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开设选修课的三大价值

2015-12-01王建华

关键词:应试必修课学分

王建华

顾名思义,“选修课”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一定选择自由的课程。在大学各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均有选修与必修之分,选修又分“限制性选修”与“非限制性选修”。选修课在大学由于开设时间早,在课程建设、选课机制、学分认定各方面均已建立了成熟的制度保障。相比之下,选修课在普通高中开设的时间短、范围有限、不够成熟,很多认识问题需要阐释。首要问题是,高中开设选修课的价值怎么界定?本文从浙江省一名普通高中教师的视角来认识该问题。

一、政府为何推动——深化课改的抓手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关于高中课程,文件明确“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据此精神编制的高中新课程于2004年逐步推广,并于2010年已在大陆所有省份实施。以政治科目为例,人教版教材分4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一共10本书。在实际教学中,浙江省目前的做法是:所有学生完成4个必修模块后须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文科生再增加2门选修(6选2)参加高考。“6选2”即“国家统编模块选修课程”,构成了高中选修课的第一批次。

2006年9月,浙江省率先实施大范围的高中课程改革,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启了第二批次选修课的探索。此类课程具有“自主开发、自主选课、形式灵活、课程多元”四大特征。由教师自主开发教材或教案,供学生自主选课组成临时班级参加学习,这是浙江省此次课程改革显著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一份个性课表,每个学校都有特色课程,这些都是要达成的预期目标。学生不需参加选修课统考,教师无应试压力,让师生找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意见》明确指出:在国家选修课程基础上,要求“学生须获得地方课程3学分,至少获得校本课程3学分,共计54学时。”该方案于当年秋季实施。6年后,浙江省教育厅于2012年4月发布《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并于当年9月实施。各学校现行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减少必修学分(从116分减少到96分),增加选修学分(从28分提高到48分),总学分维持不变。二是推行选修课“走班制”,打破行政班。学生可以跨年级选课,组成临时班级(由授课教师统一管理)。我校的做法是只要选修的学生超过10人,即可开课。三是增开选修课,高一、高二每学期选修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20%。所有高中均要开设知识拓展(含必修拓展课、大学初级课、学科发展前沿课、研究性学习等,国家统编“选修IA”和“选修IB”模块列入)、职业技能(含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技术等)、兴趣特长(含体育、艺术、健康教育、休闲生活、知识应用等)、社会实践(含调查探究、校园文化等)四大类课程。在构成上,知识拓展类不多于60%,职业技能类不少于10%。

以我校为例,在2014~2015学年上学期,各年级每周的选修课时均为9节(一周总课时为39节),每节课40分钟。高一、高二年级以自主开发的第二批次课程为主,高三针对高考特点开设第一批次课程。自2012年秋深化课改至今的两年内,我校已开设了164门选修课程,形成了“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海洋文化和国际视野”四大特色课程群,分为“基础类、个性发展类、实践类”三个板块。据查阅,省内其他重点高中,如镇海中学、衢州二中、鲁迅中学等均已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各自所属区域内发挥着引领作用。

为大力推广应用第二批次选修课程,省教育厅2012年启动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网页建设。在省内高中分批次征集优秀课程,以电子教材、视频形式呈现给省内师生下载和在线学习。2012年秋至2014年秋,已分5批次完成906门省级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为以后进一步推广、共享资源奠定基础。此网页还设地市分平台,帮助各地市实施网络选修课程建设。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

据“百度”搜索,虽然京、沪、滇、豫、四川绵阳等地在推进选修课方面也有不少举措,但是它们在建设专门网页共享各校优质资源方面的力度不及浙江。除云南、绵阳市两地网络平台可访问,京、沪、河南等地的网络平台均无法公开查到。相比之下,浙江省的做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具力度,具有示范意义。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及“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2014年9月,国务院已发文明确2017年实施新一轮高考招生方式,先以课程改革条件较好的浙、沪两地作为试点,并在2014年的新高一开始。毫无疑问,高中现有的完全应试教育将很快被打破,这在一定程度上实施素质教育将有更大空间。

未来若要对高中生进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显然离不开越来越丰富、多元的课程作为基础和支撑。鼓励高中在第一批次选修课基础上再开发第二批次课程,尝试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需求的选修课程体系,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宽视野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全面推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选修课在此方面应发挥的价值,虽不如“必修课以分取人”来得直观,但绝不容小视,更不能无视。

现在,很多省份都在努力探索课改,尤其是不少知名高中都期望在保留必修科目统考的基础上能具有一定发展特色。只有更多高中都来积极稳妥地尝试开展选修课教学,降低必修课学分和课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高中教育的应试色彩,全国范围内推进高中课改的种子才会逐步生根发芽并根深叶茂。

二、对开设者何益——提升自我定位的试验田endprint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高度重视高中教育和高考。高中教师作为直接帮助学生完成高考的责任群体,长期以训练学生考试为核心,丝毫不敢懈怠。钻研教材教法、做题讲题、备课授课,耗费了绝大多数高中教师的精力。在对一届届学生迎来送往的过程中,不少人的创新激情日益消亡。不少教师在入行之初本有多种选择,但经过多年重复应试教学之后,除了机械应试一无所长,其在其他方面的自我实现感也很弱。社会对多数高中教师的印象难以摆脱教书匠的定位绝非偶然。

