脉。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种静脉通路的1次穿刺成功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百分率经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途径静脉输液1次穿刺成功情况 采用颈外静脉置管的69例患儿中,1次穿刺成功66例,占95.7%;采用外周静脉置管的69例中1次穿刺成功54例,占78.3%,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P=0.002)。

2.2 不同途径静脉输液后不良反应情况 见表1。

表1 不同途径静脉输液后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3.1 两种输液途径的优缺点比较

3.1.1 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操作较简便、技术易掌握外周留置套管针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备物简单,操作步骤少,容易培训及掌握。而颈外静脉留置CVC管,备物及操作步骤均复杂许多:需要先使用套管针穿刺作为引导套管,引入导丝后,再二次引导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固定后还需行胸部正位片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的在位情况[3-6]。在操作技术上,对穿刺体位、血管暴露、穿刺方法等方面要求较高[7]。需经过较严格的培训后方可实施,培训难度及技术性较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高。

3.1.2 颈外静脉1次穿刺成功率较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高 外周静脉为浅表静脉,不如颈外静脉粗直,尤其是儿童的外周静脉,具有细幼、分叉多、不清晰等特点,容易造成1次穿刺失败、穿漏等现象。而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粗、血管直、易显露,可在直视下进行穿刺[8]。穿刺时顺应血管走向及把握血管深浅,较易1次穿刺成功。

3.1.3 颈外静脉留置CVC管的不良反应较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少 外周留置针短小,患儿好动,尤其四肢、头部活动较多不易配合,在儿童多动、哭闹时容易造成穿刺导管脱管和漏液。而CVC导管深长,且颈部活动范围小,CVC导管固定后不受患儿四肢、头部活动的影响,不易脱管。在长时间输入药物时,外周血管因管径小、血流慢,易导致输液部位疼痛、硬结,进而诱发静脉炎,而颈外静脉置入的CVC管,导管末端可到达上腔静脉,血流速度快,药物输注后能迅速被稀释,降低对血管的刺激,故不易引起疼痛、发生硬结及静脉炎。

3.2 两种输液途径的临床应用

3.2.1 颈外静脉留置管需经过严格培训 颈外静脉行径表浅,位置恒定,容易在直视下进行穿刺[6]。对比颈内深静脉穿刺,经颈外静脉到达中心静脉的通路没有经颈内深静脉直接,常需经过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再汇入中心静脉[1]。因此,在体位、角度、手法方面需要更为精确的判断和操作。护士需要经过严格培训,才能进行操作,且穿刺后需通过胸部正位片定位导管位置。

3.2.2 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更适用于短期输液治疗的患儿 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不超过1周[9]。故输液治疗在1周内的患儿,若无并发症,如静脉炎或渗出,外周静脉导管可以留置到血管内治疗结束时,无需进行留置套管针的更换[10]。且由于输液时间短,药物造成的血管刺激也相对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再综合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方面的考虑,使用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较为合适。

3.2.3 颈外静脉置管在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中占有优势 颈外静脉CVC置管虽然首次置管时操作复杂、费用较高,但保留时间长,脱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一直用到输液治疗结束。而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会由于脱管、不良反应造成重新建立输注通道的情况,虽然单次费用低,但多次累计后造成费用上升。若是造成静脉炎等并发症,还需进行并发症的治疗,不但增添了费用也增加护士工作量以及患儿的痛苦。故在长期(1~4周)静脉输液治疗中,颈外静脉置管更具优势。

[1]邓小明,姚尚龙,于布为,等.现代麻醉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64-1065.

[2]韩月献.运用循征护理指导小儿颈外静脉采血[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639-640.

[3]沈国妹,王颖雯,茅蓓蕾,等.血液肿瘤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分析及处理[J].上海护理,2010,10(1):33-36.

[4]朱桔,胡振娟,彭惠婷,等.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炎预防方案研究[J].上海护理,2010,10(4):27-30.

[5]刘春丽,颜美琼,陆箴琦,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末端定位技术改良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2):75-78.

[6]卢演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2,8(5):841-843.

[7]羊静.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患儿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84-86.

[8]房芳,张静,朱海冬,等.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体位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8B):2112-2113.

[9]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16.

[10]杨连招,林源,莫显伟,等.深静脉置管区细菌污染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1,32(1):126-128.

猜你喜欢

静脉炎套管输液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大宇弃置井ø244.5mm套管切割打捞作业实践与认识
民用建筑给排水预埋套管施工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具有腐蚀坑缺陷的套管强度评估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颈枕输液袋
跟管钻进用套管技术研究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