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互动助推区域教师的群体成长
2015-12-01黄茂安
黄茂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因此,区域提升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的期盼、社会的需求,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目标。如何才能推进均衡教育呢?《纲要》同时指明了方向:“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促进教育公平。”顺应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形势,各地纷纷行动起来,进行了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的机制,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而这些实践基本都离不开紧扣教育资源配置的的核心要素“教师”,因为均衡教育的理论研究表明:能否区域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教育均衡的终极目标。正如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各地的探索实践往往是行政推动与学校自觉行动相结合。笔者所在县于2011年11月成立了“城乡初中学校教学共同体”,即在县(区)级区域内,一至两所城区初中领衔,与附近(小)区域几所乡镇初中组建教学研究与质量提升的组织网络发展群体。共同体作为一个思考的团队、研究性联盟、工作性的组织,在尚未有重大体制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交流的行政机制下,以“分享合作,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为美好愿景,打破了各自为政、自成一统的教学管理格局,积极探索教学研究与质量提升的合作模式,在共同体内整合优质师资,实现各校之间教师的对流互动,促进个体发展,使优质教师资源不断放大与辐射,达成扩展性效应,助推了区域教师的群体成长,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带动教师群体水平的提升,有效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均衡。这也是构建共同体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构建了教师流动的几种运行模式。
一、团队培育,聚合相长
名师是教育的品牌,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名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既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为此,由名师领衔挂帅,吸收和凝聚共同体内的在业务上有着相同志趣爱好、共同发展需求的骨干教师组成名师工作室。这种既有成员群体发展的向心力,又有个体自我发展的内驱力的教师团队工作室,本着“沟通、协作、进取、共赢”宗旨,一般设立在领衔名师所在学校。当然,由于历史等原因从师资配备看,往往城区学校名师工作室要相对集中些。名师工作室是名师教育的团队,它是一种荣誉,即区域教育的闪亮名片;也是一种思想,即张扬和宣传以领衔人为核心的一批名师思想的阵地,每位成员都是思想的实践者和完善者;名师工作室是一种合作组织,也是研究基地,即研究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平台。名师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聚合了共同体内优质师资和教育科研资源,根据需要着力于解决区域学科教学质量的“短板“——制约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在基地或成员学校中展开研究,其主要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理论研习
1.读书交流
在理论荐读、名著导读基础上采用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沙龙研讨、质疑辩论等形式,个人把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贡献出来,切磋、交流、争辩。在一这过程中,成员间思想碰撞、灵感激发、经验交流和观点切磋,不仅“分享”而且“共享”。在共同愿景的影响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厚学术积淀,提高业务理论素养,自觉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在辐射的较大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2.感悟拾笔
实践、研究、思考,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历程。工作室定期对各校相应的学科教师进行业务辅导培训,旨在加强理论、经验对实践的指导,提高研究水平,促进质量提升。指导教师基于教学实践,观察、分析、思考,提炼出了其成功经验和不足教训,并及时把直观感悟升华为理性认知,撰写出教育随笔、论文等。而这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的刊出不只是彰显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拓展着知识视野,更是他们提高认识、形成丰富学术积淀、专业成长的有力佐证。这既促进了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同时也使教师在成功的体验中领略到突破自身发展的教学生命价值。
(二)实践探究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之本应该是面向课堂、面向学生、面向教师的。研究的价值趋向是服务、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切实从教学出发,又回归于教学,与课改同行,注重行动研究、实践探究,这是名师工作室活动的重要内容。立足教学,聚焦真实的课堂,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以认识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相关课题或主题实践研究,构建教育智慧的平台。名师带头开展“五课”活动,即说课、听课、评课、公开课(包括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竞赛课(优质课竞赛、教学比武课)。共同体内教师广泛互动参与,合作共研。在开放性的课堂模式研修、课堂诊断中,名师的先进思想在互动中彰显、教学智慧在课堂上绽放。潜移默化地引领教师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在观察分析、实践探究中,驱动教师自觉改进教育行为,不断优化教学实践,努力建构高效的生态课堂,从而激荡着教师的专业潜能得到有效开发,业务素养迅速提升。