自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之后,高考录取率逐年走高,高等教育文凭贬值的速度也在加快。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大学生充实到了高中教师队伍中。不少重点高中新进教师都是80后硕士研究生,甚至有的知名高中教师队伍已有全日制博士入行。作为80后高中教师,如果不甘于沦为一个纯粹的教书匠,自主开发选修课也许是一个较好的突破机会。

笔者就有这样的经历。2010年秋,笔者大学毕业后就应聘到了现在的高中。工作的头两年,笔者和老教师一样,努力钻研必修课教材,培养教学基本功,训练应试体制下的教学能力。虽然也能达成基本的应试任务,但是自身的自我成就感却很低。久而久之,笔者不禁思考:如何在依然保留应试教育的空间里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如何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除了写教学论文还可做点其他创造性工作?

2012年秋,浙江省开始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让笔者看到了一丝曙光。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笔者申报并开设了自己教师生涯中的第一门选修课——《中国企业风云(1978年始)》。一边开发一边开设,寻找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上课,这虽很费事,但笔者也乐此不疲。首轮教学对象有45人,一学期实际授课15次,认定1学分。后来,我们又花了大量时间完善教案,编写成具有一定逻辑体系、符合规范的教材,设6章20个专题,共9万余字。2014年秋,笔者又一次开设该课程,为以后深耕于此奠定了基础。

这次与必修课教学不同的经历带给笔者两点感受:一是少了应试的压力,多了自主选择的空间,让笔者的心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二是让笔者找到了难以言语的自我实现感。这种成就感,绝非仅限于其所开设选修课参加何种评比获得的喜悦,以及相当有限的课时津贴,更多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成功之后带来的满足感。在自主开课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独立研究精神,让笔者找到了自我定位。

当前,高中开设选修课程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全面启动,浙江省也仅处于初级阶段,如何高质量地开设选修课还面临诸多问题。也许在绝大多数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眼中,高中选修课只是点缀品,他们对于这项改革能走多远并无信心。也许长期高度依赖高考指挥棒来指引方向的多数教师,一旦离开了必修课的应试教学,就不容易找到其他方向及自我存在感。也许对长期不具备创新习惯的高中教师,要完成自主原创选修课程的任务确实勉为其难。

也正因如此,推进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改革任务才更具价值,青年教师认真对待选修课所带来的自我价值感才弥足珍贵。只有“不甘于只当一辈子教书匠,而是还想有点创造性地工作”,才会有动力去改变现实。笔者真诚呼吁越来越多的省份能够尽快启动此次课程改革,呼吁越来越多的高中教师能将选修课开发作为术业有专攻,以及提升自我定位的一个试验田。

三、对高中生何益——发现自我兴趣的窗口

长期以来,高中的学习任务是学生生涯中最繁重的阶段,高中学生所展现的奋斗精神和拼搏故事无不让人钦佩与动容。然而,随着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众化速度的加快,今日考大学的难度已经大为降低,要考一个合适的大学或专业较容易,但就业却越来越难。最近10年来,无数寒窗苦读的高中学子读完大学却无法就业的经历让人深感高考的悲壮。在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原因分析中,常被提及的一个因素是“结构性就业困难”,即大学所学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学无用武之地。

为什么会造成学无用武之地呢?从学生这块来说,与高考盲目报考不无关系。以笔者为例,2000~2003年,笔者在高中就读期间,和周围大多数人一样,只顾埋头苦读,根本不关注未来就业、也不太了解自我兴趣。只知道苦读才可考上大学,至于具体以后做什么职业却很少考虑。高考结束填报学校专业时的盲目性很强。然后,匆匆加入就业大军步入了社会,随波逐流性也很强。结合自身经历去思考过去10年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特有感触。

今日高中生,所处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然而,当被问及未来就业方向时,绝大多数学生仍然不太清楚,被动考大学者依然普遍。其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目前非常有限的课程设置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但问题是,在大学生就业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今日高中生若仍不能未雨绸缪,只怕未来会进一步加剧就业的困难。

好在事情正在起变化。浙江省2012年秋启动深化课程改革后,各高中都开设了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共四大类课程,大幅降低必修课学时和学分,增加选修课时和学分,降低了应试色彩,增加了素质教育。比如我校在过去两年内,已向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推出164门课程,并涵盖多个学科、多个层次,为学生提供了很多选择。

大力推广选修课,起码在必修课之外提前给他们打开了更多的窗口,为发现自我兴趣提供了可能。认真开设选修课的每位教师,无不用微薄之力,在帮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中生拓宽原本有限的视野。只要能帮助他们早一点寻找到自我兴趣与大学专业的契合点,就为他们日后更加理性地选择院校、专业以及就业提供了可能。选修课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虽然短期内无法衡量,但一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选修课虽然属于新生事物,但是潜力巨大,不可忽视。全国各地尤其是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的省份或地区应尽早地实施高中普遍开设选修课的改革。在维持高考必修科目的基础上,早日探索到一条能够达到“政府深化课改、教师提升定位、学生发现兴趣”三重功效的发展道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试必修课学分
鲸宝宝的必修课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学分美食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