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2015-12-01陈帮喜
陈帮喜
语文课堂不能缺失“语文味”。教师要用语文独有的美去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上恣意挥洒,进而使思维变得敏锐,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陶冶。
一、“知人论世,反复咀嚼”,悟出“语文味”
语文教师的素质往往决定了语文课堂上“语文味”的浓淡。教师如能“知人论世,反复咀嚼”,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文本的情感点,并摸清学生的情感点,然后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传达情感,就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一)找准作者的情感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品悟文字的温度,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刻之处。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情愫涌动。“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令人深思:反动当局为什么要残杀无辜青年?接着一个“埋”字暗含流血之多,作者积恨积哀之深。现实令人“苟延残喘”,在白色恐怖之下,作者艰难地活命,并且“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乍看以为作者就此放弃,实质是表达了要在沉默中爆发、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
作家用文字塑造形象,借助显性语义来表达隐含的情感,包括人际语境、社会语境赋予的被省略的意义和言此指彼的言外之意。所以,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文本,披文入情,揣摩作者的情感点。
(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
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往往就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多元品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求同存异,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解读文本,设想他们在阅读文本时会出现的情感碰撞。教师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当学生思维喷涌、见解多元时成功引领,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表见解、破除疑虑的地方。如在《心声》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完文章之后,笔者和他们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 读完文章,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 我觉得主人公京京太可怜了,他都这么不幸了,还这么受到排挤,我很同情他。
生2 有的时候,老师难免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认为学生成绩差就什么都差。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里说的“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其实,京京又何尝不是一样!
生3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公平些,不要这么虚假!
师 你们的老师——我,会这样吗?别说假的,要说实话。
生4 你?还好吧,至少不会像文中的程老师一样作秀。
(全班大笑……)
在课堂上,作为引领者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并且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赞赏,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偏差时,不能马上予以否定,而是要宽容,要给予鼓励。在鼓励的同时,与学生一同细究文本,通过有效追问让学生理解文本真正的内涵。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对待学生要宽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二、“动情诵读,静心默读”,读出“语文味”
作者内心无以言表的满腔情感是通过字、词、句表达出来的,“观文者”想要“披文以入情”,最好的方法就是“读”。通过“读”,语言有了温度,理解有了深度,情感有了厚度,“语文味”就呼之则出了。
(一)读要注重目标指引
无论是动情诵读,还是静心默读,都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的大致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的细细品味?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读”的目的是为了感悟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生成“语文味”。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朗读为起点,边读边悟,再悟再读,既可几句连读,也可整段吟诵。总之,要围绕预设目标,以“读”攻“读”,达到读者与文本的共鸣、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二)读要注重方法传授
教师在设定好合理的目标的同时,还应适时教会学生读的方法,授人以渔。如帮助学生养成按顺序阅读的习惯,即不要无目的地跳读,或只挑拣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遇到一篇文章必须先通读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又如引导学生多读重点,边阅读边思考。除了诵读全文外,对重点内容的反复阅读也是阅读的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文章的重点部分,必须分步阅读、着重阅读,并且边阅读边思考,甚至可以拿笔和纸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
(三)读要注重向课外延伸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品味语言的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如在每次上课前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平时所摘抄的优美语段,或者在周记中老师给予好评的段落。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汇的积累,同时也激发学生朗读与写作的兴趣。又如举行朗诵比赛,一方面可以在班里掀起朗读文章的热潮,另一方面也能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再如让学生互相介绍好书,即依照自己的标准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这样,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就会行动起来,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圈点批注,摘抄书作”,写出“语文味”
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圈点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对学生而言,养成这种好习惯对阅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字的读音、意义,到句段的联系照应、文章的结构层次、遣词造句的特点”作圈点批注,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如浙江省特级教师赵群筠在执教《春酒》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写,即通过“示范—归纳—运用”的流程,给文中描写“我”的精彩之处作批注,并加以评点。在教学中,赵老师既有胭脂斋评点《石头记》、朱熹集注《诗经》、金圣叹评点《水浒》的示例,也有课文句子的示范,让学生意识到评点句子可以从句子的词语、修辞、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批注方法。教学过程如下:
师 请大家从文中挑选一句描写“我”的精彩之处作批注,并且写评点。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多点,不必面面俱到。
(学生注读,大约5分钟)
师 请选一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你是怎么批注的。
生1 我选的是“其实……偷偷把杯子里,好几回……八宝酒了”,这段细节描写写出了孩子特有的调皮,古怪精灵,一个“偷偷”给人一种小孩特有的调皮可爱之感。
生2 我选的是第3段,“我……走来走去……酒全洒在……上了”,“我”的动作,“我”不舍得喝这又香又甜的八宝酒,也表现出了这个小女孩的天真烂漫,“我”摔了一跤,却仍把杯子捏在手里更可以看出对春酒的喜爱。如果不是真正爱的东西,肯定早就丢了。
师 你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你比刚才那位同学分析得还要深刻,她都已经够深刻了,你读出了文字所特有的味道……读书就要这样从字缝里去读。你点评得太棒了……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可让静态的“语文味”常驻学生心间,使学生终身受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