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2015-12-02蔡信强
○蔡信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指导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南,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和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现实需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领头雁,又是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的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站位全局、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寓意深邃,体现出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为民服务的群众意识、治国理政的全局意识、深刻清醒的法治意识、研读经典的学习意识,是启迪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的源头活水和履职尽责的价值遵循。
一、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
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2014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党的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正是源于对中国现实的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才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出了科学判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他告诫人们,既要充满信心,实干兴邦;还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总目标。出于对实现总目标根本路径问题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中国道路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所分析、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命运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观点鲜明,发人深省。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其前提是具有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能帮助人们透过表象及时发现问题。毛泽东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模式、改革利益分配、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此消彼长。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发现问题,可贵的是善于解决问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领导干部要勇立潮头,成为破解问题的高手。一是面对问题不畏缩,正视问题有勇气。领导干部要有直面问题的胆识和担当,善于运用辩证的哲学思维思考,善于在纷繁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条分缕析,顺藤摸瓜,把问题的根源弄清楚,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把问题的本质看明白。二是解决问题有方法,轻重缓急有步骤。解决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工作方案,就是解决办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瓶装旧酒,还是老一套,已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领导干部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勇于创新、迎难而上,在解决问题中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深化改革。
二、为民服务的群众意识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思想认识问题。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强调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党的奋斗目标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在对中国梦的阐述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执政标准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深刻论述与生动实践,富有启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和经济建设成功的重要经验,是党的性质的体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心向背决定了一个政党(政权)的生死存亡。领导干部源于人民,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时刻牢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古训。一是要摆正官与民的位置。坚决摒弃“官老爷”、“父母官”等封建官吏思想,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把人民群众地位放在头上,把人民群众的冷暖记在心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听汇报、看材料永远不可能听到群众真正的呼声。只有经常深入基层,走进人民群众中间,和他们交朋友、唠家常,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有利于提高认识,改进工作。
三、治国理政的全局意识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局意识,主要体现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上,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添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给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强保证。“四个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而每个“全面”的内容又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可以说,“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有机构成和理论品格。正如刘云山同志指出的,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列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列车,那么改革就是发动机,法治就是稳压器,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针对“四个全面”全局与重点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中学习时指出:“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对“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辩证统一,思想如炬。
全局意识,就是指能够从整体出发,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就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言,“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单位无论大小,官职无论高低,领导干部驾驭工作的全局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一是要抓顶层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以“一盘棋”的思想对工作进行深谋细化,考虑在前。二是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局部思维很难驾驭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因此,工作布局要点面结合,工作安排要有重点难点,工作推进要协调一致,工作成效要和谐共赢。三是要有统筹能力。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好单位人员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上级之间关系。要有战略家的眼光和胆识,以全局利益为重,切忌因小失大。
四、深刻清醒的法治意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法治与改革、法治与从严治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与国际事务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刻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重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统帅地位,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徇私枉法、违法乱纪等乱象深恶痛绝,要求“所有领导干部都要警醒起来、行动起来,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问题”。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反腐倡廉、整顿吏治,从“打老虎”到“拍苍蝇”,一场中央领导率先垂范自上而下的作风建设与惩治腐败,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依法反腐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德法并行的法治思想,意义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觉醒,政府的行政方式面临着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这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传统儒家的“刑不上大夫”思想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法律思想存在着对立的矛盾。一些领导干部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存在享受特权、一等公民的思想流毒,把个人独立于法律之外;一些领导干部固守人治思想和长官意志,遇事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现象严重。全面掌握现代法律思想,牢固树立深刻清醒的法治意识刻不容缓。一是要廉洁自律。“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带头捍卫法律的尊严,以廉洁自律、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良好形象团结人、带领人。二是要管好家人。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祸起萧墙、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贪腐悲剧一再警醒我们要明察善辨,谨慎交友;要严格要求,管好家人。三是要树立法治思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思维思考工作、以法治手段开展工作,不断加强依法执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五、研读经典的学习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与战略布局源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理性思考,其主观条件是基于对学习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把握上。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阐述思想,表达观点。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均有体现。据统计:“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儒家经典之外,道、法、墨三家的经典语录也是习近平讲话和文章中的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到的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党的有个好传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谆谆教诲,催人奋进。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的获得一靠学习二靠思考。任何思想和学说不经过学习就无法转化为思想的武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无法获取真知灼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和海量信息,往往令人无所适从。作为领导干部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本领恐慌。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人类思想认识的精华。研读经典的学习意识应成为领导干部的共识。一是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强大的思想武器。我国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进入攻坚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为实现中国梦助力添彩。二是要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明的记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突出表现为争夺话语权。西方的理论和观点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亦步亦趋式的鹦鹉学舌,往往会迷失方向。结果是,别人的东西没学会,自己的东西又丢掉了。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首先就是要有话语自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汲取养分,形成独特的话语风格,提升领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