显然,工作室的名师们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与参与者、学习者与助学者、引领者与合作者,在改变、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业务素质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同时,也一步步承载起改变他人、培养他人和成全他人的职责,使共同体内的优质教师资源不断放大与辐射,达成一种扩展性效应,带动区域共同体内教师群体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整体发展。
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构成的素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表现,更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既要有年轻教师的新鲜血液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又要有中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还需要年长教师来丰富教师队伍的教学实践经验。但也存在年轻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年长教师往往观念陈旧、教学技术手段落后等弊端,这样会导致新老骨干教师的交替出现断层。所以,促进新老教师的专业互补,应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内容。为此,共同体应完善驱动机制,建立健全互助考评奖励机制,在岗位考核、绩效考核、学历提升、职称评聘、培训研修、评比表彰等方面采取了激励措施,依托领衔学校或城区学校相对富集的师资优势,注重强化领衔学校或城区学校对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牵引带动效能,实现区域教育联动,深层协作,运用动态管理的手段,以城乡区域共享为目标,通过适当的双向流动,让教师结成捆绑的“教学伙伴”,全面践行以强带弱,互助共促。endprint
二、导师挂职,帮扶同化
领衔学校或城区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加盟校或农村薄弱学校,进行组团式支教或派员驻点的帮扶支教。驻点支教的骨干教师在农村薄弱校挂职顶岗任教相应薄弱学科,长则一年、短则一周。与原任教师结成师徒,实施捆绑帮扶。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原任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成长的“短板”,契合其发展的需求,找准发力点,制定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着眼于教学实践、立足于课堂这一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改进教法,按照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范式。导师身先垂范、言传身教,以“帮学”带动“求学”,以“助教”实现“求教”;原任教师作为从师者孜孜不倦、力学笃行,在看课、搬课、磨课、融课的教学实践中,向导师借力、借智、借道,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发展状态,行走在提升之路上。师徒亲近、贴近,帮扶实际、实在,两者逐渐由师徒发展同化为教学伙伴。此外,导师理所当然也应成为该校任教学科备课组教研活动的首席专家。通过经验交流、示范课、集体备课、常规听评课、开设讲座活动等形式的支教者现身说法,予以细致的指导和引领;同组伙伴热烈互动,争辩交流,求同中互相认可,求异中思想碰撞,“导师”带“全员”,“全员”促“导师”,“导师”与“全员”互助共发展,大大提升了教师基本专业能力和业务理论素养,促使师资业务水平差距缩小,并向均衡趋势发展。
三、新锐跟岗,助推顺应
教师专业化是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必由之路。肩负未来教育发展历史重任的青年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与提升,迅速成长与成熟。这既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共同体搭建平台,为自我发展意识强、主动发展热情高的优秀青年教师创造和提供学习培训、锻打锤炼的机遇。加盟学校或农村学校,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领衔学校或城区学校进行组团式学习或派员驻点跟岗学习。驻点跟岗学习长则一年,短则一周。青年教师与原任教的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着力于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学实践力。教学实践力包括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具体有教材的科学处理、资源的有效开发、流程的巧妙设计、方法的合理选择、生成性问题的临场处置等方面。跟岗学习实施的步骤一般为跟班听课、师徒研课、顶岗执教、教学展示、教学竞赛等。师傅充分发挥“强引擎”的作用,在作出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徒弟以个人发展规划为依据,指导徒弟设计教学、试讲、评课诊断、再试讲、总结与反思。这一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合作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更是从师者顺应师者的感召助推,使自身素养、潜能得到长足开发的过程。教师新锐随着这一教学生命历练的丰富体验,专业知识在吸纳中建构优化,教学理念在求索中更新升华,教学智慧在启迪中生长绽放,教学经验在积累中自主超越,教学风格在锤炼中彰显定位,实现着由知识型逐步转变成为智慧型。
综上所述,城乡区域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推进教育均衡的自觉创新行动,这一举措已成为区域内各校教师借力充电、助推群体成长、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平台。因此,从实际出发,整体思考、区域推进,因地制宜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师流动模式,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最终实现“均衡优质教育,共享品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