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心理、行为偏常背后的家庭教育误区

2015-12-02陈洁

成才 2015年5期
关键词:智力心理家长

■陈洁

在我们国家,很多家长看待孩子的成败,基本上是根据分数和老师的反馈得出结论,很少具体分析考试的内容、难度和孩子的能力影响。家庭期望和家长的态度导致孩子压力过大,部分耐受能力弱的孩子表现出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常,最常见的有厌学、逃避困难、沟通障碍、不恰当发泄、甚至自闭等。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它让孩子产生了怎样的行为偏差呢?

一、家庭教育误区

1.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家长过多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不注意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和什么人一起玩,玩什么游戏,家长关注得并不多,家长也很少和孩子谈生活的艰辛或自己事业奋斗的过程。

2.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很多家长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阻碍他们应有的智力发展。

3.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缺乏必要的约束,以致孩子自私、任性,缺乏遵章守纪的意识。

4.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多,但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以致事与愿违,影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5.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大多数家长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孩子在智力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质不良、性格孤僻等发展性的危机。

6.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家长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需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出现大量心理问题。能与家长正常沟通的孩子少得可怜,甚至很多孩子往往与父母之间有沟通障碍。

7.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家庭教育不讲究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孩子稍有反抗或抵触,家长轻则怒斥,重则拳脚相向、棍棒相加,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反叛心理下变得难以驾驭。

8.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家长把学习成绩当成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样会让孩子从没机会干演变形成本来就不该我干的不良心态。孩子的心理产生概念转移,等到家长想让孩子干的时候,已经很难改变了。

9.教育分歧多,统一要求少。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作用相互抵消。有的孩子成了家庭成员争执和斗争的牺牲品,有的孩子学会钻空子,学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有的孩子骄横跋扈,谁的话也不听。

10.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任意摆布,使孩子束缚在家庭自我的小圈子内,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思想,直接导致孩子与人交往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二、家庭教育误区的心理学解读

客观一点地讲,将孩子培养成才是天下每一个父母的共同愿望,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度,“望子成龙”几乎是家庭成员思维的定式。然而,种种家庭教育误区的存在,又恰恰导致了意识缺损型家庭教育的产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这些家庭教育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孩子时表现出简单粗暴、急于求成、滥施权威和暴力。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家长往往用身体惩罚或心灵施暴的粗野专制方式对待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家长的严密控制,动辄受到斥责和打骂,使孩子胆小、懦弱,或产生暴力倾向。

2.溺爱型——“可怜天下父母心”:过分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甚至对于孩子超越现实或不合理的要求也一味迁就,使得自己对孩子天然本性的爱变得盲目病态,最终导致孩子娇气十足、四肢不勤、人格缺损、性格偏异。

3.袒护型——“孩子是自己的好”: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甚至把缺点也当成优点加以爱护,千方百计地隐瞒他们的过错,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孩子的错误思想行为。家长的态度和评价会在涉世不深、阅历肤浅、知识贫乏、判断力较差的孩子当中,形成一种错位的是非标准,它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4.放任型——“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就像小树一样,长大了自然就会挺直,以一种自然会好的观点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放任其自由发展。

5.情绪型——“烦恼时别惹我”: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就像多变的天气,反复无常。家长教育措施上的随心所遇欲,造成孩子思维上的混乱、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心灵上的压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以至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走向极端。

6.物质型——“考好怎么都行”:奖励过分,且偏重物质奖励,使孩子本来纯洁无暇、天真烂漫的心灵受到物质享受的刺激和诱惑,逐渐滋长物质欲望,养成贪婪心理,甚至失去童心、不思进取。

7.至尊型——“众星捧月”: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是自己的希望所在。全家人众星捧月地为之奉献,滋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

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客观的实践研究表明,心理偏常和行为偏差的极重要原因之一来自家庭内部。因此,走进学生的家庭、走近家长的心灵,对家长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成共识,激起家长的能动意识,是帮助心理、行为偏常学生回到正常轨道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智力心理家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