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管理机制探索

2015-12-01汪运喜

关键词:成员群体班级

汪运喜

初中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共同的爱好自发形成的群体,群体内部并不对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所开展的一些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成员的某一需要。

一、初中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一)兴趣爱好型群体

班级内成员因为有同样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开展活动。这一群体在公开场合下开展活动,能引起班级内大部分学生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入到这一群体内的成员人数也最多。

(二)逆反性群体

逆反性群体是由一批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组成的。这一群体的学生顽皮,综合考评差,经常违反班规校纪,群体成员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时,会表现出上课捣乱、课后欺负异己的行为,对班级管理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一群体在形成后,通过影响甚至是破坏班级教学秩序,来显示自我的存在。逆反性群体成员少,但对班级管理造成很大问题。[1]

(三)情感型群体

情感型群体成员的性格一般内向,不善于在班级公开表达个人见解。这类群体人数少,但凝聚力强,排他性非常强,且感情色彩非常浓,多数成员为性格内向的女生。

二、初中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一)正面效应

1.有助于学生建立自我意识

初中生对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自我认识也趋向全面化。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体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不断激发个体兴趣,也开始主动开展自我综合性评价,能辩证地思考自我。初中学生心理构成因素渐渐增加,情感状况日益复杂,再加上来自学习、社会以及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体会到挫折感,这使他们容易产生失落、压抑等心理体验。当产生这些体验时,他们不愿意与老师、父母交流,而转向和同学倾诉。因此,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成为学生交流思想、联系感情以及开展心理调控的重要依托。在这样的群体中交往,学生就会产生归属感,从同伴处获得温暖,消除恐惧感与孤寂感。[2]

2.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初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在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不断和周围环境展开交往与互动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初中生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交流的机会。而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内,学生能开展自主性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遵守群体的规范以及原则,从而体会、观察并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

(二)负面效应

1.影响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非正式群体”内部虽无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但成员有时也会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当“非正式群体”利益与班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不当群体的“叛徒”,自愿和“非正式群体”一起反对班集体开展的活动,这样不利于班级管理。[3]

2.存在潜在的危害性

当和班级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非正式群体”的内错性会导致群体内成员为了“义气”,依托“非正式群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出现团体纠纷。这在一些逆反性群体中经常出现。

三、提升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管理效能的举措

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承认存在的合理性能全面分析班级内人际关系的真实情况,便于进行科学引导。“非正式群体”在形成之后,就成为班集体内的重要力量,对班级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初中班级的管理者应全方位审视“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获得好的班级管理效果。

(一)做好“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导者”教育

“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导者”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要消除“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对其进行严格要求,将其培养成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全面发挥其特长,从而带领整个群体向健康的方向发展。[4]

(二)处理好“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具备“正式群体”所不具有的优势,例如在联络班级内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方面能起到正面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与个体智慧,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此外,“非正式群体”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对班级管理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例如将一些消极观念传递给其他同学。因此,必须针对“非正式群体”和班级内“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以外的班内成员集合体)间不一致的方面,创建相关机制,将“非正式群体”也纳入到“正式群体”活动的制度框架内,使其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与此同时,对那些逆反心理强的“非正式群体”也要因势利导,通过针对性的谈心、耐心细致的疏导,使这些学生和班级内其他学生步调一致,从而提升班集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5]

(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分组辅导

开展分组辅导有助于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分组辅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引导。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变化相对大,但是判断力、社会活动经验不足,所以,他们在开展群体活动时就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果不进行正面引导,就会沾染一些不良风气。针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管理者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引导,转移该群体的兴趣,改变其心理意识,使其更好地融入班级中的“正式群体”。[6]二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管理者要按照“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活动特点等开展心理疏导,让该群体内的成员能与“正式群体”一起形成共同的目标,建立和谐关系。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偏离班级管理的“非正式群体”,要开展全面的教育管理,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引导其摈弃消极的价值标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生活导向。对那些逆反心理强的群体,更要建立富有针对性的措施,配合学校、家庭开展综合性疏导,做好其转化工作。

(四)选取合适的调节方式

要实现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有效管理,还要找到合适的调节方式。一是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让其实现“自悟”,提升个体的自律能力。二是实施有效的奖惩约束机制,对“非正式群体”中的正能量进行必要的奖励,而对那些造成不良后果的学生要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惩戒”,比如写保证书、个别约谈等。三是引导班级舆论力量,通过正确的舆论来引导“非正式群体”的活动,避免其脱离班级规范管理的目标。[7]

总之,初中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既要看到“非正式群体”存在的正面效应,又要看到其存在的负面效应。做好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管理者要脚踏实地,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工作,提升班级管理的整体效能,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建军,黄金梅.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J]. 教学与管理,2012(10):29-30.

[2] 李伟胜.“班主任制”的多种探索:深层因素与发展趋势[J].中小学管理,2012(10):6-9.

[3] 范国睿,英政,汪一欣.在自主自律中主动发展——上海市闵行中学学生民主管理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63-71.

[4] 宗立.浅谈中学学校班级管理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32.

[5] 向阳.班级建设中培养小干部的几点思考[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1(10):42-44.

[6]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5):134-139.

[7] 袁川.班级自主管理结构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9(9):35-37.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员群体班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班级“四小怪”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