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微课大赛看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2015-12-01许之民

关键词:大赛微课信息化

许之民

近几年微课热潮持续发酵,一年一度的各类全国性微课大赛正成为常态赛事,各地兴起的翻转课堂大赛或微课制作大赛及其相关培训也此起彼伏。相较于微课大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目标而言,微课大赛过程中,笔者所经历的几件事倒值得一提与反思,主要涉及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如何完善、信息化资源如何共建、信息化资源建设向何处去等方面的问题,在此抛砖引玉,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微课大赛悄然来袭,设备购买高潮折射信息化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微课的大热,正促使一些中小学校掀起一股设备购买的高潮。分配在中小学校的学生纷纷询问:“要拍微课了,该买些什么设备?”“学校要配备录播教室,不知要买哪些设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一窥一线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的基本流程。

装备配置需求缺乏论证,招标文件制作极其简易。为什么买?上级调拨经费了;正好微课大赛来临,教师们正急要;怎么论证?学校临时组织几个人,找专家咨询,多方打听,由于招标文件提交时间紧,往往就从互联网上查找产品参数,去掉厂家名称,按照招标文件的格式规范排版,招标文件也就完成了;有时,很可能就是直接找厂家制作符合要求的招标文件。据笔者的经验,作为设备购买重要的参照书,招标文件一般应由专业人士研讨填写。像录播教室这样的项目,涉及到学校教学与教务管理需求、教室环境、校园网络条件、视音频传输及其未来的可扩展性等方面,与企业公司进行面对面的需求分析、论证研讨等很有必要,而且其后期建设与使用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都需要在招标文件中进行明确,又怎么可能在几天时间内通过复制、粘贴就可以完成呢?

设备购买缺乏与现实的兼顾及长远规划,花大钱办小事。以录播教室为例,其核心是视频服务器,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后期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图书馆等无缝结合,以供教师观摩点评、学生学习等。当笔者建议学生要注意这些可扩展性功能的填报时,学生告诉笔者:学校经费有限,而且学校哪有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图书馆都是纸质的,不像大学有网络图书馆,可以查看视频资源等。显而易见,招标文件最终上报的只是一个纯粹录课的录播系统,就是方便教师录课、参加比赛,解决一时之需,又何谈全面发挥信息化装备的综合性能呢?而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可以看到,在微视频资源建设大热的今天,与视音频相关的摄像机、照相机、手写板等各类设备出现在诸多教育局招标文件中,如何避免上世纪90年代末期基础一线推动电视教材建设时盲目建设演播室、购买视音频设备后却大量搁置的现象,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由一线并不专业的单位自己填报招标文件估计是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这种基于问题导向、缺乏长远规划的被动信息化建设现象,反映出一线信息化建设的跟风与盲目性。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做支撑的问题,折射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的缺乏,需求论证、管理及中长期规划等环节的空白是一线信息化建设的致命伤;虽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屡次强调科学规划的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由谁来组织,如何落实并最终由谁来监管仍不清晰,这应是当前信息化建设必须正视的紧迫课题。

二、微课制作谁来做,教师为主体的信息化资源共建误区有待深思

在一线工作的学生经常会抱怨:“到处都在宣传微课制作没有技术门槛了,但学校教师整天会问视频录制的问题,说:“怎么录像不清晰啊?”网络上的视频怎么下载并选择其中一段……让人焦头烂额。”笔者认识的一线学校领导或教师总会求援:“找两个研究生,帮忙制作微课吧!”梳理相关现实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微课技术无门槛的大力宣传与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制作微课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微课制作谁来做”再度引发了我们对当前信息化资源共建误区的思考。

微课大赛官方介绍和各地培训专家的报告上所出现的宣传词,不约而同地指向一点:教师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制作视频!听听这些宣传词,真得让你心动。“便于制作,方便应用。”“技术门槛不再是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拦路虎。”“其实,真正好的微课,技术是浮云!”“如果你想参赛,技术不再是问题,关键是微课创意和设计。只需用……首页推荐的微课视频制作工具,一天录制10个微课或微课程都行。”仔细研读各地大赛与培训文件,我们可以发现,技术无门槛其实主要指受可汗视频启发的录屏式制作方式,但从我们收集的录屏式微课来看,其效果并不理想,简单易行与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微课录制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学科内容所需要的微课录制方式可能会不一样,有专业的,有简单的,不能一概而论。正如《2013深圳首届微课大赛工作方案》所特别说明的:录屏式微课“主要适用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演算过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一个人完成”。其实,回过头来看,即使对于录屏式微课,也面临着网络论坛中的普遍质疑:微课其实就是PPT。显然,如何走出之前PPT教学中仅是信息简单演示的误区,估计仍是一线教师录屏式微课的重要课题。另外,配音解说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更需要一定的配音环境支持[1],远非随便找个地方就可录制那么简单易行,这些又该谁提供与支持呢?

另一方面,即便是录屏式微课,也仍然会涉及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相关技术内容,从各地的培训方案与一些专家博客推荐的、关于帮助教师编辑微课程的热门软件来看,少则十几种,多则上百种,再加上企业推出的各式方便教师的微课制作系统,让人目晕耳眩。显然,这些软件的学习大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琢磨,但由于一线教师工作的特点:没有时间或利用大量休息时间制作微课成为一个现实窘境。针对全国微课大赛的教师调查[2][3]表明:微视频拍摄与编辑成为微课制作中最耗费时间的一项工作,也是目前微课领域教师最关注的热点;各省及地区的教师培训方案文件显示,微视频拍摄与编辑再度成为培训的核心内容,教师又再一次被卷进学习技术的信息化狂潮之中。

其实,对微课制作是否有技术门槛的讨论,也再次反映出学界对微课制作技术的片面认识,其所带来的误导效应也不可估量,值得深思。实际上,从笔者接触的情况来看,代表学校去参加大赛的微课,仅靠个人之力完成的好像并不多,往往都是一线教师,或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忙,或外请相关熟悉人士帮忙制作微课,而有些实力的学校或教师个人,往往会举全校之力,请专业公司量身定制微课,这对于大赛评奖来说,显然有失公平。endprint

强调微课技术无门槛,间接反映出基础一线对微课资源共建一贯的认识误区:微课就是教师个体的事情。笔者认为,让教师个体孤军奋战推动微课资源建设,不应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唯一模式。在倡导资源共建共享的今天,在共建上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而在实际的操作上还有待深思,应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推进;一是强调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资源内容的贡献者;二是在具体资源开发制作上的共建问题。以微课资源为例,当前的微课大赛就是在做第一个层面的工作:收集教师提供的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供更多的教师学习分享;而在每一件微课作品的开发制作上,是否也应有共建的问题?从发展已久的开放课程到近几年的慕课,以及以企业为主导的在线教育来看,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课程建设需要组建一个合理的团队,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技术支持、后期维护等团队,微课建设更不应例外。笔者认为,从教育资源开发的特点来看,作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资源,微课的具体制作环节也应有共建的意识,组建团队,在知识点、课件制作、摄制与编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才能高效、高质地完成微课制作。

微课制作中社会各方制作力量的加入,也从侧面显现出了一线信息化资源机构与队伍建设的薄弱,再次让“需不需要与如何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机构与队伍”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也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电化教育。”而自21世纪初以来,信息化形势的变幻莫测,电教中心、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部门的定位不清,电教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人员等技术队伍建设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兼职或人数少,工作繁杂,一直是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普遍写照。当微课大潮来临,这样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又怎能担负起微课的建设重任呢?

三、微课完成,应用难现象凸显信息化资源建设方向亟待转向

微课完成,给我点赞吧!“各位亲爱的老师们,这是……的微课视频,请大家帮忙发到你们的群里,让大家点个赞哦,每天可以点一次,不同载体可以同天点,如手机、电脑等,谢谢大家!”类似的QQ信息,估计大家都遇到过。当信息化大赛变成功利性的角逐时,教师总会成为被谴责的对象,但试想一下,辛苦制作的微课还要自己费尽心思地去拉“赞”做宣传,在对信息化大赛的评审指标进行反思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对微课资源建设方向进行重新审视。

微课完成,微课常态化应用难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从各微课大赛的官方网站介绍来看,这些微课作品主要是呈现展示,供教师观摩点评与学习,也可以下载二次利用,供教师教学之用。而调查显示:微课在中小学一线面临着无处播放的难题,而把微课在课堂上播放,教师当放映员的做法,却受到许多专家的质疑。[4]江苏师范大学戴晓华老师等通过对2013年底以前的文献分析认为,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很少。[5]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带领研究生对广州11区的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显示(发布于2015年4月26日):“将微课应用于常规课堂,且经常使用,成为常态的教师人数占曾将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教师人数的6.1%,占问卷样本总体的0.5%。可以看出,仅个别教师将微课作为常态化教学。”[6]这不由得令人反思:如何避免一线教师仅将微课作为大赛的终点?利用大赛建设微课资源的合理性去向?微课的价值与作用如何才能真正实现?

微课应用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表明仍然是用教学资源建设思维发展微课,把数字化的微课硬加在传统课堂上,有违微课应用规律。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分析认为,微课大赛的微视频使用对象主要是教师,其资源类型还仍是教学资源,而不是学习资源;而结合翻转课堂与慕课理念,借鉴华东师范大学C20慕课联盟的实践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微课建设的真正意义应是将教师从基础知识的重复教授中解放出来,方便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认为,微课的发展在网络,当与翻转课堂、网络教育结合之后,会发挥更大的作用。[7]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改变将微课建设成为传统课堂使用的教学资源的观念,立足学习资源的视角建设微课;与此同时,不能片面孤立地单纯为参加微课大赛,应将一线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翻转课堂实践、慕课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建设微课资源,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微课应用难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反映出当前中小学网络学习平台环境条件还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基础一线加快构建微课应用的平台环境。没有哪个教师会不想用微课,重要的是学校有支持微课应用实践的条件吗?经过近十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通了网络,建了网站,但无非仍停留在新闻、教学资源的展示层面,是为教服务的,而网速慢、断网却成了一些学校的基本状态,更何谈在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上做什么远景规划呢?而基于线上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必将是未来教育变革的趋势。笔者认为,各地区主管部门应彻底改变发文件、上报资源的中转站角色,应借微课大赛的机会,立足长远,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区域学习化平台,探索微课建设与应用机制,以助推开启中小学数字化学习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作为迈向未来数字化学习的重要一环,微课建设及其应用并不是教师个体的孤立行动。一方面,微课考量着当前基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没有一定的信息化设备、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应用平台环境等方面作支撑,推动微课发展终将寸步难行,成为空谈。另一方面,作为试水数字化学习的先行者,微课更需要学校信息化的系统布局,整体规划,切忌盲目跟风,以谨慎实践、逐渐推广的心态,不断构建规范的各项教育制度保障,才能从容迎接未来个性化学习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李月霞,汪晓东.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2):32-35,46.

[2] 许亚莉.关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分析——以中国微课网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1):27-30.

[3] 詹春青,严启荣.佛山市中小学教师开发与应用微课的调查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2):59-64.

[4] 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5] 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119.

[6] 王竹立.微课与翻转课堂:让调查数据说话![EB/OL].(2015-04-26)[2015-08-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2vdun.html.

[7] 王竹立.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16-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赛微课信息化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说谎大赛
信息化